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海烈士杨守仁

辛亥革命网 2018-07-10 10:03 来源:湖南文史资料第28辑 作者:吴建华 查看:

利物浦是英国的第二大商港,在这座城市的安菲尔得公墓里,有一个中国人的坟墓和纪念碑。纪念碑上用中文写着“中国蹈海烈士杨先生守仁墓”。

  利物浦(Liverpool) 是英国的第二大商港,也是一座世界名城,濒临大西洋。在这座城市的安菲尔得(Anfield)公墓里,有一个中国人的坟墓和纪念碑。纪念碑上用中文写着“中国蹈海烈士杨先生守仁墓”。纪念碑下的一块用花岗岩石制成的座石上,用英文写着“中国人烈士杨守仁,是因政治思想而死的。死时40岁。1911年8月5日。”逢年过节,侨胞们,总是前来此地扫墓,并献上鲜花,以示怀念。

  少年勤学立志报国

  杨守仁,字笃生,号叔壬,原名毓麟,后因参加革命活动,为躲避清廷的追捕而改名守仁。1872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高桥乡的一个小康家庭。兄弟3人。兄杨德麟,字性恂,早年亦追随孙中山、黄兴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留守府秘书、国民党湖南支部长、湖南省财政厅厅长等职,“二次革命”中坚决讨袁,为袁世凯的走狗、湘督汤芗铭逮捕杀害。弟杨殿麟,因患眼疾,长期在家养病。

  杨守仁从小聪明,勤奋好学,特别喜爱文学、历史,对国家大事、经世致用之学更为关切。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连战连败,号称“百战百胜”的湘军出关迎敌,也是一触即溃。杨守仁闻知噩耗,极为痛恨,奋笔作《江防海防策》,怒斥清政府中投降派苟且偷安,贪生误国,要求清政府积极整军备战,搞好江防海防,收复失地。后来,湘绅龙湛霖闻杨守仁才名,特请他到自己家中教馆。杨守仁在龙家教馆常常私购禁书,秉烛夜读。他逐步认识到清政府之所以屡战屡败,并非只是一部分投降派所致,其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已经腐败。他意识到要改造中国与世界,必须具有“世界之知识”。

  和杨昌济的深挚友谊

  杨昌济,字华生,后改名杨怀中,是毛泽东同志的老师和岳父。论年纪,他仅比杨守仁大一岁,但论族中的辈份却比杨守仁大两辈,故杨守仁称杨昌济为“叔祖”。当时,杨昌济和杨守仁、杨德麟3人在长沙名声很大,时人号称“三杨开泰”。杨昌济深究儒学、心理学,而杨守仁则从小“精研佛理、汉经史百家”。两人的学术思想观点不同。但是,两人的友谊却与日俱增。

  1900年4月,杨守仁东渡日本留学,在去日本的海轮上,碰到了湖南同乡杨度。杨度劝杨守仁留心帝王之学,以便将来回国后大展宏图,辅佐一雄才英主,立宰相之业。杨守仁对这位同乡的才学很钦佩,但对他为一人一姓服务的帝王之学很是反感,表示决不同意,并说如果不能打倒清政府,必将蹈海以酬其志。杨守仁到日本后,先入宏文学院学习,后又到著名的草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就读。他写信给杨昌济,鼓动杨昌济东渡日本学习世界知识。1902年,杨守仁在日本参加“兴中会”。常与黄兴、蔡锷等人到孙中山先生的住所共商天下大事。他与黄兴等湘籍留学生在东京发起创立了“湖南编译社”,出版发行《游学译编》。1903年,杨昌济在杨守仁的鼓动和支持下,来到日本,并问杨度等人组织了“中日学会”,号召进行教育救国,而不同意杨守仁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主张,杨守仁同杨昌济此时虽在救国的方法道路上发生了分歧,但关系仍然很好。

  1908年,清政府派蒯光典为中国旅欧留学生总监督,杨守仁被聘为秘书同到英国。到英国后,杨守仁极力向蒯光典推荐杨昌济。于是杨昌济从日本来到苏格兰爱伯丁大学专攻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1909年冬,蒯光典因留学生风潮而罢归,杨守仁辞掉了秘书的职务,也入爱伯丁大学,专攻英文。当时在爱伯丁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仅有杨守仁、杨昌济、章士钊和杨曾浩4人。

  任教时务学堂

  1897年4月,杨守仁结识了谭嗣同、沈荩、秦力山等人,并积极参与正在蓬勃兴起的湖南维新运动。1898年,杨守仁参加当时科举考试,中进士,被分配到山西任知县,但未到任。时湖南时务学堂已经成立,熊希龄为总理,教习之中有梁启超等知名人物。杨守仁以才具而闻名省垣,故也被聘为教习。时邵阳蔡锷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头班学生。蔡时年16,家庭贫困,身体单瘦,勤奋好学,尤留心经世致用之学而不读死书,喜西学而恶封建典籍。杨守仁对蔡锷很感兴趣,对他教授亦格外用心。

  戊戌政变后,新政被推翻,谭嗣同等6人被杀,陈宝箴被罢官,时务学堂被解散。杨守仁被列入追捕的名单。他到长沙高桥老家躲避数日,才得以幸免。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