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何子渊的一些历史资料(2)

辛亥革命网 2018-04-23 09:2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胜宏 查看:

何子渊早年就参加了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洪门(三合会),从小便喜欢打抱不平,扶贫助弱,保境安民,这为他参加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关于何子渊是现代教育先驱的问题:

  1、据罗师杨:《希山丛著》第四册(铅印本),第13页记载:1906年秋末何子渊父亲晖吉先生突然中风辞世,兴宁知县茹欲可亲自前往石马公祭,下面是当年的“诔辞”摘要:

  “呜呼先生死矣,数十年来黑暗世界,露一隙之光。政界诸公知以卓育人才为急务,而吾邑士大夫亦竞言兴学,然或讬诸空言,而苦于力有所不逮。求其热心办学,力足以维持公益者盖鲜。石马公学幸而得先生,又不克延其寿算,宇宙间黯然可恨事,孰有甚于此者乎?先生为守正公季子,少承严命,过继于叔父炳凤公,守正公家范甚严,善教其子弟,先生复具有至性殊姿。喜浏览古今载籍,其所得甚深,故意识特高,内行纯备。生于巨族名门,累世富厚,而所行无可指摘处。事亲以孝,事长以敬,接物以和,近之若晓风春霭。而持身特严正,视社会一切恶习若虺蝎蜂虿,瞿然而惟恐其为所螫。生平爱惜物力,布衣蔬食,自奉殊菲。至于作育人才,成就后进, 则倾其所储而不惜。甲辰乙巳间,当事者尤时艰日亟,群议以兴学育才,立自强基础。当是时罢科举之明诏犹未下也,先生既毅然以办学为己任,命哲嗣子渊,贤咸拟文,与何君香岑方溪,陈君觐廷清根,协力创办两等公学。乙巳春,石马公学俨然成立,与其事者虽不乏人,而经费之接济,扶植之殷勤,则以先生为最。先生承乏劝学所,忝为总董,有化导一邑之责任,方冀先生克享高年,护持群益。行将举先生为一邑办学者劝,而先生忽然逝世,呜呼学界多艰,贤豪忽陨,后学何以为情耶。不揣固陋,为之诔曰……”

  从中可见:何子渊出身于“巨族名门,累世富厚”的教育世家,深受客家人尊师重道传统和其父亲(当时主管兴宁教育的官员)的影响,他早年便到西洋考察现代教育,从1885年起先后与当时的有识之士一起,在石马柳塘和星窝子山嘴分别创办了倚南洞小学和同仁学校;1904年何子渊又与何方溪、陈清根等人创办石马“两等公学”。

  2、据罗师杨《希山丛著》第三册“何君贯中墓志”记载:何子渊“绩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

  “绩学”指饱学之士,“通方”指通晓为政之道。合起来理解便是:何子渊学问渊博,善于变通,尤其擅长处理政务(时任兴宁督学),熟悉为政之道。戊戌变法(1898)前,他就已经身体力行,参与政事,宣传西学,创办学校。戊戌变法以后,他宣传、倡导新学更加有力。

  3、据罗师杨:《希山丛著》之“兴民学校小史”记载:

  “本校创办于前清光绪癸卯(1903)冬,由萧君惠长发起,得邑绅李君子名、罗君玉澄及诸老先生协力赞助,经众议决,提出乐育堂公款余银数百两为开办费……广告招生,聘蕉岭丘仙根先生为校长、本邑罗君则桓、何君子渊为学监,李君淑眉为会计员……”

  4、据1991年出版的《兴宁兴民中学校志》第57页记载:

  “何子渊,秀才、同盟会员、创办人、学监。……石马人才辈出,蔚为文化之乡,是与何子渊长期努力办学分不开的。”

  5、据1992年出版的《兴宁石马区志》第151页记载:

  “光绪二十九年(1903),何子渊与罗幼山、萧惠长、陈少岳等创办兴民学堂,对租赁校舍、筹措基金,靡不全力以赴。翌年又与何公博、陈少岳、陈觐庭、何芳溪等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即石马中心小学前身)。”

  据教育史记载: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洋务学堂。广州地区最早的新式学校是1887年创办的广雅书院、1888年创办的培道女校、1889年创办的培正书院;梅县最早的新式学校是1897年创办的绍德小学和乐育小学,1898年创办的懿德女校;汕头最早的新式学校是1901年创办的同文学堂等。可见,何子渊确实是开现代教育风气之先,比其他同仁创办现代教育在潮梅地区,甚至在广东都是最早的,说他是现代教育先驱是名符其实的。

  三、关于何子渊是兴宁一中创办人之一的问题:

   1、据2006年出版的《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校志:百年树人》记载:

  兴宁市第一中学于1929年由兴民中学、县立中学、高级中学三校合并而成,简称:兴宁一中。而兴民中学的前身是兴民学堂,县立中学的前身是兴宁师范简易科,高级中学是由兴民中学高中部和县立中学高中部合并成立。

  因此,兴宁一中的根(前身),实际上就是两所学校:一是兴民学堂,二是兴宁师范简易科。

  2、据1936年出版的历史学家罗师杨《希山丛著》第八册“罗师杨年谱”第20页记载:

  “光绪三十年(1904)春二月,兴民学堂开成立大会,公推何子渊、罗则桓为学监。”学监:指清末清政府在中等以上学堂设立的学官,也称“监学”。

  3、又据《希山丛著》第三册“何君贯中墓志”第32页记载:“长兄子渊先生,绩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

  何子渊时任兴宁督学,清政府当年曾专门为他配置了一顶官轿,其后人一直将其珍藏至“文革”时期。戊戌变法(1898)之前,何子渊就已经身体力行,参与政事,宣传西学,创办学校。1898年后,他宣传、倡导新学更加积极、努力。由此可知,何子渊作为主管教育的官员,1906年参与清政府设立“师范简易科”事务,应属他的职务行为。

  4、1985年,兴宁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兴邑先贤对文化教育事业的特殊贡献,特拨款14万元,在兴宁学宫旁兴建了一座大楼,命名曰“先贤楼”,何子渊在《先贤楼志》之兴民学堂创校先贤名录中。

  5、另据1987年出版的兴宁县教育局教育志编辑室、兴宁县教育学会合编的《兴宁县教育志史料汇编》第二辑第57页记载:1905年,兴民学堂创办伊始,招生困难,何子渊又在原乡创办“两等公学”,兼任校长,因公务繁忙,待兴民校务走上正轨后,他便辞去学监职务,专事在全县推广新学,“但仍长期任兴民校董,对兴民重大设施,既参与其议,也多所赞助。”

  6、从中可见,何子渊当时虽然辞去兴民学监之职,但他仍长期任兴民校董,参与重大问题的商议。1928年秋兴民中学高中部与县立中学高中部合并成“高级中学”;1929年兴宁一中由兴民、县立、高级三间学校合并成立时,他理应是参与者、决策者之一。

  鉴于何子渊与兴宁一中的深厚渊源和影响,1939年当他准备离开兴城回石马居住、养老的时候,学生罗映球代表一中师生给何子渊赠送了主题叫“木棉报春”的国画,款识为:“紫房日照胭脂影,素艳风吹腻粉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何子渊虽至晚年,但兴宁一中的师生对他还是念念不忘的。

  7、据2004年1月版,第29期《兴宁风采》之《兴民中学史略》第58页记载:

  “1929年,兴民、县立、高级三间中学合并,成立兴宁县立第一中学。兴民中学创办26年来形成的优良校风、学风和革命传统,从此寓于县立第一中学之内,得于延续和发扬光大。”从中可以看出兴民学堂、兴民中学对兴宁一中的传承和影响,把兴宁一中的历史同兴民学堂、兴民中学的历史割裂开来,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8、很多历史都是随着史料的挖掘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完善的。兴宁一中的历史与梅州中学的历史有许多相似之处。过去梅州中学也存在把最早的创办人忘掉的情况,直到去年才有学者发现并提出这个问题。下面是《梅州日报》月刊:《梅州侨乡月报》2017年7月17日登载的《北门岗上务本中学堂,开启梅州中学辉煌历史》中的一段话:

  “1912年民国成立,务本中学堂、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嘉属官立中学堂、梅东中学堂合并成立梅州中学,以务本中学堂原址作为校址至今。过去提起梅州中学校史,着重介绍黄遵宪是学校的创办人。以黄遵宪倡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而言并无不妥,但务本中学堂的创立时间比其他三间学校早,且梅州中学校址正好是务本中学堂的原址,从这意义上讲,黄墨村与吴登初是梅州中学创校奠基人。”

  同样道理,何子渊作为兴民学堂的创办人,清政府“师范简易科”设立时他又是兴宁督学,因而两所学校的创办都与何子渊有关,再加上1929年兴宁一中由三所学校合并成立时,何子渊仍是兴民中学的校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理应参与了兴宁一中的创办。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何子渊既是兴民学堂的创办人之一,也是兴宁一中的创办人之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矛盾的。对于创校时间,为了与后来复办的兴民中学有所区别,把一中创办定为1906年是可以的。但在确定创办人时,应该不割断历史,不忘其最早的奠基者,这样才比较科学、合理、公正,比较实事求是。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