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州大布衣”向岩
辛亥革命网 2018-08-09 09:5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芙蓉 查看:
虔诚地拂去历史的浮尘,敬畏地点击缅怀的鼠标,让遥远的岁月重现。百年前,汉川田二河一位踌躇满志的年青人目睹列强蹂躏中华,投笔从戎,东渡扶桑,攻读兵科,参加同盟会。四年后学成回国,喋血辛亥,推翻帝制。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遭其通缉,历经千难万苦,濒死者数次矣。抗日战争时期,他利用特殊身份对开创天汉抗日根据地作出卓越贡献,成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典范。他就是辛亥志士、抗日英雄、布衣县长向岩。
提到向岩,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他的了解是不多的,而从向岩长孙向虎雏教授送我的一本《向岩纪念集》中,让我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了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革命老人,也更深层次了解了这位“神州大布衣”。
初次接触向虎雏教授,是在向岩纪念碑落成典礼上,身为武大教授,但从他一身粗布宽衣很普通的穿着上根本看不出他的身份。那时的他正在为祖父向岩纪念碑扩建及落成仪式而忙碌。年过古稀的老人,在去年的那半年时间内,每月都要为祖父向岩纪念碑扩建的事,在武汉、田二河之间来回跑几趟。由于老人不会驾车,又不熟悉最节省时间的交通线路,所以每次回田二河老家都要折腾的够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汉川博物馆主持向岩纪念碑扩建这个工作原因,我结识了这位老人。
在《向岩纪念文集》中,向虎雏中讲述祖父向岩的故事闪现出向岩仁者、智者、大爱者的光芒,从他身上折射出那一代知识分子走过的人生道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舍生忘死、为真理而战的豪情,以及救人于水火之中的铮铮侠骨。
上下求索 心底无私
1872年,向岩出生于湖北汉川田二河神灵台村的一个耕读世家,5岁丧母,靠祖母抚养长大。自幼随父读书,向往新学,学成后在乡里当私塾先生。当倾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便立志以身报国,毅然投笔从戎。在父亲的支持下,留学日本,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向岩年幼时家道并不富裕,但向岩的父亲极力支持他到日本求学,竟把家中赖以生存质量最好的16亩良田给卖了,这在当时无益于“败家之举”,令向岩一直内疚不已,多年后,这16亩田地的买主因家中有难,急需现金,恳求向岩回购这块田,向岩急人所急,也为了却心疾,便让妻子变卖首饰,四处凑钱,最终将这份祖业重新请回。新中国成立之初,向岩将自己名下的产业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从自己做起,主动践行“平均地权”。向岩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大仁大义情怀可见一斑。
孜孜不倦 撰立奇书
向岩年轻时读书十分刻苦,寒冬腊月只用一床薄被,垫一半,盖一半,为的是能晨夕少眠,最大限度挤出时间多学习,他研文史、修佛学,从《史记》、《汉书》到《共产党宣言》,从《孙子兵法》到《论持久战》无一不在他的阅读范围内。直至去世前,还在看报,关心时事,细读向岩百年前撰写的《新中华民国》,无处不凝结着向岩对当时社会观察和思考的精髓。这是一本半文言的直版书,由于年代久远,里面好多字现在都不使用了。该书共27篇,所述范围极广,当时向岩就提出保护耕地、倡议火葬、治水种树,移民实边等方面多有创识新见。书中救民于水火、济世于乱年,志向明确,慷慨之情溢于言表,其进步的思想理念至少领先国人几十年。实为民国初年一部奇书,至今读来仍启人心智。
自荐总统 警醒世人
近百年前,向岩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自荐总统”的呢?向虎雏曾做过解读:武昌首义后,革命风暴席卷全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务。3月,袁窃取临时大总统,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并刺杀宋教仁,出卖国家主权,引起公愤。孙中山遂发动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祖父积极响应“二次革命”,赴南京任江南陆军第一师参谋长,并运用巧妙战术,打败敌军于雨花台。祖父于戎马倥偬间,上下苦求索,写就《新中华民国》。在书中旗帜鲜明反对袁世凯:“中华民国者,犹胎产初坠地而泣之小儿也,袁氏、非其生母,故不爱惜之。又安能望其乳养之,长成之!”向岩所著《自请为公仆之通告书》首次公开时间为1912年秋天,比《新中华民国》刊行时间要早。
当时袁世凯刚当上大总统不久,黎元洪为副总统。也许正是对时局的大失所望,向岩才以非常之举警醒世人。向岩以神州大布衣之名自荐总统,并公开批评在任总统,公布纲领于天下,这在当时确实振聋发聩,其胆识和魄力令人钦佩。
悲怜弱者 敬畏生命
向岩一生屡次历险,最惊险的一次莫过于年轻时在云南带兵打仗时的一次生死经历。那次出征前,向岩发现一位经常在校场边卖烟卷的老太太匍匐在地上痛哭。经打听,原来不知是他部下的哪个士兵,用一块假银元骗买了她的烟卷,使得做小本生意的老太太几乎崩溃。得知详情的向岩非常生气,由于战事紧迫,向岩一边向老太太检讨自己带兵不严,一边用真银元换回她的假银元,并随手将假银元装进自己上衣左胸前的衣袋里。战毕归来,勤务兵发现向岩上衣的左胸前的衣袋里有一个枪眼,仔细看来,原来是那块假银元挡住了一颗射中他左胸的子弹,使他逃过一劫。也许这就是向岩常说的:“你能帮人是天在照应你,你肯帮人是自己在照应自己。”所以,向岩敬畏生命,深恶杀伐。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会冒险救过很多人,其中不乏爱国仁人志士,甚至还有自己的敌人。早年在陕西长驱五百里生擒北洋陕西南镇守使管金聚,后又义释之,演绎了新版“捉放曹”,传为一时佳话。
向岩待人仁德宽厚,一个大雪天,向岩和一帮孙子在厅堂里围着火盆正烤着糍粑,聊着故事,向岩的老伴买菜回来,拍打着身上的雪花抱怨着说。“真是大雪纷纷下,柴米油盐大涨价,今天洪山菜薹又涨若干。”老伴话音未落,向岩就很认真地对孙子们说:“天冷下雪,大家都知道把手缩到袖口里取暖,农民要扒开雪窝一颗颗地摘菜,我们吃这样的菜,多给点钱,不该吗?”因此,受老人家影响,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向岩家也会善待那些上门乞讨的人,而且将“宁愿人向我伸手,我不能向人伸手”作为向家家训。
向岩心地善良,慈悲为怀,被友朋称作“走路怕踩死蚂蚁的活菩萨”。他经常教育子孙要爱护鸟,尤其是春天的鸟,因为春天空中每一只飞鸟的巢中,都会有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伤了一只等于毁了一窝,并特别警告顽皮的长孙向虎雏绝不准爬树掏鸟窝。后来,社会上轰轰烈烈开展“除四害灭麻雀”的运动,向岩禁止孙辈们参加。年事已高的向岩严肃地告诉孙子们:“老天爷不是只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天地间万物皆受老天的庇护,你们绝不可做这等伤天害理之事”,现在看来,这其实是老人家在对孩子们进行“环保”教育。由此窥见,多年前的向岩就有着和常人不同的远见卓识。
誓死报国 合作典范
1940年3月,著名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一路采访,发现大半个中国国民党县府武装都处于瘫痪状态,唯独来到湖北汉川,惊喜地发现向岩县长领导的县府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其英勇战倭事迹载入她的代表作《中国的战歌》,史沫特莱在书中这样描述:“三月中旬,我在敌后的最后一次旅行,穿过湖泊,在倾盆大雨中去采访年高德勋的老县长向岩。这位老人已经建立了一支非常坚强的地方武装,尽力用他的方式报效祖国。我在田二河见到他,这是一座荒凉凄惨的集镇,反复多次被日寇扫荡过。老县长和他的县政府过着戎马倥偬劳苦勤奋的生活,国民党县政府的车轮还在运转,与他坚持守土抗战和誓死殉职报国有很大的关系。”八十年前,汉川田二河的向岩和红色根据地的汈汊湖就以这样的方式首次展示在了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