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儒家道南学派传人

辛亥革命网 2019-03-05 09:04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何子渊的著述《东汉文存》,含《宋元明史概论》《中华教育史》,因“土改”“文革”而焚毁散佚,现只能管中窥豹,从作者留下来的片言只语来追寻这位哲人的思想脉络。

  何子渊的著述《东汉文存》,含《宋元明史概论》《中华教育史》,因“土改”“文革”而焚毁散佚,现只能管中窥豹,从作者留下来的片言只语来追寻这位哲人的思想脉络。

清光绪年间,何子渊在倚南洞小学门前种下的细叶榕已长成参天大树

  一、校门题联 承续道统

  19世纪下半叶,何子渊以“敢夸才倚马,惟骥道南吾”,“同人于野,仁者乐也”,“求真、尚善、包容”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作为其哲学旨归,倡导新学,摒弃科举,推行贫民基础教育。此外,他又以弘扬儒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师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与孙中山先生一起,致力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

  何子渊出生于教育世家、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石马星窝子何家。星窝子素有“群星汇聚之地”“三秀一廪”之称,而星窝子“顺裕庐”老屋又源自柳塘。

  清光绪二年(1876),何子渊当年只有12岁,第一次参加科举童试,即获兴宁第一名,被那位17岁便考中秀才,刚刚20出头,年龄只比少年何子渊大9岁的有志之人罗补月看中。当时罗补月经过三年多的韬光养晦,正跃跃欲试,雄心勃勃,试图自立门户,干出一番事业,准备在龙田设馆授徒,开经馆。于是何子渊旋即被罗补月收为头徒,纳为入室弟子。自此,师徒两人便开始了亦师亦友的求学生涯,一起切磋学艺,长达八年之久。但何子渊并不满足于现状,经常私下到梅县儒家传人黄凤五门下偷师,得到了黄凤五老夫子的真传,学到了几近失传的儒家独门心法。

  罗补月,经学家,原名献修,字孝博,兴宁龙田人,出身经学世家,以经史、理学、辞章见长,师承兴宁著名经学大儒石马人何济初、梅县黄凤五,“皆叹为伟器”。1889年,罗考入广州广雅书院。1931年,任中山大学教授,讲授《周易》《尚书》“三礼”等专业课程。

  他撰有《尚书大义述》《周礼学》《荀子讲义》《修身学》《兴宁县乡土志》等著述。

  1885年,何子渊辞别恩师,回到石马时已年近弱冠。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启发下,子渊不久就在自己母校培兰书室的基础上,创办了平生第一所新学制学校——倚南洞小学。年少气盛的他在开学当日,便在校门两侧挥笔题下“敢夸才倚马,惟骥道南吾!”的校训。

  而此时,从万里之遥的檀香山刚回国的孙中山与何子渊在拯救国家民族的理念上却心有灵犀,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利用学堂“救国”。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第八章《有志竟成》中说:“予自乙酉(1885)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

  也正因为子渊先生当年“校门题联”这一不经意之举,为今天从事何子渊研究的学者推开了一扇大门,也成为研究儒家文化传人何子渊的重要材料。“道南吾”三个字,既道出了何子渊对未来的虔诚期许,又有意或无意间将他自己定格在二程理学,即儒家道南学派的传人上。

  从1888年何子渊创办的第二所西式小学同仁学校“同人于野,仁者乐也”的校训可以看出,子渊虽然师承孔孟,推崇儒家,但他又轻视庙堂显学,专注贫民基础教育。他“同人于野,仁者乐也”的思想又与孔子的“中庸之道”“有教无类”及孟子的“仁政”一脉相承。

  另外,从何子渊一生所献身的事业亦可看出,他不仅在思想上效法儒家,而且在行动和实践上也始终与儒家保持一致。但他在承传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而不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

  此外,从何子渊“求真、尚善、包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可得出如下结论:

  子渊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科学精神,追求真理,与时俱进,而且还特别强调儒家道德的启蒙和善心、良知的培养,时时刻刻提醒和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并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继承儒家,确保主导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文脉不致中断,进而将儒家思想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造福苍生,泽被后世。

  清朝科举时代,作为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员,何子渊便具备了这些新潮的教育思想,并通过自己的学生将这些思想传播四方,发扬光大,殊为不易。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