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亭投身辛亥

辛亥革命网 2019-03-07 14:54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汤兆基 吴基民 查看:

王一亭,名震,号梅花馆主、白龙闪人。浙江湖州人。王一亭是“海派”绘画的巨擘,但与其他“海派”画家有所不同的是,在攀登艺术道路的过程中,他的前半生曾轰轰烈烈走过民主革命、实业救国道路。

  王一亭(1867-1938),名震,号梅花馆主、白龙闪人(世居吴兴北郊白龙山,故取以为号)。浙江湖州人。祖上世代务农(也有当官的,位不高),父辈时家道中落;其父避太平天国战乱,移居上海周浦后经商。王一亭是“海派”绘画的巨擘,但与其他“海派”画家有所不同的是,在攀登艺术道路的过程中,他的前半生曾轰轰烈烈走过民主革命、实业救国道路。因此认识王一亭,这些方面不可不有所了解。

  王一亭是一位实业家。他的父亲王馥堂于清咸丰年间离开故土,来到了上海,并在南汇周浦安家。娶周浦蒋氏为妻,1867年12月4日在浦东三林塘外祖母家生下了王一亭和他的两个弟弟。其出生时,其母难产,故长大后,总念念不忘,热泪交迸。发迹后,特为其母建“梓园”为之纪念。父亲由于过度操劳,很早离开了人世,王一亭由其外祖母养育长大。外祖母粗通文墨,在他七八岁时便给讲《孝经》上的故事。由于书上插图精美,给王一亭从小以很好启蒙。还影响了他一辈子,一是讲孝道与热爱慈善,二是传统绘画播下艺术种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13岁时就外出打工,经人介绍,来到上海绅商李平书开设的慎余钱庄当学徒,业余在广方言馆学习外语。这一经历为他日后经商打下了基础。20岁后转到李家“天余沙船号”当跑街。由于王一亭受过新式学堂的教育,所以很适应这份工作,兜揽生意、接洽业务业绩都很显著,很快被提升为“天余号”的经理。同时,他还利用当跑街接触面广,帮会熟悉等有利条件,兼做地产和保险业务的经纪人。1900年,日本大阪商船株式会社进入上海,34岁的王一亭以出色的经商才华,被聘为上海分社的总代理,从事海上航运业务。1907年,该社与日本另两家经营长江航运的株式会社合并,成立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王一亭被聘任为总代理。至此,王一亭成为上海滩三大洋行买办之一。王一亭将丰厚的佣金和平时的积蓄,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和金融业务。他曾提出“立国之本,基于富强,富强之本,基于农工商”的主张。1906年,上海沪南商务总会成立,王一亭被推举为总理,并一直担任上海商务总会历届会董。

  令人钦佩的是,王一亭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功臣。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中国不断失败,给青年的王一亭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他立志投入拯救中国的政治活动。1906年,张謇等人在上海发起召开“国会请愿同志会”,王一亭积极参与,并被推举为由苏、浙、闽、沪等地商、学两界组成的上海预备立宪公会董事。当清政府的“立宪”骗局败露之后,在孙中山的影响下,王一亭毅然投身于反清斗争之中。他和孙中山的得力助手陈其美是同乡。当陈其美到达上海时,他便参加了同盟会。除了积极参加活动之外,还在经济上支持陈其美创办《民主报》、《民生报》。1909年5月,于右任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抨击清廷腐朽统治,呼吁反帝爱国;被查封后,再创《民吁日报》;又被查封后,再办《民立报》,鼓吹革命。他与李平书、张静江等都是于右任的主要支持者,革命的中坚分子。他们建立商团武装,为同盟会在上海举行起义准备军事力量。1911年,同盟会在上海成立分会,他出任机关部财务科长。同年11月3日,上海同盟会在上海总商会宣布独立,举行著名的“上海商团起义”。王一亭随沪军都督陈其美参加攻打清军在上海最坚固的堡垒江南制造局。在危机关头,陈其美被抓,王一亭慷慨陈词:“事亟矣!进或亦死,退则必死,等死可乎?与其引颈待戳,无宁为国殉身。若事有济,则与民国前途裨益良多。”在他的鼓动下,革命军终于攻下江南制造局,取得了上海起义的胜利。这是王在政治上最活跃的时期。

  上海光复后成立军政府,王一亭先后担任交通部长和商务部长,还兼任同盟会上海分会的理财长。他先后为军政府垫付公债款40万元,还出面邀请上海各界士绅为革命军筹措军费数十万元,又经手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35万元,为了辛亥革命和上海的光复,他倾其所有。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失败,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流亡日本,袁随即下令通缉王一亭。后王一亭移居租界,深居简出,避过劫难。从此趋向消极,诵经作画,“今后不能再参加革命了。”但他仍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兴办孤儿院、病残院、资助普善山庄、同仁辅之堂等,成为一名慈善家。

  在抗日战争时期,王一亭始终是一位爱国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立即放弃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的丰厚佣金,并与之断绝关系。1932年与钱瘦铁、汪亚尘等组织义卖,将所得款项接济东北抗日义勇军。1938年日军占领上海后,意欲拉他入伪政权,他誓不为敌效力,为了表明爱国家。爱民族的心迹,他毅然携家潜离上海,准备经香港至内地。后因感染疾病滞留香港。1938年10月,得知日本攻占广州,他失声痛哭,病情因此加重。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又不愿客死香港,定要叶落归根,叮嘱他儿子将他送回上海。这样,遂于11月9日搭船返沪。抵沪后的第二天,11月12日凌晨即病故寓所。他精心构筑的“梓园”已毁于日军炮火,他逝于另一住所。

  王一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艺术。

  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海派”的全盛时期。他自幼喜爱艺术,在离他家不远处正好有一家“怡春堂”裱画店。他不仅经常去,而且还常给店家做下手。遇到名家之作便进行临摹,从中学到不少绘画技法。16岁那一年,经人介绍,拜任伯年的学生徐小仓为师,后又入任伯年门下。成年后的王一亭虽然主要精力花在经商和从政方面,但他总是每天坚持二三小时作画,甚至在办公室里放置画案,一有空就展纸挥毫。由于他在商界、政界的名声实在太大,所以他的画名一直被掩盖了。吴昌硕在《白龙山人小传》中称“余于甲寅(1914)年秋国变后移家海上。始晤山人,意一经商巨擘耳。”此时王一亭48岁,也就在这一年他退出政坛,这是他不得已之举。他原来寄希望通过民主革命、实业救国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摆脱贫困。但辛亥革命后的经历,他意识到民主革命的软弱性,难以改变国家的面貌,于是他对民国的前途感到心灰意冷。当袁世凯倒台之后,有人请他再度出山时,他叹言道:“民生憔悴若此,当以为善为职志矣。”其后他的商界事务也都由他的儿子料理。从此,他专心信奉佛教和从事书画创作。这一年正逢吴昌硕第二次来沪定居。吴昌硕长王一亭23岁,由于他们俩的住处相距不远,又都是湖州同乡,加上意气相投,于是便成为莫逆之交。

  离开了政坛和商界,他便有大量的时间从事绘画创作,50岁之后他的绘画声誉日隆。其绘画风格可分为两个不同时期:早期,他与社会的接触较多,绘画注重写生,作品清朗秀逸,活泼生动;后期,他闭门信佛,集中心思绘画,境从心生,画风粗放凝重,浑穆庄严。他绘画题材很广,在花鸟、山水、人物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50岁后王一亭与吴昌硕,并誉为“海上双壁”。吴昌硕逝世之后,王一亭便成为“海派”画坛的盟主。吴昌硕逝世之后,为了纪念这位画坛宗师,王创办了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自任校长,培养绘画艺术人才。他对青年画家也关爱备至,曾于1931年率领张大千、钱瘦铁、王个()、郑曼青等访问日本,向日本画界大力宣传这些青年画家的艺术成就。他还积极探索吸收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晚年他还采用油画的技法创作《达摩像》,中西结合的表现手法,产生面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王一亭是一位国际著名人士。他的绘画在日本影响很大,曾多次东渡举办展览。还受到天皇的接见。不仅如此,就连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他也特别的尊重。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夫妇到上海的当天晚上,就出席王一亭家宴。

  因为他曾有买办的经历,所以在几十年前他的名声曾一度扫地。现在不但他的绘画为人们所公认,而且他为民主革命和实业救国所作的贡献也被历史所肯定。1985年,王一亭的墓迁至苏州洞庭东山时,日本友人为之立纪念碑,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宇都宫德马亲自题写“恩义永远不忘记”。声誉之高,可见一斑。

  [说明]为了突出主题(“辛亥革命中的思想和活动”),本文以汤兆基《投身辛亥革命的画家王一亭》一文为基础,揉合吴基民《“海上奇人”王一亭》的部分内容加以改写而成。改写者为萧铮。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故凡有不当之处,望请原作者与读者鉴晾为荷。

  “注”①(上海广方言馆创办于1863年,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包办的外语学堂之一。)

  “注”②(“天余号”拥有沙船数十艘,来往于上海与天津、厦门、宁波之间。)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