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元勋徐绍桢在宁峥嵘岁月
辛亥革命网 2018-11-28 09:00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赵子云 查看:
徐绍桢是清末创办新式陆军的主要人物,他对清廷的腐败十分不满而走上反清道路。武昌起义后不久,徐绍桢任江浙联军总司令,在汉阳失守的危急之际,一举攻克江宁(今南京),为革命的临时政府定都南京起了决定性作用。
练兵江宁
徐绍桢(1861-1936),字固清,广东省番禺县人,是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之后,其幼承家学,刻苦自励,后醉心军事,精研熟记各种战术、各国军事制度,希望以此报效国家。1903年,清廷成立练兵处,令各省普练新军。1904年,徐绍桢奉时任两江总督的李兴锐之命,赴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被任两江兵备处总办,负责编练陆军新军。徐绍桢亲手编制了新军章程、制度,招募有文化的朴实贫寒子弟入伍。一时豪杰之士纷纷应征。革命党人赵声、柏文蔚、倪映典、陶骏保、林之夏等均在其列,并得到徐的重用,导致新军的转向。共约万人的第九镇成为名闻遐迩的“南洋劲旅”。徐绍桢曾自豪地宣称:“八千子弟知忧国。”
1905年,全国各革命团体纷纷成立,清政府为缓和这种紧张局面,宣布“预备立宪”,可始终没有具体行动,这使徐绍桢对革命党的活动转为同情。1908年安徽新军起义失败,当两江总督端方点名要徐绍桢逮捕九镇中革命党人赵声、熊成基、倪映典等时,徐绍桢暗中顶住,使他们得以逃脱。疑其有变,两江总督张人骏收回九镇大炮6门、机枪6挺及训练用的实弹,张勋更是欲以武力缴下九镇全部枪械,这更加激起了九镇官兵的愤慨和不平。10月23日,革命党人范鸿仙、柏文蔚潜来军中,动员徐绍桢反正,徐一面暗中派人到湖北、上海打听消息,同时又做好起事准备。十月下旬,张勋等似有所觉,下令江宁城戒严,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并令狮子山、北极阁等炮台对准九镇各标、营,要对九镇进行搜查。当时九镇官兵每人仅发子弹3粒,处境极为凶险。幸亏江宁同情革命的名士伍兰荪,向张人骏建议,为免过激生事,可令九镇驻往城外,布政使樊增祥,宁绅马相伯也加以劝说。于是,10月30日,九镇开发出城,进驻秣陵关。
血战江宁
11月4日,上海光复,九镇官兵闻讯,无不欢欣鼓舞。徐绍桢首先派出150余人便装去上海,找都督陈其美请求紧急增援子弹,准备起事。
到了11月7日,突然汉口传来革命军失利的消息,接着,江宁城内总督府卫队营(有说巡防营)经策反,约定8日与九镇同时发难,谁料事泄,管带苏良斌(同盟会会员)被杀,全营仓促于7日起义,结果遭到张勋重兵围攻,大部分战死。徐绍桢闻讯悲愤异常,8日拂晓,九镇全体官兵分三路奔袭江宁城:一路经曹家桥进攻通济门;一路经铁心桥、安德门进攻汉西门;中央纵队经花神庙进攻雨花台。义军很快在雨花台、水西门一线和清军展开了激战,由于士气旺盛,推进迅速,很快接近敌军阵地前沿,但就在这紧急时刻,战局发生了变化,因为义军每人仅有3发子弹,激战中很快打光,结果在攻打雨花台时失利,牺牲惨重。更重要的是,估计本应运到的子弹,却被自家镇(江)军截留自用。最后,徐绍桢率全镇趁浓雾撤出雨花台,退往镇江。
接着,徐绍桢亲赴上海求援,谋求会攻江宁。11月中旬,沪、苏、浙、淞、镇等组成江浙联军共一万四千余人(有说近两万人),公推徐绍桢为总司令。于22日分头出击江宁。具体部署是:镇军林述庆部攻打紫金山要塞天堡城、太平门;淞军黎天才部攻长江沿岸炮台;浙军朱瑞部攻打朝阳门(中山门);苏军刘之洁部攻打雨花台、聚宝门(中华门);柏文蔚部和杨(州)军徐宝山部从江北攻浦口,迎击逃窜的清军。
由于徐绍桢事先已暗中争取了同情革命的江宁总炮台指挥官成鲲,联军于24日、25日未伤一兵一卒,相继巧取了江宁五大要塞中的乌龙山、幕府山炮台,在重炮轰击下,另一狮子山炮台也很快缴械投降。经过3昼夜激战,联军占领了城外各阵地。徐绍桢接着发布总攻江宁城命令。11月28日,镇军、淞军联合攻打太平门,浙军和部分镇军攻打朝阳门,苏军攻打聚宝门,但均遭到清军阻击,苦战一昼夜未破,联军伤亡较重。徐绍桢火急攻心,口吐鲜血倒地。复又撑持着和部下会商继续攻城。11月30日,联军以镇军为主的敢死队二千余人,围攻天堡城,徐绍桢亲临前线督战,血战一昼夜,双方死伤遍野,终于在12月1日早晨攻克,联军居高临下,强大的炮火直轰江宁城,恰恰此时由上海运到的二门攻城巨炮抵达尧化门车站,也紧张地投入炮战,孝陵卫、幕府山、乌龙山、雨花台各联军纷纷发炮助威,清军很快溃不成军,清军北极阁指挥部连连中炮,张人骏、铁良及张勋等相继狼狈逃离了江宁城,张勋逃离前,令人将玄武湖徐绍桢的寓所焚烧一尽,城内清军残部则由清将赵荣华等商请马林医院(今鼓楼医院)院长,加拿大人马林出面,出太平门向革命军投降,江宁遂告光复。
归葬南京
江宁的光复,对不久后孙中山先生回国定都南京起了决定性作用,孙中山在自传中说:“汉阳一失,吾得南京以抵之,革命之大局,因以一振。”并誉徐绍桢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不料年轻气盛的镇军首领林述庆最早率军入城,很快即进驻了两江总督府,他自恃功高,竟自称江苏临时大都督遍发布告,并将大清银行和电报局一律占据。当徐绍桢率联军总司令部抵达两江总督府时,发现所有的房间均被镇军占据,总司令部无立足之处,显得十分尴尬。林述庆是由徐绍桢一手提携栽培的,但身为联军总司令的徐绍桢则表示了谦让和克制,他很快致电同盟会负责人章太炎、黄兴、宋教仁、陈其美:“桢无尺寸之功,岂敢掠天人之劳,请速推都督……”最后,同盟会决定由程德全出任江苏都督,而林述庆也感处置失当,慨然表示:“革命是欲推翻清廷,不是为争都督。”并交出了大印,出任北伐军总司令。徐绍桢则被委为江宁卫戍司令。一场即将爆发的内讧得以化解,迎来了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4月初,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徐绍桢坚定不移随之同进退。并拒绝了袁世凯给他的参谋总长之位,后孙中山掀起护法运动,他又蹬鞍追随。在孙中山被军阀逼离广州后,他辞职隐居沪上。为追随孙中山先生,他家宅两次被毁,当他60高龄时,还随同孙中山出师北伐,筹划军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徐绍桢悲痛不已。接着他对国内政局变幻困惑,又因年迈体衰,则悄然隐退,潜心著述,著有《共和述义》、《四书质疑》、《三国志质疑》、《勾股通义》等等。然忧国忧民之心仍未泯灭。1932年1月,经孙科提名,徐绍桢被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1936年9月13日,徐绍桢因病离世于上海,终年75岁。为了表彰和纪念徐绍桢在辛亥南京之役中的功勋,次年,他被国民政府公葬于当年南京之役江浙联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南京麒麟门小白龙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