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仲和传

辛亥革命网 2019-03-20 09:11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高云晖 查看:

高仲和原名维崧,乃更名仲和,字重源,1904年(光绪30年)考选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习法科。

  高仲和原名维崧,以兄弟五人居其次,乃更名仲和,字重源,1876年(清光绪2年)生。世居枣阳南乡熊集,所谓耕读传家,父炳耀,字德宣,积学严教诲,是以早岁即应试中秀才。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乃入湖北方言学堂学习。1904年(光绪30年)考选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习法科。其时留学界革命思潮高涨,1906年冬,萍浏起义爆发,留日学生以万数群情振奋,多欲回国从军投效起义,仲和乃撰一反满檄文,辞意慷慨,以广号召,于中国留学生会馆及早稻田大学前门各张贴一份,观者云集,争相传抄,深夜不绝。未几,起义失败,而檄文颇流传。时东京大报《朝日新闻》屡发表文章,为扬满抑汉、诋毁中国革命之谬论,读者无不慨愤。仲和于是撰写长文,与之辨论诘责,将其前后谬论一一予以批驳,以中国全体留学生名义投寄该报,讵三日后《朝日新闻》居然将其全文刊出,阅者大为称快。该版丑诋中国革命之言论,亦渐有所收敛。留日期间,复曾撰剧本一种,名曰《恢复梦传奇》,又名《南北洋会操大演剧》。缘时是清政府方大练新军,于河南漳德(安阳)举行大演习,谓之“南北洋会操”。北军由北洋大臣袁世凯统率,南军主力则为湖北新军。仲和有感于此,向往革命,发为梦想,剧情遂以南军起义,奇袭北军展开:继而各省响应,迫使袁氏构合,于是清庭倒台,共和成功。剧成,署名“睡梦子”秘密印售流传。当时不过文人行文之一种想象,讵后来辛亥革命起义,经过情节颇多与剧情相合者,众因称之为预言云。

  1910年(宣统2年)仲和学成归国,考授法科举人,派往黑龙江陆军学堂任正教习。次年辛亥武昌起义,闻讯即兼程南下,偕留日同学李四光经上海奔赴武昌,至即授为都督府军事参议官。时清军反攻,已重占汉口。进攻汉阳方急,战局吃紧,而进退方略,又复主张纷纭,莫衷一是。仲和乃与枣阳同志陈重民,耿毓英、王安澜、马伯瑗、谢超武、谢经德、童绍基等倡议北伐,请分兵以进取鄂北,袭据信阳、武胜关,断南北交通,拊清军之背,既以解武汉之危,进且可直捣中州,于都督府力争之,后始得任命季雨霖为安、襄、郧、荆招讨使,以事北伐,高仲和等随同赞助。论者谓北伐之役,枣阳人实促成之。

  辛亥9月30日(1911年11月20日),安、襄、郧、荆招讨使署出发,沿襄河西行,途中收编散兵及地方起义武装,抵沙洋已扩军至数千人。会商行进方略,季雨霖欲全军西取荆州,以荆沙富庶,得之可裕饷源,而高仲和等则坚主继续北征,相持不下。无已,乃决定两略并进:设立军务处,以高仲和为军前头等参赞,全权主持北征事宜,季则率全军西趋荆州;而拨归军务处调遣北征者,不过百余人之先锋队而已,且已先开赴安陆府(钟祥)活动。先锋队长耿世全、胡金山,亦俱枣阳人。

  辛亥10月21日(1911年12月11日)仲和率军务处20人自沙洋出发,至安陆府(钟祥),会合先锋队,收复宜城县,派陈重民潜回枣阳侦察联络。11月9日,军务处抵达襄阳时,襄阳已为张国荃所据,自称总司令,闭门不纳,且严加戒备,如临大敌。军务处无奈,只得渡河暂驻樊城。张国荃前曾将清枣阳知县瞿长龄捉去,旋即放回复职,专在枣为之搜刮粮饷钱财,并派多人随往催逼,枣民不堪其苦,咸盼军务处早日莅临。值驻广水之湖广总督段芝贵部清军西犯,深入枣境,枣人士乃赴樊城告急,促其进兵。仲和即率部午夜出发,天明抵枣境,停午进县城,清军闻之亦东遁,仲和挥军追击,直抵随阳店。于是枣阳全境光复,彻底摆脱数千年之专制帝王统治。时辛亥11月22日,公元1912年1月10日也。

  当时枣阳社会秩序颇紊乱,散兵麋集,土匪猖獗,人心惶惶,父老咸挽仲和且暂留以安抚桑梓。仲和乃清剿土匪,编遣散兵,且将张国荃派来催粮逼款人员全部逐出,治安迅即恢复正常。时有一著名恶棍陈远山,平素投靠天主教,依仗教堂洋人势力,称霸乡里,无恶不作,人民恨之入骨。而官府畏教堂如虎,俱?如之何。革命军至,乃纷纷投诉,仲和即将陈远山捕获究办。意大利神父闻知,立即赶去要胁释放,其势汹汹。仲和据事实与中国法理婉言解释,神父反更蛮横,大肆咆哮,纠缠不已,仲和只得喝命“送客”,神父大怒,猛将茶杯掷地粉碎,大叫“你要小心点!”悻悻离去。仲和不顾,即将陈远山罪状布告于众,就地正法,人心大快。意大利神父恨极,即致电罗马天主教皇,控以仇教诬杀,称之为土匪。教皇据电南京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交涉,孙总统批转湖北都督黎元洪,黎又批交安襄郧荆招讨使季雨霖处理。当时众人皆以酿成教案,无不为仲和危,俱劝其且外出暂避。仲和不为所动,而将陈远山所犯强奸、抢劫等重大罪行二十余宗,备文分别呈复招讨使、湖北都督及南京临期政府,后卒亦无事。

  仲和为人,勇于任事,锐意进取,而秉性刚烈,意气自负,是以招忌,啧有烦言。时季雨霖已由荆州来驻襄阳,遂招仲和率部回襄,至则宣布暂时撤销军务处所属部队重新改编。嗣复邀其同游隆中,慰勉有嘉。仲和意终不能平,连夜只身渡江,次早马首东向,径返枣阳。至枣,有随州人士来告以驻防清军动摇,颇有可取之状,促其进军。仲和初颇犹豫,深恐更以是招忌;继思苟利革命,生死以之,乃率步骑二百,疾趋随州,遂告光复。在随复与地方绅耆李心如、廖辅仁、吴稚舟、黄启之、吴少白等人召开军民大会,组织“汉东联合北伐团”,邻近褚县亦闻风响应,以高仲和为总代表,致电鄂军都督府,申请继续北伐,未果而南北议和停战,仲和亦即回省。此役经过,当时曾撰写《北征记》2册,纪叙颇详。后季雨霖为第八镇统制,即取之为第八镇建军史,颇有增删,并易名为《北征纪略》。

  1912年夏,实行军民分治,成立湖北民政府,以省临时参议会议长何心源为第一任省长,下设民政、财政、实业、教育、司法各科,任高仲和为实业科长,主管全省工矿企业事务。是年冬,举行第一届国会选举,当选为参议院议员,乃赴京就职。1914年袁世凯阴谋筹备帝制,解散国会,而派遣仲和赴英国留学,乃延师补习英文然后南下。抵上海,即停而会集同人,创办报纸,先后担任《民意报》、《民信报》主笔,首倡秩序的改革,鼓吹反对帝制,广造舆论。1916年袁世凯帝制失败毙命,黎元洪继任总统,恢复国会,始回京。仲和颇注意土地问题,在国会曾草拟《土地所有限度条例》,分土地为上中下三等九级,规定每人所有之最高限额,实行限田政策,并注明满蒙回藏各少数民族暂不适用。时人或目之为过激派,其主张终未获通过。此后又兼公府顾问,战后经济调查局委员等多职,然其素性恬淡,颇不耐官场酬酢,而雅好探讨学术,尤醉心于中国古史及法学。公余之暇辄闭门著述,时曾译《政治辩惑论》等多种,并在中国大学、法政专门学校讲授法学。1923年,直系军阀迫令国会选举曹锟为总统,公然实行贿选,议员凡投彼一票,即予现洋5000元,不者将以武力强制。仲和闻讯即逃出北京,避居天津租界,至翌年冯玉祥倒戈,囚禁曹锟,始返北京。后段祺瑞执政,召开“善后会议”商讨国事,仲和亦为“善后会议”委员。北代军内,北洋政府益形混乱,仲和遂南下上海,在中国公学、持志大学等校任教。南京政府成立,新军阀连年混战,湖北尤战乱频繁,乃与张知本在沪办报,鼓吹李(宗仁)白(崇禧)西征,后桂系军果占据两湖,成立“武汉政治分会”,李宗仁为主任,并以张知本为湖北省主席,任高仲和为“汉口特别区市政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时汉口英租界收回未久,故划为特别区,直隶于武汉政分会,次年蒋桂战起,李白战败退回广西,汉口成立特别市,特别区不复存在,仲和亦即北上,定居于北平旧居。其时一般失意军阀政客,大多遁迹空门,皈依佛教,聊以寄托现实之空虚,一时蔚然成风。仲和久历政治风波,而对南京政府之所作为,尤不惬于心,故于政治日趋淡泊,世事亦渐消沉,遂亦从众追逐佛教,潜心佛典,对“时轮金刚法会”等佛教活动颇呈热心,然其本性则殊不能忘怀学术研究。1930年后,先后在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等校讲授“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课。时华北风云日益紧急,日寇由东北进据长城一线,北平岌岌可危,人心惶惑不安,仲和忧心国事,不能己于怀,乃撰写长篇政论《殷鉴》,印成小册子分送各方,以古喻今,意在促成当道反思,以图挽救危亡。终亦无何结果。授课之余,间亦留意于经世致用之学,尤好研究水利问题,曾撰有《治河新案》数十万言。后湖北通志馆成立,李书城为馆长,延请其回鄂参加编纂,彼即自报负责水利一门。未久而抗战爆发,通志馆西迁于恩施,遂罢。

  武汉沦陷,仲和携眷避难汉口法租界,其间曾在私立广雅高中教授国文。沦丧既久,政府远遁重庆,反攻无望,恢复难期,心情悒郁,居常阅读《桃花扇传奇》以自遣怀。1943年,老友赵南山自黄陂赵家畈故里来信,具言当地太平景象,劝其前去乡居避难。赵家畈在黄陂北乡,为新四军第五师所辖之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仲和固亦欲往解放区参观视察,一观共产党之究竟,遂于是夏决然离汉,移住赵南山家,至则顿觉耳目一新,虽地处敌后,战争时期,而人民安居乐业,各事其事,社会秩序井然,诚为敌占区及国统区所无法想象者。及与地方工作人员及边区领导干部接触交谈,始渐了解解放军抗战之实况,共产党谋国之忠贞,深感中华民族之前途,尚有此一线光明之望,于是过去得诸传闻之种种谬误成见,逐渐为事实所化除,进而服膺共产党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热心参加边区之统战活动。每不避山高路险,烈日严寒,前赴黄陂及大悟山参加会议,畅抒己见,颇受边区领导之尊重。1944年,成立边区临时参议会,边区政府特聘高重源(仲和)及赵南山等为“特聘参议员”,并于成立大会当选为“驻会委员会”委员。

  在此期间,高仲和亦常利用其旧日资望,与在汉亲朋故旧书信联络,帮助开展武汉沦陷区城市工作。后汉口迭遭轰炸,人心惶惶,学校全部关闭,师生流离失所,边区乃决定在邻近汉口之边缘地区开办一所学校,予以收容救济。为掩护安全,便于开展工作,计决定全由爱国绅耆主持校务,边区干部俱不参加,以之作为推进武汉市工作之前进据点。于是商请高重源、赵南山出面筹备,二人亦完全同意,乃择定距离黄陂县城不远之双泉寺为校址,定名为“前川中学”。重源乃执笔撰成“创办前川中学缘起”,送汉口印刷,持往黄陂武汉活动,未久即组成“前川中学董事会”,以赵南山为董事长,任高重源为前川中学校长。为利于立案及掩护,计复活动伪湖北省长杨揆一、伪武汉市长石星川列名誉董事,迅即在伪教育厅立案,时已至1945年夏。一切准备就绪,在汉聘请之教师亦纷纷报到,只待正式开学开展工作,不意日本突然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则日夜赶运军队,开赴解放区抢占地盘,形势骤变,于是前川中学亦不得不宣告结束。

  解放军转移,重源亦自赵家畈迁回武昌故居。其时处境已颇艰苦,然仍致力营救前来武汉进行接收活动而被捕之郑燕生,终获保释送回宣化店。中原军区突围前,又曾掩护化装转移之边区干部。后中原军区自华北派员来武汉进行情报活动,亦为之联络及安排。此外则日惟读书诵佛以自适,再未作任何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直至1970年夏以95岁高龄逝世。一子早故。长女适襄阳刘公之子克柄,亦早故。身后二女,一在汉口小学任职,一在泉州市任副市长。

  1985年10月10日初稿,1989年6月改订。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