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基督将军”名号的由来
辛亥革命网 2017-11-23 15:51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韩宗喆 查看:
辛亥革命前,冯玉祥任北洋军二十镇第四十协八标把总,随军在奉天省(今辽宁省)新民县新民屯驻扎。一日,冯玉祥信步闲游,正好路过一座教堂,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进教堂,并耐心地听道。
此次聚会宣讲的题目是《基督的自由、平等、博爱》,冯玉祥听了后很觉入耳,感到基督教教义对带兵大有用处,加之看到教会中的信徒彬彬有礼、热情有加,就对基督教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此后一段时间,冯玉祥经常到教堂去听道。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辗转来到北京。到北京后,得到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的营救和提拔,作了京卫军营长。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冯玉祥对基督教有了更多的接触,他几乎每个礼拜天都要去美以美会的亚斯立堂(即崇文门堂)参加礼拜,并和该堂主任牧师刘芳(冯玉祥部下许骧云的岳父)结为好友,与其畅谈信仰之道。
此时,冯玉祥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深刻了许多。他说:“耶稣是个大革命家。他讲贫穷的人得福音,被掳的得释放,被捆绑的得自由;他还责备法利赛人假冒为善。”
1917年驻军直隶廊坊时,冯玉祥在北京东单孝顺胡同美以美会亚斯立堂,由刘芳牧师为他施洗。但真正热心基督教还是从驻军常德开始,这时冯不仅自己信仰基督教,还要求全旅官兵都入教,因此而有了“基督将军”的称号。
冯玉祥规定:每团设置专职随军牧师,这在全国各军队系统是绝无仅有的;全体官兵人手一册《新约全书》和《颂主圣诗》;每晚就寝前,全体官兵以连为单位举行祷告、静默,最后喊一声“阿门”结束;每营组织20人左右的“唱诗班”;星期日要以营为单位“查经”,即先由营长或值日官领导选读《新约全书》某一章节,再由牧师讲解新旧约和马可路迦等福音教义。经过初步启蒙的官兵就可以接受洗礼了。冯曾把刘牧师从北京请到常德,为100多名官兵行一次施洗,吃圣餐。军中还有一座可容纳500人的“活动”礼拜堂,全部为木结构,可随时拆开、搬动,便于随军行动。
在冯玉祥的倡导下,官兵中不乏虔诚的基督徒,如张之江、佟麟阁等。张之江讲话动辄引用圣经的话,于是有了“张圣经”的外号。张之江日后曾自费精印《新(旧)约全书》,分送军中袍泽,并在封面上自题:“此天下之大经也。”冯开玩笑称他“大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