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与《天铎报》
辛亥革命网 2016-12-29 14: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贾晓明 查看:
在国民党内有着“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之称的陈布雷,在1911年秋,陈布雷毕业后,应《天铎报》之聘任记者。在《天铎报》期间,陈布雷开始正式用“布雷”作为笔名发表文章。
在国民党内有着“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之称的陈布雷本名陈训恩,字彦及,早年因成绩优异,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就学。
1911年春,陈布雷途经上海去杭州上学,曾在《天铎报》社住过一段时间。当时总编辑戴季陶因结婚请假,陈布雷在堂兄和戴季陶同意下“嘱代编报,每日撰短评二则,间办代撰写社论”。陈布雷所写的短评,文字简洁有力,还经常使用《水浒传》等小说中为人们所熟知的典故来吸引读者,因此博得一片好评。
1911年秋,陈布雷毕业后,应《天铎报》之聘任记者。从1911年10月到1912年1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陈布雷“午后到报馆收集材料,夜9时入馆撰文,12时归”,每天“撰短评二则,每十日撰社论三篇”,共计先后发表文章近百余篇。他的文章文字犀利,以“敢言别人所不敢”著称。
武昌起义爆发后,《天铎报》编辑方针虽然倾向革命,但当时的总编辑李怀霜很谨慎,不敢称“义军”,而他报多称起义者为“逆军”。陈布雷负责评论,他连日有撰长文,撰写《谈鄂》10篇,按日连载,在“不曰革命”的情况下宣传革命,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日销售量突破4000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准备发表《告友邦人士书》(对外宣言),初稿用英文写成,让外交总长王宠惠带到上海翻译发表。此事为《天铎报》总经理陈芷兰得知后,即向王宠惠推荐陈布雷承担翻译工作。王宠惠命陈布雷试译一段,发现词句翻译准确,于是就让陈布雷将全文译出,加以校正后交《天铎报》首先发表。
在《天铎报》期间,陈布雷开始正式用“布雷”作为笔名发表文章,这个笔名使用一个月后,其知名度迅速提高,据说有人特意为这个笔名题诗“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加以称赞。其实,“布雷”是英文“Bread”的译音,意即“面包”。这一笔名缘于他在浙江高等学校读书时,因为脸如面包般圆圆胖胖的,被一名叫汪德光的同学戏称为“面包孩儿”。后来,他就以“布雷”为笔名发表文章,而原名“训恩”却渐渐为人所遗忘了。
1911年春,陈布雷途经上海去杭州上学,曾在《天铎报》社住过一段时间。当时总编辑戴季陶因结婚请假,陈布雷在堂兄和戴季陶同意下“嘱代编报,每日撰短评二则,间办代撰写社论”。陈布雷所写的短评,文字简洁有力,还经常使用《水浒传》等小说中为人们所熟知的典故来吸引读者,因此博得一片好评。
1911年秋,陈布雷毕业后,应《天铎报》之聘任记者。从1911年10月到1912年1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陈布雷“午后到报馆收集材料,夜9时入馆撰文,12时归”,每天“撰短评二则,每十日撰社论三篇”,共计先后发表文章近百余篇。他的文章文字犀利,以“敢言别人所不敢”著称。
武昌起义爆发后,《天铎报》编辑方针虽然倾向革命,但当时的总编辑李怀霜很谨慎,不敢称“义军”,而他报多称起义者为“逆军”。陈布雷负责评论,他连日有撰长文,撰写《谈鄂》10篇,按日连载,在“不曰革命”的情况下宣传革命,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日销售量突破4000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准备发表《告友邦人士书》(对外宣言),初稿用英文写成,让外交总长王宠惠带到上海翻译发表。此事为《天铎报》总经理陈芷兰得知后,即向王宠惠推荐陈布雷承担翻译工作。王宠惠命陈布雷试译一段,发现词句翻译准确,于是就让陈布雷将全文译出,加以校正后交《天铎报》首先发表。
在《天铎报》期间,陈布雷开始正式用“布雷”作为笔名发表文章,这个笔名使用一个月后,其知名度迅速提高,据说有人特意为这个笔名题诗“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加以称赞。其实,“布雷”是英文“Bread”的译音,意即“面包”。这一笔名缘于他在浙江高等学校读书时,因为脸如面包般圆圆胖胖的,被一名叫汪德光的同学戏称为“面包孩儿”。后来,他就以“布雷”为笔名发表文章,而原名“训恩”却渐渐为人所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