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辛亥革命三杰(2)

辛亥革命网 2018-10-18 08:5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娜 查看:

在辛亥革命时期被称为云南革命三杰的,并非革命成功后当上高官的人,而是长期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在民众中有着广泛影响的革命志士。

  不久,同盟会战略部署转为运动新军参加革命,他们按照孙中山关于集中力量在广州起义而各省响应的计划,暂缓发动滇西起义,于是把滇西革命工作交由张文光负责。黄子和、马幼伯、杜寒甫、吴品芳等人秘密转移到昆明,重点运动清政府的新军,[ 吕天民:《杜韩甫事略》,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224页。]临行前他们与张文光约定,若腾越举事则昆明响应,若昆明举事则腾越响应。

  长期在滇西活动的同盟会员转移到省城昆明,建立了革命机关。黄子和考入新军第三十七协任排长,马幼伯、杜寒甫负责在军外联络哥老会和发动民众力量。

  马幼伯等人以三迤总会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张贴宣传品,或集会作演讲,集会地点在黄河巷纸行会馆,或在龙井街两湖会馆及两粤会馆。留日回滇的同盟会员杨大铸、黄嘉梁、王九龄、王湘等人皆与三迤总会密切联系。

马骧(字幼伯)

  云南的哥老会盛行,在城市乡村里都公开组织活动,凡是旅社、茶室和酒馆等处都是他们的市场,风行一时,参加的人很多,尤其是当兵吃粮的人没有不参加哥老会的。[ 詹秉忠:《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136页。]在滇西长期进行革命活动的人,同时具有同盟会和哥老会双重身份。

  马骧不仅是同盟会员,而且是洪门哥老会的高层负责人,马骧在昆明又介绍哥老会千余人加入革命队伍。台湾出版的《开国战史》评价:“马幼伯、张文光入党,革命遂得哥老会之赞助”。

  黄子和以哥老会身份为掩护在军内进行发动工作。在新军内部无敢肆言的环境中,每夜熄灯令下,黄潜入士兵宿舍,燃烛低呼,痛陈清政府种种罪行,“由是遍及全营,未一月而一军皆思反正,执政者不之觉也”,“如是久之,滇军泰半入党矣”。[《云南光复诸人事略·黄武毅公事略》,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269页。]士兵发动起来后,又开始发动军官。

  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已陆续毕业回国,在新军中担任了各自不同的职务。李根源任云南讲武堂总办,沈汪度任讲武堂监督,专任教员有顾品珍、李烈钧、刘祖武、唐继尧等十余人。蔡锷任三十七协统领,罗佩金任七十四标统带,各营管带有李鸿祥、谢汝翼、庾恩旸、韩凤楼、李凤楼、刘存厚、雷飙等人,他们中有很多人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同盟会。

  黄毓英被选为同盟会昆明机关负责人,深入到军内各营各队做工作,与讲武堂、体育专校学生广为联络,把革命力量结成团体。

  台湾出版的《开国战史》记载1911年同盟会准备起义情况:

   “时同志王九龄、杨大铸等,在昆明举行国民大会,并派同志往大理、腾越、昭通、东川、蒙自、开化、建水各属,组织国民会,而张文光亦在腾越设立自治同志会,秘密进行革命工作,及广州起义,急谋响应,为腾越道耿保奎侦知,欲密捕之,腾越同知温良奕以张之潜势力甚厚,恐激之过深,酿成变乱,乃行排解,勒令取消同志会,缴毁证书,离开腾越,其事始寝。而同志马骧欲在大理举事,为协统曲同丰侦知,遂潜往昆明。”[ 台湾当局史政局编纂:《开国战史》(上),1976年台北正中书局印行,第197页。]

  蔡锷不是同盟会员,于1911年5月从广西调到云南,担任新军三十七协统领,在政治方面不作任何表态。有一天黄毓英冒险去发动蔡锷。“当黄到蔡家去见蔡,说明来意后,他问黄:‘你怎么敢来见我?’黄答说:‘不怕你,我才来见你,要是怕你,我就不来。’黄将云南当时的情况详细谈后,蔡慨然对黄说:‘我接受你的来意,请你转告同人,我自会利用时机,机会到了就干,但是要特别小心,不要稍有泄漏。’在这个时间,凡是李经羲对士官生中有怀疑的人,蔡都尽力代为解释和掩护。”[ 詹秉忠:《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一辑,第139页。]后来条件成熟,蔡果然参加了革命并起到重要作用。

  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取得胜利。10月27日(农历九月初六),张文光在滇西领导腾越起义成功。

  消息传到昆明,云贵总督李经羲对革命形势非常惊惶,不仅调集兵力加强了武装戒备,而且撤掉了昆明新军内黄毓英等几个“想反叛大清”的军官职务,对不便撤职的军官罗佩金、李鸿祥等,又行调虎离山之计委派出差。李经羲还下令收缴士兵枪支,情况已很紧急。

  被发动起来的军官们,多次开会研究如何起义。有些军官仍然对起义犹豫不决,同盟会昆明机关负责人黄毓英气愤极了,在会议上大义凛然地逼迫军官们起义。《杨秋帆黄子和两君事实》记载:“黄君提议后,在坐者俱面有难色,黄睹此情景,勃然大怒曰:事急矣,诸公若不从我之主张,倘事机败露,余亦不愿独享烈士之名,必谓与诸公同党。群皆吐舌,呆若木鸡。于是最高级之军官,皆以黄君之言为当”,在众军官呆若木鸡时蔡锷赞成黄毓英意见。[《杨秋帆黄子和两君事实》,原件存云南省图书馆。 ]

黄毓英(字子和)

  农历九月初九日晚9时,驻北校场的士兵抬运子弹被反动军官发觉,引起冲突,起义遂提前几小时举行,李根源和李鸿祥率领北校场的七十三标两个营向昆明进发。黄毓英、王秉钧、杨秀林、蒋光亮等剪断电话线,搭人梯爬城墙,砍铁锁打开城门,让军队进城。

  马骧等军外同盟会会员当天晚上在李应恒家厢房等候,待黄毓英等人攻城的枪声响起,即率领城内的民众武装力量投入战斗。[ 廖贻武:《辛亥革命前后的马骧》,载1987年12月12日《春城晚报》第三版。]

  城南的巫家坝方面,夜间十二时蔡锷率领步兵七十四标三个营和炮标两个营,由巫家坝出发向省城进攻。

  起义战斗打了一整夜,第二天中午终于取得全面胜利,敌人被打死二百余人,伤百余人,起义军亦牺牲一百五十余人,负伤三百余人,惨烈悲壮。[ 冯自由:《辛亥云南省城光复实录》,载《革命逸史》第六集,中华书局,1981年7月出版,第211页。]

  1911年11月1日成立云南军都督府,黄毓英在重九起义中功劳最大,拥护的人多,“事定,于五华山建立军政府,众意属公(黄毓英)领都督。公以资望学识,当首推蔡君锷,议乃定”。[《黄武毅公事略》,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271页。]

  辛亥革命时期,民众为什么把杨振鸿、马骧、黄毓英称为“云南革命三杰”呢?究其原因可发现,杨振鸿是早期传播革命火种并勇敢推进的代表人物;马骧是广泛发动哥老会和民众力量参加革命的代表人物;黄子和是发动新军官兵促成重九起义的代表人物。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