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难先的对联写作背景及其深意(2)

辛亥革命网 2017-05-16 09:4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泽新 查看:

张难先一生写过多少楹联,我们无从知晓。但从他传世的楹联来看,其楹联创作达到了一个很高水平,他的多副楹联被收录进名人名联集。

  第十四联:

  “少与恶社会斗,长与恶政府斗,拔剑揭竿,祸闯万千侥幸过;贫病足以死吾,忧患足以死吾,连灾累劫,我生七十实难真。”

  1943年5月20日,张难先进入七十古稀之年,他自撰此联为自己七十年的人生作了一个总结以自遣,并作序:“吾少时嫉恶如仇,见强豪之荼毒地方者,辄拔剑而起,不惜捐生命与之拼。长益多事,投身党会,随时可成齑粉。乃孽债太深,造物不许轻易放过,致皓首犹存人间。兹当七十初度之辰,百感交集。特写此以自叹耳。”

  第十五联:

  “我因有过才丧子,天若假年再抚孙。”

  这副对联是1941年12月,张难先接到家信,得知长子少勤于26日英年早逝,而少勤尚有一儿一女未成年,张难先因此撰写此联哭自己老年丧子,表达自己悲痛自责和古稀抚孙的复杂心情。

  第十六联:

  “三径归来迟,剑挂泉台哭旧雨;

  两贤死得所,江流日夜漾清风。”

  1943年1月,张难先因事去重庆。3月,事毕回到恩施,听闻好友吴寿田、刘南如两先生不幸去世,痛苦不已,撰联挽之,并序:“两君与余为数十年患难之交,易篑之夕,距吾返施之时均只数日,何不能忍死须臾为一言以永诀耶!当兹浩劫,既幸两君死得其所,复悲余生太无聊。哭两君实所以贺之,而自哭耳。”

  第十七联:

  “哭君只有泪,提笔竟无言。”

  1943年12月4日,张难先的至交好友石瑛先生因病逝世,张难先深念故交,悲痛不已,为悼亡友,他强忍悲痛,题写了此幅挽联。上联述友人去世,生者洒泪恸哭的情景,合情合理;下联却铿锵作响,“竟无言”表现了他愤世嫉俗、愤懑的心情,可谓感人心肺。

  第十八联:

  “三军夺帅死君严重,一人休楚留我难先。”

  1944年4月30日,张难先的另一挚友严立三在恩施病故,“湖北三怪”又走了一人,他沉重的心情难以想像,于是撰写此联寄托情怀。这副挽联将死者、生者的名字相对映衬,一语双关,既悼亡友,又自勉肩负重任当以奋争。

  第十九联:

  “哭终旧雨来新雨,痛念生人忘死人。”

  这一联是严立三逝世后,张难先追思好友,更想到中国四万万同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正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涂炭,因此有感而发,撰写了此联。

  第二十联:

  “溯沈阳失陷,窃主全国动员,呼号愿与偕,予为士兵君作将;

  从灵隐归来,独能故人视我,艰难期再共,吾悲衰老公弃尘。”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张难先和全国人民一样正处于喜庆胜利之时,不料却又失去了一位好友——方策。10月6日,他满含悲痛,为方策撰写了这副挽联,并在笔记本上写下附言:“方策先生20年(1931年)与余同席浙府。晨夕在公。多蒙赞助。于辽沈变起,余主全国动员,君韪之。当编府厅职员成大队,君为队长,余以军旅未学,亦编入卒伍中习操。冀由省以达于县,而风行全国。历三月。因省府改组而止。余卸浙篆后绝意仕途。宾朋寥落,独君念念。故人频劳存问。去秋余因开会进城,君亦由陕抵陪都。过谈数次。欢若平生。顷阅报惊悉病逝西安,心怆以榷。特联如右,藉志悲悼亡尔。”

  第二十一联:

  “拍马吹牛是真类狗,攀龙附凤不如养鸡。”

  1946年5月19日,张难先参加国民参政会的茶话会,提议本次会议应以调解中共问题为中心,讨论出一个使国民党政府、中共都能接受的方法,在全国实现和平解决,若不如此,则此次会议实际上毫无意义。参加茶话会的人中有众多人热烈赞成这个意见。不料,此后数天情况急转直下,甚至有人在会上攻击主和者为秦桧,是为帮助共产党。6月7日,他返回湖北后,回想这次南京会议上一些人的言论,感慨万端,提笔为家中的鸡圈门撰了此联,表明自己的性格脾性,嘲讽国民参政会少数人的无耻嘴脸。旧时称鸡为德禽,因鸡有文、武、勇、仁、信等五德,下联以“不如养鸡”作结。以鲜明的对比,来讽刺南京会议。讽刺含蓄而又深刻,手法文雅而又锋利。

  第二十二联:

  “与百姓有缘才来斯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据张难先的孙女张铭素介绍,这是张难先自题“思旧庵”的一副对联,具体是哪一年写的不太清楚。它反映的是张难先与老百姓的深厚情缘,表达了作者亲民爱民、与民亲密无间的愿望。

  第二十三联:

  “咬紧牙关苦两年,那就好了;

  睁开眼睛看远处,这才对呢。”

  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军费开支较大,因而物价飞涨,投机倒把盛行,国家财政和人民生活都十分困难。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三年恢复时期大计。张难先在2月14日,即农历腊月二十七日,春节来临之际,亲撰此联,贴在武昌灵山窝的大门上。此联很快被传抄,一时武汉很多住家门口贴上了这副春联。体现了人们面对眼前的困难,相信共产党,愿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共渡难关的信心。

  第二十四联:

  “学说早知辩,忆昔年同席粤垣,议事常援列宁语;

  交情老更新,痛此日闻耗汉市,碎琴直映伯牙台。”

  1952年3月10日,老友李锡九病故首都。15日张难先闻听噩耗,即联以挽之,并在笔记中注明:“锡九,河北人,长我一岁。思想极新。民国十六年与我同为监察院委员。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复同为政府委员。竟于本年三月十日病故首都。”

  第二十五联:

  “数十年患难夫妻,而今已矣;

  俄顷间东西劳燕,殊形突然。”

  第二十四联:

  “从弗以革命累卿为苦,从弗以儿女累卿发烦,安聘数十载好合无猜,可算吾一生知己;

  毫不因处境丰裕而奢,毫不因厕身显贵而惰,涉世八一年穷通不贰,似胜那五车文人。”

  1953年7月16日,张难先携夫人陈襄勤赴庐山避暑,20日下午夫人突患脑溢血逝世,张难先痛心不已,于22日作此二联悼念患难与共的发妻。

  第二十六联:

  “帝制存不畏势,帝制亡不言功,器识冲夷,长辈应资为楷范;

  救黄克强于湘,创日知会于鄂,襟怀超越,先生真功在国家。”

  1954年11月26日,日知会的老朋友黄吉亭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85岁。张难先听说后,内心十分感伤,为黄先生作了这副挽联。并在感伤之余,约请梁钟汉、范尚之二人来武汉市惠济路的家中聚餐,悼念黄吉亭先生及早走的日知会的老同志。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仙桃市张难先研究会名誉会长)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