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先驱瞿方书
辛亥革命网 2017-07-14 13:53 来源:湘西党史网 作者:湘西党史网 查看:
瞿方书,字荪楼,土家族,湖南龙山县人,1881年生于龙山县里耶镇。清光绪三十年(1904),瞿方书加入华兴会,负责发动湘西会党。后因与马福益起义事有牵连,遭通缉,亡走日本,参加同盟会,襄办《民报》。1907年归国。任吉林法政学堂教员,配合宋教仁在辽东运动“马侠”。1910年任上海《中国公报》编辑。民国成立,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编纂、农林部参事。1913年宋教仁被刺,他愤然离职赴天津,任《公民报》编辑。1917年做北京大学法科教授,兼北京高等师范文科教授。1930年任湖南大学中国文学教授。1937年任湖南通志馆副馆长。1947年病逝,享年67岁。有《中国文学史》传世。
1881年一个平常的日子,一声嘹亮的啼哭声在里耶镇一户瞿姓人家里响起。祖母欣喜地抱起婴儿——是个男孩。她慈祥地用里耶河水为小孩擦洗身子,在里耶,河水洗礼意味着为小孩祈求一个清亮的人生。做秀才的父亲给小孩取名叫方书,成年后另字为荪楼。小方书一天天地长大了,清清的里耶河和宽阔的绿草坪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年少的他喜欢静静地躺在草坪上,看天上流淌的云彩,云移动着,一会儿便消失了影踪。四周的大山遮住了少年探寻的眼睛。“山外是什么呢?”少年的他自问。远处伐木工人的吆喝声吸引了他,工人们将一根根木头扎成排,放到河里。他拉着一个工人的手问:“这河水流到哪里去?”工人粗鲁地挥开他的手:“去去去,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嘛?回家干活去!”“不说就不说,凶什么凶。我长大了自己去看。”走出大山的愿望在孩子心里扎根了。
瞿方书的父亲对他读书很重视,家中经济条件虽不好,但藏书很多。小方书随父亲习读了四书五经。他资质禀赋皆为上乘,有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的天资。小小年纪,便因文采过人而闻名乡野。逢年过节,乡亲们纷纷请他作对联。他的堂兄瞿方梅(清举人)见其天资聪颖,曾教他训诂词章。14岁时,瞿方书在永顺参加府试,四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知府连培基爱他聪颖过人,拔置府案,并补为博学弟子员。
在书香墨气中,瞿方书由少年变为青年。他对家乡地主横行乡里,仗势欺人的现象深为痛恨,决心离家闯荡。光绪二十五年(1899),堂兄瞿方梅在湖南省桃源县漳江书院讲学,方书趁机随同就读。在漳江书院,瞿方书与后来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人之一的宋教仁成为莫逆之交。当时,与他们一起的还有覃理鸣。他们共同探讨当时的社会现象,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新社会。在那时,瞿方书的激进思想遭到了桃源知府革除功名的威胁,但生性倔强的他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他心中,革命的火种已经开始燃烧了。
光绪二十六年(1900),瞿方书参加自立会。光绪三十年(1904),参加黄兴、陈天华、宋教仁在长沙创立的华兴会,并积极参与策划长沙起义。当时,瞿方书负责发动湘西会党,与常德总营宋教仁相策应,但这次起义因计划泄露而失败。清政府下令逮捕宋、瞿等人。宋教仁被迫避居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瞿方书东渡日本,时年24岁,考入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法政。在东京,瞿方书结识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并参加了中山先生发起的中国同盟会。孙先生的“民族、民权、民生”思想对他影响很大,革命理想在方书心中进一步明确。他常用笔名为《民报》撰写文章,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革命主张。瞿方书曾与章太炎先生等一道,与主张君主立宪的保皇派进行论战。光绪三十三年(1907),宋教仁回国,在东北建立“同盟会满洲支部”,联络东北会党与满洲新兵,准备北方起义,后因计划泄露遭到失败,宋教仁再次避往日本。这时,在东京的瞿方书自告奋勇回国,与仇鳌(字亦山)一起到瞿方梅(此时已是吉林提学使)主办的法政学堂任教,为宋教仁回国赴辽做准备。瞿方书又介绍林祖涵(林伯渠)为幕宾,借以加强同盟会满洲支部对东北会党与满洲新兵的联系。
宣统二年(1910),同盟会总部派瞿方书到上海参加《中国公报》与《民立报》的编辑工作,宣传革命。瞿方书利用手中的笔,写出了许多进步文章。这些文章笔锋犀利,语调尖锐,深刻大胆地揭露帝国主义的阴谋,抨击清政府的无能。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宋教仁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总裁,瞿方书任法制院委员兼法制局编纂、参事等职,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各部院组织法等工作。唐绍仪组阁期间,宋教仁任农林总长,瞿方书为该部参事,协助宋教仁工作。瞿方书非常兴奋,他觉得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来到。袁世凯窃权后,宋教仁利用国民党的声望,想成立政党内阁以制约袁世凯。袁派人在上海车站刺杀了宋教仁。消息传来,瞿方书悲愤难平,他火热的心开始冷却了。在袁世凯的统治下,中国日益贫穷,人民生活苦痛。为了逃避袁的捕杀,瞿方书避居法租界,他利用报刊舆论,进行反袁斗争。不久,他冒着生命危险潜赴天津,任职于《公民报》。袁世凯死后,瞿方书回到北京。时隔不久,黄兴病死,中国时局进一步混乱。瞿方书痛感自己个人力量难以在政界立身,决心回到民间从事教育工作,一方面潜心修养,一方面培养后起的人才。从此,中国的政治史上便没有了,一位足智多谋、英勇顽强的骁将。
瞿方书离开政界后,专门从事佛学及周易的研究与教学。1914年,瞿方书由天津转至吉林,任教于吉林高等师范学校。1916年后,先后执教于北京优级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和中国大学。1924年,瞿方书因父亲病逝回到湘西,应陈渠珍之邀,在湘西推行自治,草拟地方自治条例,并执教于保靖职业学校。1926年,瞿方书迁居长沙。当时,湖南省省长赵恒惕企图分省自治,实行军阀割据。瞿方书一介书生,不畏权势,积极撰文,在报上公开揭露赵的阴谋。文章一发,舆论纷纷谴责赵恒惕。赵恼羞成怒,下令捕杀瞿方书,一次意外,瞿方书落入虎口。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瞿方书铁骨铮铮,凛然相对。当时,瞿的好友于右任和仇鳌四处活动,为他打通关节,瞿方书才得以死里逃生。1928年,瞿方书受聘为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当时,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曾两次写信给瞿方书,诚聘他去武大任教。瞿方书以“我是湖南人,既已在职,岂能弃家乡之教育于不顾”为由谢绝。1934年,陈渠珍欲在湘西筹建苗族师资学校及凤凰、乾城(今吉首)等中学,邀请瞿方书协助规划,瞿方书深知贫穷的湘西要富裕,必须有一批人才。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放弃了湖大的高薪厚禄,毅然请假回到了湘西。这一去便是四年。1937年抗战爆发,敌机轰炸长沙,瞿方书避居南岳,与老友陈渠珍、滕敬侯、易雕鳌等组织辅仁学社,后改名为大同学社,谈经论道,窥探佛理,用古代的哲理来探讨大同政治。长沙失守后,瞿方书迁居桃源县郑家驿、沙坪、河伏一带,先后受聘于附近的信国、忠器、平阳等中学。这时,湖南大学迁至辰溪,又多次邀他回湖大,中央政治大学及其他高等学校也纷纷来函敦聘,瞿方书以“战乱未已、妻儿弱小,碍难远行”而予以拒绝,一心致力于家乡的中学教育。
方书先生教学有方,治学严谨。他讲究“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无论在大学或中学任教期间,均按不同的对象进行疏导,他的弟子因此而各有所长。他不仅要求学生学要认真,也对自己的教学相当认真。他常对人言:“不怕学生混沌,只怕先生糊涂。”瞿方书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讲授作文时,要求学生做到“眼有所见,耳有所听,心有所想,口能说出,笔下达到”。瞿方书自己学的是古文,但他对新文化运动很是欣赏,鼓励学生用白话文写文章。
多年的政界生涯和教书生涯中,瞿方书一方面“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一方面结合自己的所感所想,先后写出了《中国文学史》、《易经爻象数理》、《文字疏证》、《列国疆域形势考》各若干卷。在书中,他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对许多疑难问题也作出自己的解答。他的著作曾被选作大学教材。可惜当时时局混乱,战争频繁,流离转徙中他的手稿多已失散。所剩的少数手稿,在解放后亦化为乌有。惟有1946年瞿为桃源县编修县志的《桃源县志》一稿,尚留存于人世。
晚年的瞿方书曾在薛岳、吴奇伟、王东原任湖南省主席期间,以同盟会元老身份先后受聘为第九战区和湖南省高级顾问,这为他的政治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
瞿方书有一子一女,女瞿国倩,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现任武汉水电学院副教授;子瞿国希,毕业于南京华东水利学院水工结构专业,现任水电部十二工程局技术处主任工程师。他在回忆自己父亲时说:“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努力学业,即使不成大器,也要学一门自力更生的本领,不要当寄生虫,要靠本领挣饭吃,他告诫我和姐姐:‘我没有财产给你们,也不愿你们靠祖业过日子。’”
瞿方书先生于1947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病逝十湖南省桃源县,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