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与同盟会·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9-03-05 09:56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尚丁 查看:
黄炎培于1903年被当作革命党逮捕,几乎被处极刑,其实当时他和革命党还没有关系。只在上海的张家花园一次大规模群众集会上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受到了初期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思想的灌输。两年以后他才真正地成了革命党人。
1905年7月3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蔡元培被指派为上海分部负责人。9月初,蔡元培召黄炎培到家里。蔡家在上海西昌路62号。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刻,蔡元培庄严而诚恳地问黄炎培:我们中国的前途极其危险,你知道吗?答:是的。蔡说:要救中国,唯有革命,你同意吗?答:同意。蔡热诚地说:要革命,须要组织起来,共同奋斗。否则,力不集,事不成。现在有个中国革命同盟会,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和黄克强(兴)领导的华兴会等革命人士联合组成的。如今爱国志士都集中于同盟会了,你愿不愿意参加?黄炎培说:刀下余生,只求于国有益,一切唯先生之命是从。当然愿意参加。蔡元培很高兴,约他第二天晚上再去。
第二天深夜,蔡元培给了黄炎培加人同盟会的宣誓书,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蔡元培正襟危坐,特别就平均地权四字作了说明。黄炎培立在桌子的右边,庄严地举手宣读誓词。礼毕,蔡元培含着热泪,紧握黄炎培的手说:你从此就是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正式会员了!我们就是同生死共患难的革命同志了!
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刑满出狱,蔡元培与中国教育会会员同去欢迎,把他送往中国公学,并预先订好船票,为了避免清政府迫害,当晚就送章到开往日本的船上。章到日本后,担任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主笔。7月3日,刘三营建的邹容墓纪念塔落成,蔡元培前去致词,讲得特别精辟,听众深受感动。这些活动,黄炎培都积极参加,是蔡元培的得力助手。
蔡元培认为:救中国必须向世界各国学习强国兴邦的学问,而世界上以德国的学术水平最高,所以他一直想到德国去留学。1906年9月,他得知清政府拟派翰林院编修出国留学,这是个好机会,因此去北京等候派遣。蔡元培在离沪前,约黄炎培会晤说:我将离开上海,准备到德国去留学,我所担任中国革命同盟会上海干事的职务请你担任,可以吗?黄炎培欣然接受了。于是,蔡元培立刻把极秘密的会员名册、电码和文书取出来移交给黄炎培。密件都是蝇头小字写在薄纸上。同盟会上海分会的党员共49人,其中有些是他素来不知名的;有些是熟朋友,但彼此不知道是同盟会的同志。每一个会员的名字,都以两个字的“商号”作代,例如赵伯先(声)①商号“震康”,陶焕卿②商号“济世”,柳亚子、俞子夷、章行严、吴樾③等人都有代号。黄炎培把这份密件密藏在线装诗韵去声九泰蔡字韵页的折页中,这样即使被查抄,也难于找到这份会员名册。从此,他担任了同盟会的上海干事,联络同志,从事革命党活动。他还负责接待过往的同盟会同志,如有一天得东京来电,廖仲恺某日过上海;又一天昆明来电,干崖土司四个女青年去法国留学过上海,他都一一招待在法租界的旅馆里,因为当时法国人是比较同情革命党人的。还有一天,法租界巡捕房的总巡麦兰,派一名巡捕持他的大红名片来请黄炎培。巡捕没有说清楚,黄炎培以为出了什么事,迟疑不决,在旁的杨斯盛先生说,我代你去看看吧。杨斯盛见了麦兰,麦兰问黄先生为何不来?那就算了。第二天,黄再去见麦兰。麦兰说:你昨天何以不来?孙文坐法国兵舰经过上海,找你谈谈。黄急问孙中山现在何处?麦兰说:今天一早就走了。后来他知道,柳亚子得到通知,即约了陈陶遗、高天梅等几人,坐小划子到吴淞口外兵舰,见过了孙中山,而他却错过这个机会。
这时候,黄负责创办浦东中学;同时,又但任江苏省教育会(张謇为会长)的常任调查干事和江苏咨议局常驻议员。他利用这两个职务的便利,从事革命活动,足迹遍大江南北,跑遍了江苏省63个县的四分之三。
这期间,发生过一件惊险而又有趣的事情。有人向两江总督端方密告,前在南汇县新场镇演说鼓吹革命的黄炎培,现潜回上海,运动杨斯盛捐款创办了一所浦东中学,天天对学生讲排满革命。端方就批饬江苏提学使毛庆蕃彻查。这位提学使头一年曾参观过浦东中学,巡行全校,详细视察,十分满意。毛庆蕃接到这个任务后,先请杨斯盛去,详细询问黄炎培是怎么个人?为人怎样?在浦东中学任什么职务?教什么课程?杨斯盛一一据实以告。毛又问黄炎培有没有革命嫌疑?杨说没有。毛说:你能担保吗?杨答:可以身家性命担保。毛又问黄炎培月薪多少?杨答40元。而当时中学校长月薪标准是100元。毛庆蕃听了十分惊异地说:上年我去视察过浦东中学,学校确实办得不错。这样说来,黄炎培定是个好人啰!他请杨斯盛回去叫黄炎培到苏州见他。第二天,黄炎培去苏州,来到提学使衙门。毛庆蕃在大堂上设公案接见,问了他一些兴学旨趣、施教方针等。随后邀到后堂,共进午餐,又详细问他平时读什么书。黄炎培详细地从四书五经说起,谈了他对书籍的选择,对学术源流的见解,对诸子百家的评价等。话没有说完,毛庆蕃就说:你读了那么多书,选择得那么精确,那么有见解,谁说你是革命党?他对陪同吃饭的子侄辈叹口气说:唉!你们要学黄先生认真治学,认真工作的精神!临别时,毛对黄炎培说:你好好努力办学,学校是办得好的,我亲眼看过了。几天之后,毛庆蕃发表了一道公文,洋洋三千言,结语说:今后如再有人根据旧案,控告黄炎培革命,从此立案不准,以免冤枉拖累好人。其实,那时候黄正是中国革命同盟会的上海干事,搞革命活动。他一生感激杨斯盛先生甘以身家性命为他担保。他说他一生交过几位识字不多,而识见不凡、肝胆照人的朋友,杨斯盛先生是其一。他也感激毛庆蕃提学使对他有意维护的情义。
辛亥革命那年,黄炎培34岁,担任江苏省咨议局常驻议员、上海工巡捐局议董④、江苏省教育总会(设在上海)的常任调查干事、江苏自治筹备处(设在苏州)参议。1911年八月十九日(阴历),革命军武昌起义。二十四日上海赵竹君约黄炎培去策划,和陈其美、李平书等发动民军和商团起义,九月十四日胜利攻破制造局,接收了上海道、县的官印。陈其美被推为沪军都督,李平书为民政总长。十五日下午,苏、松、常、镇、太五属在江苏省教育会举行会议,公推黄炎培等为代表,去苏州劝江苏巡抚程德全⑤起义。程德全慷慨地说:此举我当然赞成,但务必秋毫无犯,勿扰百姓。于是,江苏省宣布独立,推程德全为江苏都督。黄炎培被留在督府工作。
黄炎培在江苏省都督府任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被任命为教育司长。但他的任务很广泛,以同盟会会员身份奔走各方,处理问题颇得力。而他首先着力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参与起草新的官制;再一件是和同事一起,向所属各衙门收取印信。当他收取提学使樊恭煦的印信时,樊战粟不已。黄代表程德全十分亲切而诚恳地对樊说:此举出于全民公意。你如愿留苏就留下,给生活费;愿回原籍(樊为浙江人),当奉送回籍川费。樊愿回籍。所属各卸职人员包括被撤换的各县知县,一律这样待遇。大家认为合情合理,感觉民国比清政府大大不同。
十月十四日,十七八个宣布独立的省推派代表到上海,在江苏省教育会礼堂开全国共和联合大会。程德全、黄兴都参加了大会。公电促请孙中山回国主持大政;公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定国名为中华民国;定五色国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十一月六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到上海。十日17省代表集中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孙中山先生以18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中山先生于十三日由上海乘专车去南京,就临时大总统职。确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公历。
黄炎培作为同盟会会员,恭逢其盛。
辛亥革命不久,接下去是孙文辞职,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同盟会领袖陶成章被刺,继而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叛变,……辛亥革命失败了。给黄炎培留下深刻印象的倒是在辛亥革命后和孙中山的一次亲切谈话。那时,孙中山先生卸脱了政权,住在上海闭门写一本《孙文学说》,稿才及半,忽然召黄炎培去对谈。中山先生拿出初稿,非常谦虚地说:现在一般同志,对于革命,虽杀身成仁在所不惜,该说是能“行”的了。但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未必尽“知”,还提不出办法。因此,我想到“知”是难的,“行”是易的。为了发挥这些道理,唤醒一般同志,写这本书,愿向你请教。孙先生虚怀若谷,很使黄炎培感动。黄率直地答道:多少年来,为了革命而死,包括杀人自杀,我所联系的这些同志也已着实不少。到今天怎样救民?怎样救国?要切实地提出计划办法来,先生写这本学说,一面唤醒,一面号召,在今天说来,确是切中需要。中山先生说:那就让我写下去。但我不长于写文章,这已写的请你看一遍,字句上有须斟酌的,请你动笔。黄炎培就不客气地照办了。直到中午,和孙中山、宋庆龄三人共进午餐,餐后辞出⑥。
辛亥革命失败了。50年后,黄炎培无比感慨地说:“但象参加在中间的我,到了今天,对死者,对广大民众,内心哪能不愧歉呢!”⑦
①赵伯先,江苏镇江人,是黄花岗之役的组织者,但起事前病逝。
②陶焕卿,即陶成章,浙江绍兴人,光复会领袖,1912年为陈其美暗杀于上海。
③吴樾,号孟侠,安徽桐城人,谋炸出洋考察的五大臣,怀中弹发不幸牺牲。
④上海工巡捐局是上海地方自治组织的前身,实际上已成为上海地方性的权力总机关,李钟珏(平书)是总董。
⑤程德全,四川云阳县秀才,任黑龙江省候补知县,有政声,被破格提升黑龙江省巡扶,1910年3月调任江苏省巡抚。
⑥《八十年来》,第45、46页。
⑦同上书,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