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中山,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上)

辛亥革命网 2018-12-14 14:07 来源:微信公众号:江祁论史 作者:邓江祁 查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陆先后出版了多种版本的孙中山文集,为推动孙中山研究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不同版本的孙中山著作中仍有一些遗漏。

  提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陆先后出版了多种版本的孙中山文集,为推动孙中山研究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不同版本的孙中山著作中仍有一些遗漏。最近,又有孙中山遗著24篇被发现,现予公布,以期对于推动孙中山研究的深入以及孙中山文集的完善和重新修订工作均有所俾益。

孙中山

  孙中山著作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已进行百余年。1981年至198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三单位合作编纂,中华书局出版的《孙中山全集》11卷本(以下简称中华版《全集》)陆续面世,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在我国大陆编辑出版的全集性的孙中山著作。中华版《全集》所收孙中山先生的著述均按写作时间先后编次,共收集其著作、诗文、函电、演说、谈话、主持制订的文件、签署的公文等遗著8500余篇,近500万字,是为当时收录孙中山遗著最多的孙中山文集。

  进入21世纪20年代,孙中山著作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再谱新篇。2015年,由尚明轩担纲主编的《孙中山全集》16卷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民版《全集》)。此版《孙中山全集》采用一横一纵两条编排线索,即横向按文献类别分卷,纵向则同一类别文献按时间顺序编排,广泛搜集了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各界人士披露的新资料和辑佚考辨成果,共收录孙中山著述11500余篇,1000余万字,其中20多篇文献是大陆从未发表过的。2017年,中山大学邱捷、李兴国、李吉奎、张文苑、林家有、周兴樑诸先生联合编纂的《孙中山全集续编》(以下简称《续编》)又由中华书局推出。该《续编》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相关文献、档案、电文、资料集等的内容,并广泛搜集了当时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孙中山言论,以及一些私人收藏的信件和题词,约190万字,是为中华版《全集》的补充。这些不同版本的孙中山著作的不断面世,无疑为推动孙中山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大陆编辑出版多个版本的孙中山著作,但笔者在研究辛亥革命史的过程中发现,仍有不少孙中山的重要著作佚散于各种已出版的孙中山著作之外,对于全面、深入、精准研究孙中山及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均有不便。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特从近年来陆续发现的相关史料中整理出孙中山佚文24篇,予以刊发,以期对于推动孙中山研究的深入以及孙中山文集的完善和重新修订工作有所俾益。

  1.致南洋各埠华侨书(1911年11月8日)

  南洋各埠华侨公鉴:

  赤十字社徐君崇钦、杨君豹灵特到各埠筹集赤十字社捐款,十字社为用兵时代不可少之补助,力持人道主义,社会所同认,亦我华侨爱国君子所乐闻也。谨为介绍之书道达于公等,其如何组织办法,徐、杨两君相晤时当语其详。专此。敬颂各埠同胞爱国者幸福!十一月初八日。孙文谨启。

  此书原题名为“大总统介绍赤十字社捐款员之来书”。孙中山习医出身,又长期在国外,对于西方红十字会有着深入的认识,对于红十字会传入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经康德黎和万臣老师拯救,免遭于难。之后,孙中山在康德黎家中住了三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他参观英国医学校和医院,结识了伦敦红十字会总医生柯士宾。柯士宾著有《红十字救伤第一法》一书,孙中山读后认为该书很不错,即将其译成中文,于1897年在伦敦出版。该书为孙中山毕生唯一的译作。1906年冬,孙中山对此书作了文字修饰,改变了若干名词的译法,凡“红十字会”均改译为“赤十字会”,于1907年2月由民报社在日本东京再版发行,是为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医学的译述,足见孙中山对红十字会事业的重视。1911年11月,当孙中山得知徐崇钦、杨豹灵将赴南洋各埠为红十字会筹款,感到十分高兴,即为之写此信介绍。次年1月,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洋总汇新报》感念孙中山对南洋华侨的关爱,特刊登此信。民国初年,孙中山曾积极促成红十字会在内务部立案,使之成为合法团体,为红十字会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致陈楚楠张永福书(1911年12月20日)

  楚楠、永福两兄暨各位同志均鉴:

  过叻承优款,感极,感极。惜船行匆匆,未克尽面各同志一一话别,颇以为憾,倘同志中有以不预告过叻为弟责者,请向他们道歉。须知弟之行踪,所以不欲外扬,实别有故,非不愿与各同志会集也。国内情形抵沪后当详告一是。弟准明日过港。附此。即候大安。弟孙文谨启。十二月廿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之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北部科罗拉多州进行筹集革命经费等活动。12日中午,孙中山上街到饭店吃饭时,从报纸上得知“武昌为革命党占领”的消息,喜出望外,遂决定立即回国,“以快生平之志”。12月15日,孙中山乘船抵新加坡,住陈楚楠家,与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等商议了革命进行方法和建设新国家等重大问题。因行程紧急,次日,孙中山又匆匆搭乘原船赴上海。由于行程匆匆,孙中山不及与新加坡的同志们一一道别,因此特致陈楚楠、张永福此信,表示歉意,并请他们代为解释和道歉。

孙中山与陈楚楠(右)

  3.致各省都督电(1912年1月3日)

  各独立省都督鉴:

  中华民国改元,改用阳历,前经颁布。惟念各商业向例于阴历年终结帐,设骤改章,恐有妨碍,谨即知照各处商会,布告商市,仍以新纪元二月十七日,即旧历除夕,即为结帐之期。总统孙文。江。印。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对于改历改元之事十分重视,于1911年12月31日派黄兴和宋教仁赴南京向代理参议院会议提议,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对此,南京代理参议院会议经过辩论后予以通过,并公布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即为中华民国元年正月一日。但临时政府改用阳历的决定发布后,各地纷纷反映,改用阳历与民间长期沿用的阴历年终结帐习惯有碍。孙中山于是从实际出发,又发布此电,以示对民众习惯的尊重。经查,人民社版与中华局版《全集》虽均收有此电,但均为根据1912年1月8日上海《民立报》对此电的摘录而来,并以报载日期1912年1月8日为发电时间。经比较,《南洋总汇新报》刊登的此电不仅内容完整,电末还有署名、代日韵目“江”和“印”,应为原电。

  桂林都督府鉴:

  国内洋常关税,俱有抵押洋款性质,现时一律不能移动,桂省各关亦应照此办理。孙文。微。

  民国成立后,各地以前所收关税如何管理,孙中山此电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加强民初关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5.致陈炯明电(1912年1月24日)

  万急。广州陈都督竞存鉴:

  据各团体及各行政部长来电,皆谓粤局已危,如果都督一位,尚频频更易,则粤局更有非常之危险,咸请委公为实授都督。人心如此,公何可辞?现议和事件,将告成功,或可不用流血而巩固民国之基础,司其枢机者,即汪公精卫。其不能遽返粤者,亦即以此。粤为南方重地,必不能无人镇守,以维大局。目下粤人因都督未定,人心皇皇,公又何忍弃置他去?尚望勉为其难,粤民幸甚。孙文。敬。(廿四)

  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回国途经香港时,携广东都督胡汉民北上,筹组全国性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胡汉民又留南京任临时政府秘书长。因此,时任广东副都督的陈炯明被委为广东代都督,全权署理广东军政事务。但陈炯明革命资历不深,加之,当时广东旧军人的代表人物、时任广东参督的黄士龙又不断掀起风波,企图夺占陈炯明的地位,因此广东局势十分危急。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陈炯明自己也有打退堂鼓之念头。但孙中山根据广东各团体及各行政部长的反映,特致此电给陈炯明,要求他镇守广东,以维大局。

孙中山与陈炯明

  6.致广东军团协会电(1912年2月3日)

  军团协会鉴:

  东电悉。据最近确报,和议确有把握。张勋、倪嗣冲等皆已列名要求共和,段祺瑞亦即领兵北上,强逼退位。此后粤省可无庸用大将统兵。为粤局计,决非竞存公不能镇定一切。顷已特电挽留,贵会更宜力挽,以维大局。总统孙文。江。印。二月三日七点半钟。

  广东军团协会是广东民军领袖于1911年12月6日成立,用以约束民军,直隶于广东军政府的组织,以陈炯明为会长。该会成立后,对互不相属的各支民军起到了一定的钳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东的社会治安。1912年1月24日,孙中山致电陈炯明,要求其“勉为其难”,“以维大局”,并于次日致电广东军政府暨省议会云:“兹委任陈炯明为广东都督,委任状随寄。”

  2月3日,为支持陈炯明,稳定广东局势,孙中山特电广东军团协会,指出“为粤局计,决非竞存公不能镇定一切”,要求其努力挽留陈炯明,“以维大局”。

  7.致各省都督电(1912年3月2日)

  各省都督鉴:

  刻接项城电云:昨夕三时,第三镇驻城内两营误听谣言哗变,抢掠城内外街市,继以放火。旋经弹压,秩序业已回复,蔡专使所驻法政学堂,适在闹市左近,亦被抢掠;蔡公及同行诸君均分途避出,幸各无恙,今晨移寓六国饭店。事出忽猝,又在夜间,防范不周,至为抱歉。除派员妥为照料,并严惩乱兵外,特先电闻,希转知各省,勿听谣传,幸甚。袁世凯。东。等因。此布。总统孙文。冬。

  1912年2月29日晚,驻北京的曹锟北洋军第三镇在东城、前门一带发生“兵变”,次日又蔓延至保定、天津等地。3月1日,袁世凯和南京临时政府迎袁南下就职专使团代表蔡元培分别致电孙中山,告知了京津保“兵变”详情。此电为孙中山向各省都督转发的袁世凯来电,借以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全国局势。

  8.关于京津兵变之谈话(1912年3月初)

  余闻京津变耗,深为忧虑。前日,余与袁总统约,本订北方各省归北京政府维持安宁,今既有此变故,南京政府自当不分畛域,共担恢复之责。惟袁君之为人镇定而善处变,虽遭此波折,余仍深信其必有安定大局之能力,且此次之举,不过叛兵与游民之暴动,而大多数之兵士及南北人民均仍效忠民国,故此次风潮不久必能平息云。

  1912年2月29日晚,驻北京的曹锟北洋军第三镇在北京东城、前门一带发生“兵变”,乱兵持枪闯入各商店到处抢劫,纵火焚毁东安市场、东四牌楼等处,甚至持枪闯入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专使团的驻地,吓得专使们纷纷仓皇出走,分头躲避。第二天,“兵变”很快又蔓延至保定、天津等地。3月1日,袁世凯和迎袁南下就职专使团代表蔡元培分别致电孙中山,告知了京津保“兵变”详情。孙中山闻讯即发表了此谈话。经查,两个版本的《全集》和《续编》均未收录此谈话。但人民版《全集》第八卷收有录自上海《民立报》1912年3月6日所载《字林报载孙大总统对访员宣言》一文,内容与此谈话相似。此两谈话疑为同题异文。

  9.复唐继尧电(1912年3月上旬)

  滇军北伐司令兼理贵州都督唐继尧君鉴:

  电悉。闻贵州正都督杨荩臣[诚]以北伐督师在外,该省一切事务委任副都督赵德全代理,殊该副都督不识大体,厕身哥老,致匪势猖獗,贵州大局,以致糜烂。披览来电,悯慨殊深。贵司令不分畛域,力维大局,曷胜欣慰。至祈另简贤能一节,本总统以贵司令既有功德于黔,正宜与该省正都督杨君共襄治理,岂宜遽行引退。现在南北统一,北伐事竣,杨君来宁,本总统已有委任,令其速回。贵司令暂时仔肩独荷,当勉为其难。杨君到黔时尚望赞襄一是。方兹共和初造,正赖多才,望勿避嫌卸责也。临时总统孙文。

  1911年12月,武汉民军失利,黎元洪急电已光复各省:“迅速调拨老练之兵,携带枪弹并机关枪、新式快炮,星夜来鄂援助,或另分兵他出,以牵敌势。”以蔡锷为首的云南军政府决定组织北伐军,以军政、参谋两部次长唐继尧为司令,取道泸州,与援川滇军合后,径赴中原,支援武汉。云南北伐军整军出发后,蔡锷接到了贵州宪政预备会以耆老会名义发来的密电,诉说贵州独立后公口(贵州、四川等地哥老会组织的名称)林立,秩序渐乱,因向蔡锷请求北伐军改道赴黔平乱。3月3日,唐继尧指挥北伐滇军攻占贵阳城,贵州代理都督赵德全逃走。4日,由贵州耆老会、宪政预备会、地方团练头目郭重光、任可澄、华之鸿、刘显世及戴戡、周沆等出面,改组军政府,拥戴唐继尧为贵州临时都督。同日,唐继尧致电孙中山报告了“黔中赵德全、张百麟、黄泽霖窃据高位,结党专横,身充龙头大页[顶],提倡公口,流毒无穷,纵内殃民”的情况和自己赴黔平乱的经过,并表示:“继尧才疏学浅,惧不克胜,尤盼中央速遴文武干济之才履任黔都督。”孙中山接唐继尧电后即复此电,肯定唐继尧“有功德于黔”,并勉励其“暂时仔肩独荷,当勉为其难”。对于滇军援黔,学界一直有争议。孙中山此电的发现,对于正确评价滇军援黔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0.致黄芸苏张霭蕴电(1912年3月)

  广州陈竞存都督转黄芸苏、张霭蕴鉴:

  前派返粤一行,宣慰任务已终,应即取消,不宜再有干涉政治之举。此令行之。孙文。印。

  黄芸苏,广东台山人,1908年赴美留学,曾参加同盟会员李是男等组织的少年学社,并担任旧金山同盟会的机关报《少年中国晨报》主笔,鼓吹革命并抨击保皇党各种谬论。1911年春,孙中山委任黄芸苏为同盟会美洲支部长兼筹饷局主要负责人。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芸苏闻讯归国。张霭蕴,原籍广东番禺,生于美国,1910年在旧金山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与黄芸苏办《少年中国晨报》,1912年初回国。如前所述,1911年12月,孙中山携广东都督胡汉民北上,筹组全国性的革命政权之后,委任时任广东副都督的陈炯明为广东代都督、都督。为了稳定广东局势,孙中山在分别电请广东军政府、广东省议会和广东军团协会全力维护陈炯明都督地位的同时,还特派黄芸苏、张霭蕴为广东宣慰委员,赴广东协助陈炯明工作。1912年3月,广东局势趋于稳定,孙中山即致电黄芸苏、张霭蕴,及时取消其宣慰任务。

  11.致孙道仁彭寿松电(1912年4月25日)

  孙都督、彭政务院长暨军警商学各界、各社团鉴:

  文于今午后抵粤,在闽荷公等隆厚之待遇,情犹如昨,感不能忘,谨此电谢。并闻。孙文。廿五。

  1912年5月2日。孙中山辞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后,于1912年4月18日携汪精卫、胡汉民等由沪赴粤。20日,孙中山一行经福建都督孙道仁所派代表在闽江口接至福州访问,受到福建都督孙道仁、福建政务院长彭寿松及福建人民的热烈欢迎。22日,孙中山一行离开福州赴广州,25日抵穗。抵穗后,孙中山对于福建各界的热忱欢迎,“情犹如昨,感不能忘”,故又特电孙道仁、彭寿松及福建各界,再次表示谢意。

  12.致袁世凯蔡锷等电(1912年5月26日)

  急。北京袁大总统、唐总理、交通部、云南蔡都督均鉴:

  蔡都督冬电,从地理、国势上说明滇桂铁路之必要,真知灼见,殊深荩佩。滇桂一线关系西南边陲,殊属重要,此路果成,滇黔桂粤衔接加戎,不惟有利于军事、实业、交通,尤资利益,事关国力伸宿[缩],鄙人深为赞成,应请从速核议建筑。如中央未遑议及,即请应用滇、黔、桂三省都督令其筹款自办。如何之处,希为卓裁。孙文。宥。印。

  云南都督蔡锷高度重视西南铁路的建设,于1912年5月2日致电袁世凯、国务院及广东都督陈炯明、广西都督陆荣廷、贵州都督唐继尧,倡导建设由云南曲靖经贵州兴义、广西百色达南宁的滇桂铁路,并列举修建此路于军事、实业、交通、外交等方面的“六利”,获得袁世凯及三省都督的赞同。当时正在澳门的孙中山闻讯后,“深为赞成”,即于5月26日致电袁世凯、唐绍仪、蔡锷及交通部,建议“从速核议建筑”。28日,袁世凯复电孙中山云:“滇桂铁路关系军事、实业、交通,自是确论,极以为佩。前据云南蔡都督电,先后交交通部核议,现尚未经议定项。已将尊电催令速核议复矣。”(未完待续)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