冷遹:辛亥元勋 民建先驱

辛亥革命网 2020-04-09 09:10 来源:团结报 作者:王荣 王抒滟 查看:

冷遹,字御秋,江苏丹徒人,民建创始人之一,“中华职业教育社四老”之一。

  冷遹(1882-1959),字御秋,江苏丹徒人,民建创始人之一,“中华职业教育社四老”之一。

  追随孙中山革命

  1906年,冷遹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8年策动安庆秋操起义。1911年任同盟会广西支部代理支部长。武昌起义爆发,任广西省民军混成协帮统,出师北伐援鄂。1912年1月率师开抵南京,任安徽军政府参谋部总长、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第九师师长,被授予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1913年3月,冷遹任江苏陆军第三师师长。“二次革命”爆发,冷遹在徐州拥护和响应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兴师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1915年,冷遹参加护国讨袁运动,任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就大元帅职,任命冷遹为护法军政府总参议、内政部次长、代理内政部长。

  探求实业救国之路

  1921年,冷遹忧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退出了波诡云谲的军政舞台,致力于实业和教育事业,创办江北盐垦公司、永安蚕种场、益民蚕种场、黄墟农场、四益农场;兴学助教,创办镇江女子职业学校、京江中学、建东中学、镇江初级职业科园艺学校。曾任镇江商会主席、镇江水电公司、镇江中国国货公司、四益农场、中建农场、镇江县银行董事长等职。1929年,冷遹代表地方人士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省农矿厅合作,创办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在村政、农业、教育、水利建设等方面有诸多建树。

  1937年12月,镇江沦陷,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停办,创办的学校被迫停课停办,蚕桑业遭到严重破坏。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卢沟桥事变”后,冷遹任镇江县民众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协调各方接待过境抗战部队,协助构筑防御工事,维持治安秩序,接送和慰问伤病兵员,动员工商界购买报国公债,查防汉奸,运送过境的难民,开展抗战宣传,有力支援了前线抗日将士。

  镇江沦陷前,冷遹主持物资沿江西迁,利用商会中的轮船公司,将蚕种近20万张、显微镜多架转运到重庆;协助镇江、高资、桥头等处蚕种场部分技术人员分批乘轮西撤。这批蚕桑技术人员及蚕种为发展四川蚕桑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冷遹、黄炎培、江恒源等在武汉成立“江苏省失业青年救济委员会”,进行救济工作;在武汉成立了十余个难民收容所,解决难民的吃住和医疗问题,帮助寻找失散亲人,半年时间即救济难民十万人以上。冷遹等人还设立了“江苏纺织工业委员会”,在湘南常德漆家河镇筹建了“难民纺织厂”,开展生产自救,有力地支持了抗战事业。

  1939年1月,冷遹、张澜、黄炎培等人联合发表宣言,声讨汪精卫叛国投敌罪行。期间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等常往来,共商时局,由衷拥护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4年9月,在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支持林伯渠代表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呼吁团结抗日。

  延安之行

  1945年7月1日,冷遹、黄炎培等6位参政员访问延安。冷遹亲眼目睹中国共产党的施政政策和解放区的成就,接触和认识了大部分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和高级将领,并与毛泽东多次面谈。毛泽东赠送冷遹延安大生产的毛毯一条。

  1945年7月14日,冷遹和黄炎培、江恒源联名发表声明,坚决拒绝出席参政会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讨论,以支持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5年10月,冷遹回到镇江,利用身为江苏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的合法身份,支持和掩护镇江地区地下党组织的革命斗争,营救地下党员和进步群众。

  投身新中国建设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民建于1948年5月23日通过“赞成中共五一口号,筹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的决议。这个决议标志着民建的政治立场、政治纲领的转折。它实际上宣布了民建放弃了最初成立时“不右倾,不左袒”的中间路线,在国共两党之间的激烈斗争中,最终选择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团结合作的立场。1949年9月,冷遹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以民主建国会代表身份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冷遹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兼民建江苏工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职,成为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挚友、诤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