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朝钟与黔江庚戌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7-03-22 08:39 来源:新华网 作者:黔江区宣传部 查看:
重庆黔江区小南海不仅是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区,还是早期革命的摇篮。辛亥革命前夕,这里曾是轰动数省、震动清廷的黔江庚戌起义的策源地。黔江“铁血英雄”温朝钟领导的庚戌农民起义,时间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还早8个月,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
起义的组织者温朝钟就出生在小南海畔的大路坝,所组织的“铁血英雄会”会址就设在小南海朝阳寺岛上。
少有大志,“ 偷书”成瘾
温朝钟天资聪慧,性情奇特,颇有大志,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科举秀才,中国同盟会会员。温朝钟祖上世代行医,好善乐施。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温朝钟承袭祖传医术,是从小就喜欢救济穷人。相传他好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温朝钟小时候每逢赶集天,就会整天赖在集市上的书摊边看一整天的书,看完了照样给书钱,但却不要书。书老板对此很是不解,可温朝钟却说,“书上的东西的都记在脑子里了,还把书带回家干嘛呢?我在这里看一是为了督促自己节省时间,因为天黑你就要收摊了,二是这书我看过了你还可以再卖给别人多赚一份钱。”
温朝钟“偷书”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据说他小时候还曾在今天小南海境内的学堂湾上学,因此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王克明。
遍访志士,以图变革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温朝钟随老师王国珍到成都通省师范学校求学。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他广游省城,遍访志士,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之后被同盟会派遣回黔江宣传革命。于是,温朝钟游遍川、鄂、湘、黔四省,练习剑术,学造炸弹,聚集革命力量,以图变革。
虽然继承家业一直是父亲的遗愿,但温朝钟深感治病救人只能救病,却救不了多数早已麻木了的百姓的心。期间温朝钟在湖北岳叔黄玉山家,与好友王克明、谈茂林等成立“风俗改良会”,并以王克明、黄玉山等18名黔咸志士为核心,在小南海朝阳寺组建铁血英雄会,以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为行动纲领,一时间黔江、酉阳、彭水及湖北咸丰、利川周边入会者达万余人。同时在大路坝、李家营等地设立秘密联络点。
与一群热血忠义之士组建了“铁血英雄会”,温朝钟从此走上为国家兴亡而四处奔波的路。之后,“铁血英雄会”更名为“川鄂湘黔铁血英雄会”,提出“义联英俊,协合万邦,推翻满清,打倒列强,复兴中华,实行共和”的政治纲领,准备起义。清庭得知后,温朝钟被通缉,被迫化名孔保华潜伏到江津、永川等地。
凤池山誓师,拉开辛亥革命前奏
1910(庚戌)年12月,温朝钟领导“铁血英雄会”在黔江凤池山发布《讨满檄文》,揭竿起义。1911年1月攻占黔江县城,赶走县令,斩杀反动武举人孙常礼,并准备再攻彭水,沿乌江出长江向外发展。但由于消息闲塞,准备仓促,以及叛徒出卖,义军在川、鄂、湘、黔四省官兵的猖狂“会剿”和残酷镇压下兵败。温朝钟在咸丰破水坪飞龙寺遇害,年仅32岁,蜀军分其头,鄂湘军分其手足报功领赏。
温朝钟在飞龙寺遇害后,为了震慑民间的反清势力,清军把他的头挂在了离他家不远的一棵大皂角树上。温朝钟的头在树上挂了三天,最终不知所终。有人说是被好心的人悄悄带走了,也有人说是被清军扔了。相传这棵皂角树不久就枯萎了。
温朝钟领导的黔江庚戌起义,时间比武昌起义早8个月,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特别是义军以同盟会章程为纲领,剪去发辫,标明“国民军”,沉重打击了清廷反动统治,推动了其它地区的革命浪潮,加速了满清王朝的灭亡,在辛亥革命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迎来革命胜利,英雄魂归故里
1911年11月13日,温朝钟余部攻克黔江县城,成立军政府,宣布独立,迎来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四川军政府追认温朝钟为烈士,授予“铁血英雄”匾额。
温朝钟的族人商量后,决定找回温朝钟的尸首将其好好安葬。 当年温朝钟在飞龙寺遇害后,尸体被清军随意掩埋,温氏族人只知道大概地点。庆幸的是温朝钟身上有两点能证明他的身份,那就是他身上带有“孔保华”字样的印章,此外,他的右眼因眼疾与常人有很大的区别。凭借这两点温氏族人顺利找到了温朝钟的尸首。在尸首刚到温家时,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人们感叹上苍都在替他的冤屈哭泣。因无法找到他的头颅,最后族人用橙子代替头颅将其葬于今黔江区小南海镇苍翠的青山脚下。当地政府为其立了纪念碑,让人们常来此纪念。
如今,小南海的朝阳寺岛上,已看不到当年旧址的原样,但年老的人们仍旧记得很清楚:辛亥革命后,在原朝阳寺寺庙左侧,曾建有“三烈士祠”供奉着温朝钟、王克明、黄玉山这三位因参加辛亥革命起义而殉难的烈士。可惜的是,三烈士祠后来在“文革”中被火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