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辅成:盖棺还是老书生(2)
辛亥革命网 2017-08-09 15:52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秋水野禾 查看:
光复---褚辅成和竞争体育会
1911年11月4日午夜,枪声呼啸杭城。褚辅成正是杭城光复主要的组织者。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浙江欢庆光复的人群中,有一个清瘦的中年人,温文尔雅,身着长袍,说话带有一口嘉兴口音。这年,褚辅成已39岁。
辛亥年,这场千年帝制的消亡之战,其背后有诸多革命人士的奋斗和呐喊。
后人的回忆里提及,参加嘉兴光复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竞争体育会的组织人员,他们中多属体育会教育界工作人士。
1903年,褚辅成与旅居嘉兴的光复会成员敖嘉熊等发起组织竞争体育会,此会提倡健身强国。组织竞争体育会是褚辅成投身社会政治活动的最初尝试。
武昌起义成功后,褚辅成多次去沪参加浙江光复起义的决策会议。后革命党人建立了一个筹划起义的组织,定期开会,褚辅成作为政界代表与会。他虽以同盟会浙江支部长的身份参与浙江光复,但此时,他由朱瑞(光复会成员,时为新军八十一标代标统)介绍,加入光复会。在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俞寰澄的回忆里,说他与两会会友肝胆相照,感情均极好。
11月4日,上海光复。浙江革命党人决定在当日夜间发动。据说为了在暗夜里便于辨认,革命军一律左臂缠白布。民间庆光复挂白旗的做法也由此产生。革命军很快攻占巡抚衙门,巡抚增韫被活捉。
6日早晨,为了争取西湖边的旗营投降,以免伤及周围稠密的居民,褚辅成前去和掌握军权的旗营协领贵林谈判,尽了最大努力迫使旗兵在当天下午缴械投降,把一场祸乱消弭于无形。
可以说,革命党人打的也是一场攻心战。辛亥年,人心可是个关键词。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秋天,一个多月的发难中,他是浙江革命行动的主要组织者。他以主事者的身份参加起义的谋划、革命力量的组织、政权组织的制定等,无不毕尽其力。浙江光复后建立共和政制,褚辅成被委以重任,为政事部长,总揽民政、财政、交通、教育、实业和外交。1912年改任浙江民政司长,其间推行新政。而这还仅仅是他另外一个开始。
共和---褚辅成和孙中山
1904年,正是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为争夺满洲控制权的日俄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时代就像里尔克说的如同一面旗帜被风暴所包围。褚辅成只身一人东渡日本留学,与孙中山先生结识。
那年他32岁,早已成家生子。甲午战争后,戊戌变法失败,江浙一带像他这样怀报国理想的文人对清廷腐败失望到底。他是秀才出身,却从此无意仕途。“只身东渡,联合同志,以期复国自强。”
在褚辅成的人生轨迹中,曾经历非常之多的重大事件,更与很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有过接触。
王天松统计过,“与褚辅成接触和交往的重要历史人物超过一千两百个,都有名望。”而其中最有名望的,共和之父孙中山当是一个。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在东京创立同盟会,褚辅成加入同盟会。也在那年冬天,他受孙中山委派回国,开展义举。
或许也可这样说,自两人结识起,怀革命大志的褚辅成,便随孙中山奔走国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由此中国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2月12日,清帝退位。此时距武昌起义亦已逾百天。自武昌起义以来的浪翻波涌,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但大结局上演了政治大戏。革命阵营派系内斗,孙中山与袁世凯殊死较量。有种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武昌事起,袁世凯出山,挟北方之军逼和南方,借南方之势反制北方,目标是改朝换代,踢开革命党,承接清廷法统;而革命党想利用袁世凯推翻清室,建立民国,逼迫袁世凯承接民国法统,再利用参议院和总统任期制“倒袁”。
博弈的结果,孙中山让位,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共和政体刚成便奄奄一息。辛亥革命之终曲,令人悲欣交集。
这一年的12月8日,嘉兴人有件欢欣鼓舞之事,孙中山来到嘉兴,褚辅成从杭州前来陪同。目前还能见到孙中山当年在南湖假山前与嘉兴各界拍的合影,共有五十五人,照片上印有褚辅成题写的“公宴孙中山先生摄影于烟雨楼·民国元年”。
庄一拂在《回忆孙中山来嘉兴之行》一文中提及:(兰溪会馆庙台)台上只中山先生和辅成两人,褚氏穿了蓝袍黑褂,首致欢迎辞。褚辅成和各界代表等陪同上船过湖,这时烟雨楼还未修复起来。
袁世凯称帝后在“忧愤成疾”中去世,而后派系林立。后张勋复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废除国会,破坏约法,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褚辅成随孙中山南下护法,被推选为非常国会众议院副议长,史称“护法运动”。
宪政---褚辅成和沈钧儒
后人评议,褚辅成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主要功绩,首先表现在对新政权的政治建设极为重视。
1912年初,浙江临时议会成立,并颁布了《浙江军政府临时约法》,这被看作是褚辅成在政治建设中最引人注目的举动。
多少年后,褚辅成的孙子褚律元在回忆自己祖父时,说他是一个民主宪政的斗士。
说到民主宪政,我们要提另外一个斗士沈钧儒。
辛亥革命,民国早年国会,倒袁,护法运动,在晚清和民国的历史风云中,我们不断看到这两位嘉兴人协同作战的身影。
卅年共命倍依依,他们的人生轨迹有诸多重合之处。
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列强的豪取掠夺,生在山河破碎的岁月,苦苦追寻救国之路,他们都感同身受。也许冥冥之中,从他们各自东渡日本,攻读政法,就与这古老民族的法制和法理结下不解之缘。
1909年,两人同时当选为资政院议员,经常联署提案。
民国初建,却因社会动荡,连年混战,民主和宪政举步维艰,但也正因此,他们与独裁统治的抗争,更彰显一身正气。
1913年,时任国会众议院议员的褚辅成因带头弹劾袁世凯,被其逮捕,押于安庆。当褚夫人沈氏在嘉兴叩头拜求菩萨时,沈钧儒赴蚌埠,为解救褚辅成求见皖督倪嗣冲。
后袁世凯死,褚辅成走出牢门重入国会。民国五年的七月三日,他从上海乘火车回嘉兴,千人迎接。吴藕汀在《落花残片》中写道:“褚辅成八字胡须,像仁丹广告,田毓甫山羊长须,如大月眼药广告。”
在青史留名的“七君子”事件中,时任上海法学院院长的褚辅成专程去看望关在监狱的沈钧儒等“七君子”,并多方呼吁营救。沈钧儒被捕后曾有过短短几小时的被保释的过程,这几小时,他就呆在褚辅成在上海的寓所里。
《嘉兴当代人物志》中,形容褚辅成“貌虽文弱,有尚武精神”。这两人为民主宪政奋斗,几经杀生之祸,决不绝望。
褚辅成人生的最后10年,主要政治活动是国民参政会。俞寰澄回忆,“慧老在辛亥革命以后,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国会,想从国会进行法治。到老,没有如其所愿。”
而在国会时,几次三番,有人邀褚辅成,推举他做总长,他总推举别人。“一面开民主作风,一面保有我国士君子恬退的美德。这是政治家应有的风格,更是过渡时期的政治家所必需的风度。”
国共和谈破裂以来,梦想被戳破了,褚辅成心神憔悴,身体很快衰弱下来。但是,只要有机会,他还是要讲他的话。“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回忆说:“和谈濒临破裂,各方人士均灰心之时,仍坚持国共合作,逢会必讲,慷慨陈言者,唯慧老一人。”
他对宪政的痴迷,还是当年“郡人”目中的“疯子”。
苍黄三十年成败,只当江河日下论。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3月29日,褚辅成在上海病逝。而在1946年6月,在生命最后几年,他还与沈钧儒结伴回嘉兴探望。
褚辅成没什么遗产留给儿孙,留下的只是一份遗嘱:“余早读儒书,志存报国,五十年来,无敢间息……余既以身许国,不事生计,尔辈深体余志,忠心为国,余目暝矣。”5月16日归葬于嘉兴南门外祖茔。
“报国誓始终,每饭不忘真民主。立身重名节,盖棺还是老书生。”当年也主张国共合作的邵力子所挽之联颇能印证他的一生。
他的去世,也伴随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