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挚友陈友仁

辛亥革命网 2017-11-21 13:51 来源:炎黄春秋 作者:钱玉莉 查看:

孙中山的挚友陈友仁不但参与了孙中山许多重要的决策和活动,还常常担当孙中山的代言人。孙中山逝世后,陈友仁执著地坚持“三大政策”,成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

  多年来被历史遗忘的名人、孙中山的挚友陈友仁,祖籍广东顺德,1878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南部的圣费尔南多镇,从小接受英国教育。1912年初,他为响应辛亥革命,回国效力,先后当过交通部的法律顾问和英文《北京每日新闻》的编辑,随后创办了英文《京报》后,因抨击北洋军阀而被迫停刊。他随即离京南下追随孙中山,从此伴随孙中山左右。他不但参与了孙中山许多重要的决策和活动,还常常担当孙中山的代言人。孙中山逝世后,陈友仁执著地坚持“三大政策”,成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

  巴黎和会的顾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孙中山对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非常重视,认为应该充分利用战胜国的有利条件,取消原来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他对北京政府派遣的代表团不放心,因此他让陈友仁作为“欧洲和平会议专门委员”,以南方代表顾问的名义,去监视中国代表团。

  1919年2月,陈友仁身负重任,到达巴黎。他既要时刻关注会议的进展情况,掌握北方代表的态度,又要不失时机地为代表团献计献策,以贯彻孙中山对会议的既定方针。他在和会期间做了很多工作,“不但代表南方发表了许多公开声明,举行过记者招待会”,而且还为中国代表团起草了向和会提交的正式文件初稿,充分体现了国民党在外交事务中的作用。

  但是,巴黎和会的现实却令陈友仁十分气愤,会议全为美、英、法、日等国所控制,与会各国的地位极不平等。在中国的山东问题上,英、法两国因早已与日本有默契,就明确地站在日本一边,美国的态度开始似乎还较公允,但当日本以退出和会相要挟时,美国也一反常态,倒向日本一边,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来避免和会的破裂。面对如此窘境,陈友仁敏感到孙中山所期待的会议结果将成为泡影,为此提议立即退出和会,向列强进行示威。

  当时在代表团内部,围绕着是否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的问题,展开了争论。有的代表瞻前顾后,始终举棋不定,顾维钧、陈友仁等人则是坚定的拒签派,他们认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签字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内的政治安定。5月9日国耻日这天,陈友仁在“中国国际和平促进会”的会议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对于中日间利害关系,言之极为详尽,措词亦相当激烈”,他的发言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几次被掌声所打断。6月28日,中国代表团终于“共同决定,不往签字”,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第一次冲破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在国际事务中决定自己命运的范例。

  巴黎和会结束后,陈友仁就山东悬案向美国上议院发了一份长电,既诚挚地希望美国能助中国一臂之力,尽快修正对山东问题的处理,又委婉地批评威尔逊总统违背自己的诺言,视中国陷于窘境而无动于衷。整份电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要求实现领土完整的强烈愿望。陈友仁的电报受到美国舆论的高度评价,孙中山也非常满意。

  变卖家产受命办报

  1920年夏天,孙中山为了加强舆论宣传,决定在上海创办一份英文报纸,以使外国友人了解国民党的革命主张,并尽可能争取他们的同情和援助。陈友仁曾在北京成功地办过英文《京报》,因此这个担子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不久,由陈友仁主编的英文《上海时报》在上海问世。陈友仁全身心地投入,每天亲自为该报写一篇评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宣传孙中山的革命理论,揭露军阀政府的腐败无能,其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语言,使他获得了“用英文写作的辛辣作家”的桂冠。

  但是,正当陈友仁为英文《上海时报》的成功高兴之时,报社的资金告急!这时,他决定回英国变卖全部家产。当陈友仁风尘仆仆回到英国,把这个决定告诉妻子阿加莎时,她一下子呆住了。九年来丈夫一直在中国效力,她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如今他又提出变卖家产,不知这个家在丈夫心中还有没有位置,她不禁感到一阵伤感。她理解丈夫的选择,支持丈夫的事业,她明白丈夫一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作出这个决定的,因此她不但同意了丈夫的决定,而且还亲自前往特立尼达处理这件事。阿加莎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把特立尼达的家产卖了个好价钱,超过了陈友仁原来的估算,这使陈友仁十分惊喜,这样他不但解决了《上海时报》的资金问题,而且还资助了孙中山一笔钱。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