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汉丞参与营救黄炎培
辛亥革命网 2019-03-14 10:27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沈申元 查看:
叶汉丞世居新场,新场镇洪西街的大半条街几百年来一直是叶姓所有。
叶汉丞字秉衡,生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中秀才,此时年仅15岁,宣统辛亥(公元1911年)被赐进士,是南汇地区的最后一位举人,也是历代新场46位举人的最后一位。
叶家是新场大族,祖上曾出过几位进士,其祖叶有声、叶映榴均官至二品,其他三品以下者无数,到叶汉丞祖父时,其祖父叶凤毛还是内阁中书。叶家世代善书能画者众多,叶凤毛就是当时松江府里知名的书画家,至今其书画作品被许多博物院里收藏着。
叶汉丞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读书认真,天性又聪慧,15岁就考上了秀才。青年时代的叶汉丞崇拜孙中山先生,当大革命的进步思潮波及到新场时,他和新场的一些进步青年一起,剪男子的辫子,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妇女解放,以实际行动向封建礼教挑战。
1903年,新场镇发生了轰动上海的“党狱事件”,那是黄炎培等青年因在新场演讲被地痞告密而被捕的事件,为营救黄炎培等人,叶汉丞四处奔波,与其他人一起为营救黄炎培出了力。
由于这个缘故,比叶汉丞大4岁的黄炎培,一个是南汇的举人,一个是川沙的举人,成了挚友。至今,在叶汉丞儿子的家里还保存着他们两人交往的信件,黄炎培手抄的诗札被珍藏着,他们的的合影也清晰可见。“党狱事件”30年后黄炎培等人再次回到新场会聚当年的朋友,并在新场镇小学的一幢教学楼前合影。
1907年,叶汉丞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他在长崎医学专门学校的药科学习,4年以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日本学习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在日本的中国青年,接受了许多新思想,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
回国以后,他继续追随孙中山,曾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部门任职,为推翻封建制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叶汉丞学以致用,他看到当时中国没有专门的药学教育,便在江浙两省寻找可以开设这方面学科的学校,经他多方奔走,1913年终于在浙江公立医学专门学校设立了药科,开创了中国的药学教育。因此,叶汉丞被认为是中国药学界的老前辈,解放后还参加了《中国药典》——这本国内第一部药学著作的编写工作。
叶汉丞不满足于现有知识,1916年,他又赴德国柏林大学化学系深造,同时研修哲学。学习化学的时候,他重点研究植物中的酶,在酶化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证明了该酶有极强的分解脲的作用。他原想回国后将成果用于农业中的烘尿增肥的试验上,但国内条件不允许,未能实现这一夙愿。
1919年,他学成回国,哲学上还取得了博士学位。1921年,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他去北大化学系任教。在他的建议下,化学系设立了药学专业课程,他不但亲自授课,还编写了“制药化学”、“卫生化学”、“裁判化学(即毒物化学)”的讲义,这些讲义成为我国早期药学的专业著作。
在北大任教期间,他认识了李大钊,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当时的革命形势,后因时局混乱,学校欠薪,迫于生活,叶汉丞几年后便辞职回上海。
到上海后见到了老朋友黄炎培,两位清末举人又在一起了。经黄炎培介绍,叶到上海五洲皂药厂任厂长。同时,叶汉丞长期参与浦东同乡会的各项重要活动,当时黄炎培是同乡会的主要领袖,叶汉丞也被选为一届同乡会的监事,二届同乡会候补理事。
当时的上海滩,制皂业是外国人的天下,特别是英商的祥茂肥皂,几乎垄断了中国的肥皂市场。在叶汉丞的主持下,他用钙盐法研制成功了我国民族品牌的肥皂——固本肥皂!这无疑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固本肥皂不久畅销国内外,至今还在生产、销售。笔者前不久前去叶汉丞的儿子叶祥厚家拜访时,他还随手拿出了两条固本肥皂相送。
一个厂,有一两个主打产品畅销于市场,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了不起的事,特别在当时民族工业十分薄弱的旧中国,叶汉丞能做到这样,不能不说是对民族工业振新的莫大贡献。
生产肥皂的同时,还有一种副产品的产生,那便是甘油。为提高甘油质量,他专门从法国引进了蒸馏设备,提炼质量上乘的甘油,这是我国甘油工业的第一家。
企业成功了,他不忘药学教育,在他的关心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资助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从而使该校的师资队伍相当雄厚,设备也较齐全,叶汉丞不愧是我国药学教育的先驱。1926年中华药学会五届会议在上海召开,他被选为该会会长。1927年第六届又连任。
叶汉丞在五洲皂药厂时,还十分关心职工福利。办食堂、建学校、设医务处,处处为职工着想。后来由于他在劳资纠纷中站在劳工一方,遭到当局迫害,身陷囹圄,不久即辞职。
1937年,叶汉丞受聘去武汉汉昌肥皂厂。不久抗战爆发,该厂毁于炮火中,他由此失业达十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叶汉丞亲眼看到祖国百业兴旺的景象,心中十分高兴,挚友黄炎培出任政务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他闲不住了,七十来岁的人还到当时的上海华侨药厂任药师,把自己的才智倾注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