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去病与秋瑾(2)
辛亥革命网 2017-06-26 09:31 来源:姑苏晚报 作者:张夷 陈放 查看:
《西泠杂记》悼亡魂
12月间,浙主谋缉陈、徐的张曾扬、贵林已先后离浙,清派御史常徽抵浙。见秋墓及墓碑赫然,瞻仰者络绎不绝。遂奏请平墓,并令饬浙抚增韫缉捕徐、吴(芝瑛)。徐自华一面密遣蕴华返杭,与朱瑞、徐自华母等收藏墓碑于秋社。一面急电催陈去病北归,陈去病适病起,便匆匆束装而返。可是,已经来不及了。非但墓已毁,灵柩也被挖出。无奈先由秋兄宗章迁回绍兴,再由湘潭王氏专丁运湘,拟与其夫王廷钧合葬一处。“埋骨西泠”成为虚愿。而清廷追缉陈、徐、吴之心不死,社会清议哗然。幸北京协和女书院院长美国麦德女士乃吴芝瑛好友,先披露于西报,中外皆知,始得解。戏剧家吴梅的《轩亭秋》即始于此,1911年成,陈去病首刊于《大汉日报》。
辛亥革命胜利,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浙王金发的军政绍兴分府,拘捕了怂恿平毁秋墓曾任浙抚的张曾扬幕府章介眉。 1月3日,宋琳、鲁迅在浙创《越锋日报》,请陈去病去主持编辑并筹建越社。11日,陈去病赴浙。12日,便与徐自华赴绍兴,由徐自华面质章介眉,章愿捐田三千亩,取其一部作秋侠祭产。陈去病一面应邀越事,一面联络诸辅仁、王金发、黄介卿等人,与徐自华联名请浙新政府允建秋祠。省临时政府议会议决:原抗拒、屠杀太平军之满清功臣刘典专祠,予以没收充公。又因秋瑾生前多次集会于此,遂同意由浙都督蒋伯嚣核准,改为“鉴湖女侠祠”,又名秋祠,并拨公币千余金,鸠工庀材,量加修葺,其临湖小楼改为秋心楼,秋社即设于此,原被毁之秋墓旧址,更筑风雨亭,以供凭吊。 1月23日,《越锋日报》发表《越社启事》的同时,发起向海内外募捐,发起人为徐自华,赞成人为陈去病、诸辅仁、王金发、黄介卿。便于1月26日再次举行追悼大会,白马素车,三、四千众,盛况空前。时黄介卿任绍兴军政分府总务科长,徐自华往访并搜集旧府之档案,所有秋案大通四卷,俱携秋社保存。内有秋瑾手书之《光复军军制、军规》、《革命论说》等尤为珍贵。徐自华作《满江红》(民国元年正月二十七日,为璇卿开追悼会于大中大善寺,谱此为迎神之曲),陈去病作《西泠杂记》,详述秋墓、秋祠、秋社、秋心楼、风雨亭之地境变迁,又作《西泠新建风雨亭》一文。
护柩重返西子畔
秋瑾名竞雄,为纪念秋瑾,发扬秋志,徐、陈与姚勇忱、王金发、徐蕴华商定,由姚、王主要出资,在上海白克路(今凤阳路)创办竞雄女学(后迁至黄河里协和里三号)。校长初为秋瑾女儿王灿芝,不久,灿芝赴美留学,由南浔纪国振女士接任,1913年,徐自华接任,扩充了师范、初中两部。陈去病与南社社友胡朴安、黄宾虹、庞树柏、徐蕴华等均执教该校,称一时之盛。从1912年到1917年期间,革命党人以竞雄女学为掩,做了许多倒袁、倒军阀的工作。后来陈去病与徐自华策划苏州武装举事,也密谋于此。
6月间,陈去病应邀赴杭州组织出版《平民日报》并任总编辑,时正偕徐自华在杭州建风雨亭,嗣念秋柩尚在长沙。南社、越社、秋社同人同声呼吁迎秋柩归葬杭州,西湖凤林寺主持亦愿在岳王坟畔捐地为茔城。徐自华遂嘱陈去病入湘,至长沙护秋柩归浙。
9月12日抵长沙,13日即由长沙至株州,经萍乡至澧陵。22日,友人李经兴来访,晚赴竹林庵僧海印之招酣饮畅谈。又偕友人赴湘潭,24日返长沙。 25日中秋,至《长沙日报》与钝根等偕至烈士祠,与同人开南社雅集并摄影而散,为湘社之组建。晚至左湘池亭坐月,并纪以诗。 10日,始与僧海印步月而归。 26日至开化寺应海印之招饮,是夕,海印即赴京,订京会之约。30日为友人题画填词。以后半月,与秋瑾夫家几经商讨和择日起馆,湘社同人送迎有礼。 10月18日,旧历重阳,护秋柩启程离湘,湘督谭延闿派委员李某护灵。 12月4日,秋柩抵沪,徐自华、蕴华及各界人士迎灵。由三十六名竞雄女学学生陪护灵柩,数万民众肃立江岸,含泪致敬。数百女学学生白衣素服,执拂前导,沿途哀乐声声,钟鼓齐鸣。灵柩护至绍兴会馆,举行追悼大会。徐自华主奠,陈去病、徐蕴华等国民党友好慷慨陈词,泪涕满面。 5日,陈去病和徐自华姐妹、湖南李某护灵,万人相送,伴抵北火车站,启程赴杭。抵杭,灵柩暂停秋社,决定来年旧历六月初六入土。陈、徐仍奔走于秋墓、秋亭、秋祠、秋楼之筹建。
12月8日,孙中山抵杭,9日上午,由陈、徐陪同到秋社祭秋,挽联一副:
江户矢丹忱,垂居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祭后,孙中山面允自任秋社名誉社长。后1916年8月间,孙中山二次视察浙江,陈去病受命全程陪同,时秋墓已成,陈陪同孙中山凭吊秋墓,孙唏嘘于墓前曰:“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
(原载2009年8月30日《姑苏晚报》第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