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南其人其事

辛亥革命网 2019-03-08 09:30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沈文泉 查看:

不管王孟南是否与陈英士同学,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没有走政治这条路,而是协助其父从事经济和慈善活动。

  王孟南(1891~1946),名传薰,以字行,上海南汇县周浦镇人,祖籍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出生于上海南市,是著名买办商人、书画家、慈善家和佛教居士王一亭的长子。他很像其父,长得高大魁梧,最显著的形象特征就是留着一撮日本式的胡子。

  笔者在写作《千古一亭——白龙山人王一亭传》时发现,有关王一亭长子的史料极少,对他的了解极为有限。最近,浦东新区文史学会约笔者撰写一篇关于王孟南的文章,于是又花了一番功夫查找王孟南的资料。

  王孟南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四月初九日,西历1891年5月16日。那一年,王一亭25岁,任宁波李氏家族久大航运公司经理,住在上海南门。孟南的母亲是周浦大户之女曹氏,是王一亭在原配奚氏病殁两年之后,于光绪十四年迎娶的继室。

  笔者没有找到王孟南早年受教育的史料,但是,根据王一亭早年受教育的情况及他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当时盛行私塾教育的情况分析推断,王孟南当时在私塾接受早期教育的,只是无法知晓他在私塾读书的起讫时间和私塾的具体名称。王遂今在《陈其美与江浙资产阶级》一文中说:“他(王一亭)是陈其美的同乡,他的儿子孟南又是陈留学日本时的同学。”[①]如是,王孟南曾留学日本,且与陈英士同学。令人遗憾的是,王遂今没有交代史料来源,笔者查阅陈英士多个版本的传记和年谱,也没有找到他与王孟南同学的记载。然而,根据王一亭很早就与日本人做生意,光绪二十八年(1902)又任日本大阪商船株式会社上海支社买办,陈英士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及王一亭的经济条件和当时中国青年崇尚留学日本等情况分析,王遂今的说法不是毫无依据。如果王孟南真的是陈英士的留日同学,那么,他们究竟是东京警监学校同学还是东斌陆军学校同学?同时留日还是有先有后?这些问题尚待考证。

  不管王孟南是否与陈英士同学,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没有走政治这条路,而是协助其父从事经济和慈善活动。在关于他的有限史料中,曾有这样一条明确的记载:宣统二年(1910),王孟南受父亲之托赴安徽凤阳等地,考察那里遭受水灾的情形,并拍摄了大批反映灾区受灾情况的照片。回到上海以后,他精选了55幅照片,印成《皖北灾民图说》,随《新闻报》、《民立报》广为散发,帮助其父劝募赈灾。

  另一条关于王孟南的史料是日本女中学生长泽千世子和小田切美知子为我们提供的。1927年12月4日,设在虹口的上海日本高等女学校组织四年级学生参观王一亭的私家园林梓园,王一亭因事外出,安排孟南热情接待,自己则在学生们结束参观前及时赶回,赠送她们一幅书法作品“是谓元德”和4册书帖,并与她们合影留念。(配照片:1927年12月4日,王孟南与参观梓园的上海日本高等女学校四年级师生合影于梓园。照片见《白龙山人王一亭传》第192页)

  参观梓园以后,千世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因为很早就听说是一流画家的画室,所以推门进去的时候心里嘣嘣乱跳。

  ……

  不巧的是王一亭本人不在,我们就看了他的照片。在看他高高地堆放在边上的画作时,围在桌边看画的我们不时地发出一阵阵的赞叹。靠近左边墙壁的架子上放着样子奇怪的玩偶,还有据说是从土中挖出的古代军队酒甏的瓦片。我们在王一亭的公子孟南热情详细的介绍和说明中结束了对画室的参观。我们怀着期盼今后能有机会看到从这间画室里创作出来的作品的心情离开了画室。[②]

  美知子也这样写道:

  庭院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非常精致。正中间有一个池塘,十几只家鸭围成一团在水中嬉戏。

  ……

  佛堂的前面有许多茂盛的树木,从这里往下看,可以看到一个兰亭。从兰亭里往右看佛亭,有一只金属做的仙鹤孤零零地站着。在它的左边,是一棵据说有三百年历史的大梓树。孟南说,一到春天,它就会开满白色美丽的花朵,非常漂亮。[③]

  从上述史料记载中我们得知,王孟南充当了父亲在经营活动、慈善事业和对外交往中重要助手的角色。此外,据王一亭后代反映,王孟南还长期供职于王一亭的日本好友土屋计左右任经理的日本三井银行上海支店。

  需要指出的是,有不少学者认为王孟南曾追随陈英士革命,并在1911年光复上海的起义中担任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敢死队的队长一职。如萧芬琪在《中国名画家全集·王一亭》一书中说:王一亭在得知起义军进攻江南制造局受挫,陈英士入内谈判被总办张士珩扣押后,慷慨陈词,“命适从日本归国的长子王孟南组织敢死队,王孟南任队长,蒋介石任副队长,协助义军,一起再次向‘制造局’发起猛攻。”[④]陈祖恩、李华兴在《白龙山人王一亭传》一书中也说:“据王一亭后代回忆,当时敢死队由王一亭长子王孟南及其留日同学蒋介石分任正副队长。”[⑤]上海作家沈寂的《上海:1911攻打制造局》和上海电视台《往事》栏目播出的专题片《王一亭的尴尬》均持此说。然而,笔者以为,这种说法缺乏史实依据。一是因为萧芬琪所引用的王一亭孙子王忠荣的口述和程逸发表在香港《信报》上的文章《蒋子戴生》都只说了王孟南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没有说他们组织敢死队攻打制作局的事情。《白龙山人王一亭传》中所说的王一亭后代系哪一代哪一位,没有明说,有可能参考了萧芬琪的说法,来源于王忠荣,但如果是孙辈、曾孙辈,就谈不上“回忆”,只能说是“听说”。沈氏毕竟是作家而非历史学家,其《上海:1911攻打制造局》一书的写作属于历史纪实文学,而非严谨的史学著作,此书在《攻打制造局》一章中写攻打制造局的几支敢死队,都没有提到王孟南和蒋介石,却在《白龙山人王一亭》一章中写到“于是王孟南任队长、蒋介石任副队长和商团李英石一起,再次发动猛攻”[⑥],王孟南参与了辛亥上海光复,但担任敢死队长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二是因为据有关史料记载,其时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敢死队有几支,但队长都不是王孟南。同盟会组织的帮会敢死队的队长为张承猷、刘福彪,一说是王金发;学生敢死队的队长是高子白;光复会的敢死队队长是李征五。如果王孟南真的率领敢死队攻打制造局,史料中是不可能没有记载的。此外,蒋介石此时奉陈英士之命赴杭州参与领导浙江的光复起义。“王金发、蒋介石、王文清、张伯歧、董梦蛟、孙贯生、蒋著卿,同率敢死队一百余人,于九月十二日(阳历11月2日)到杭,由庄之盘招待,分寓奉化试馆、仁和火腿栈李汉臣家。”[⑦]“九月十三日夜,上海起义成功,于是,浙江方面决定十四日动手。十四日夜十时,由朱瑞下令举事。这时,蒋介石具体负责炸弹队,配合步兵攻打省巡抚署。十五日,杭州起义成功……”[⑧]由此可见,蒋介石也是不可能在上海率领敢死队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战斗的。

  受父亲王一亭长期担任日商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和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买办,后来又致力于中日书画艺术和宗教的交流与合作,热情救助关东大地震,与日本的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作家、记者和宗教领袖有着广泛而深厚的交谊,甚至受到过日本皇室的礼遇等多方面的影响,再加上自己又曾留学日本,并长期供职于日本的银行,王孟南与日本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生活也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如饮食、服饰、胡须等。令人欣慰和敬佩的是,他和父亲一样,虽然平时与日本人关系密切,但中日战争爆发以后能坚持民族气节,没有沦为汉奸。1938年11月13日王一亭在他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19号寓所病逝后,他没有邀请一个日本“友人”参加父亲的葬礼。

  1946年11月2日,王孟南在上海病逝,享年56岁。仅留下一个女儿。死后,他被安葬在上海江湾的联义山庄。

  2011年3月10日于湖州府庙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陈英士》,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第164页。

  [②] 陈祖恩、李华兴著:《白龙山人王一亭传》,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197页。

  [③] 陈祖恩、李华兴著:《白龙山人王一亭传》,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④] 萧芬琪著:《中国名画家全集·王一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⑤] 陈祖恩、李华兴:《白龙山人王一亭传》,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⑥] 沈寂:《上海:1911攻打制造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

  [⑦] 顾乃斌:《浙江革命纪》,《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第497页。

  [⑧] 杨树标:《陈其美与蒋介石的关系》,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陈英士》,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