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首义三武”志同道不合

辛亥革命网 2017-07-31 14:06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越楚 查看:

作为武昌首义的风云人物,孙武、蒋翊武、张振武常常被后来的历史研究者称为“三武”。随着首义的成功,“首义三武”由于道不同而开始互相倾轧,不仅不相为谋,而且闹得水火难容。

  作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三个风云人物,孙武、蒋翊武、张振武常常被后来的历史研究者称为“三武”。他们三人的名字中均有一“武”字,年龄地位大致相当,故后人将他们称为“首义三武”。

  辛亥首义前后,“三武”曾因具有共同的志向而汇聚一起。他们携手组织革命团体,并肩为革命奔走呼号,为武昌起义的爆发立下不朽功勋。但遗憾的是,随着首义的成功,“首义三武”由于道不同而开始互相倾轧,不仅不相为谋,而且闹得水火难容,甚至被反对派所利用,演出了一幕幕悲剧。

  “二武”争雄早有端倪

  “首义三武”之间的纠葛主要涉及权力分配和对黎元洪的态度。辛亥革命前夕,武汉一地有两大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当时分别由蒋翊武和孙武领导。两团体虽然政治目标一致,但一直存有门户之见。

  眼看起义时机成熟,革命党人为统一革命组织,壮大起义力量,提出两团体联合的建议。倡议联合的首先是共进会。当共进会负责人孙武派人去试探蒋翊武时,蒋翊武觉得:“合作虽好,但那些留过洋的、穿长衫的人,不好招惹。特别是孙武,领袖欲特强,将来共事很难相处。”

  可以看出,孙武与蒋翊武之间,自合作开始就埋下“二武”争雄的伏笔。但当时革命事重大,经过反复磋商,双方还是同意于1911年5月1日举行首次联合会晤。席间,双方围绕谁是主体问题,争论不休,互不礼让,会晤不欢而散。直至6月14日举行二次会晤,双方才基本达成一致意见。两团体商定,蒋翊武为军事总指挥,专管军事;孙武则为军务部长,专管军事行政;革命党人刘公任总理,专管民政。

  随后军政大权,由孙蒋二人分担。涉及重大事件,则由三人集合大家共商决断。这看似解决了权力分配,但事实上却形成一种各不相让的恶劣局面。特别是武昌首义成功后,更是明争暗斗,矛盾逐步发展。

  张振武得罪黎元洪

  武昌起义前夕,汉口宝善里机关和武昌小朝街指挥部相继被破坏,孙武负伤住院,蒋翊武出走,多名革命党人被害。幸而,新军革命党人张振武于危难之中联络各方,不失时机发难。

  武昌首义胜利后,湖北军政府成立,众人拥黎元洪任都督,张振武被推任军务部副部长主持军务,部长一职虚位以待孙武。张振武司职半月余,部署有序。待孙武出院到军务部视事不久后,汉阳却告失守。

  面对紧迫的形势,张振武力排众异,以佩刀砍地,大声疾呼:“有敢言退出武昌者斩!”当日,张振武听闻黎元洪仍打算出走,竟闯入督署当面斥责。此举令黎元洪万分难堪。之后张振武还令甘绩熙等督守,鼎力协助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刘公布防武昌城守。黎元洪由此便对张振武怀恨于心。1911年11月南北议和,黎元洪投靠袁世凯,嫉妒张振武得军心,便暗结孙武合力排挤。

  孙武在主持军务部期间,权力欲膨胀,专横骄妄之气更盛,渐渐失去革命同志的支持,颇感处境孤立。于是他倒向黎元洪一边,黎元洪也希望在党人中找一个强有力的人物,两者一拍即合。围绕反黎与拥黎,“三武”之间展开了新的矛盾与纠葛。

  孙武和黎元洪搭上关系后,就处处与革命党人作对。孙武联合一批失意的官僚、政客在上海成立“民社”组织,拥黎元洪为社长,私底下与同盟会相抗衡。革命党的一部人因此引发了一场“倒孙运动”。1912年2月27日晚,由共进会会员黄申芗牵头,以文学社成员为骨干的倒孙运动爆发。他们佩戴“群英会”徽章,高喊“打倒孙武”、“打倒军务部长”之口号,上街游行,鸣枪示威。孙武事先得到消息,逃避汉口。群英会事件后,孙武被迫辞职。去职后,他做了袁世凯政府的高等顾问。

  令人惋惜的悲剧性结局

  首义“三武”令人惋惜的不仅是志同道不合,尤令人感叹的是,后来张振武和蒋翊武的结局都不如孙武。1912年8月,黎元洪假手袁世凯在北京处死了张振武。

  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的命运也以被害收场。1913年7月,蒋翊武回湖南参加“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他任鄂豫招抚使。但是,“二次革命”行动失败,蒋翊武遭到通缉。8月29日当蒋翊武走到广西全州府兴安县境内时被捕,押送到桂林。黎元洪闻讯,立刻电告袁世凯并请予“迅诛”,袁世凯遂命广西都督陆荣廷“就地枪决”。9月9日,蒋翊武在桂林被杀害。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