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革命里的商人
辛亥革命网 2016-12-28 09:18 来源:大连日报 作者:大连日报 查看: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保皇党、立宪改良派、革命党人……血雨腥风中,清末状元张謇等一批近代实业家在风云变幻中刻下痕迹。
回望百年,历史功过论定,我们清晰记得,士绅曾经努力过。
实业救国
祖籍江苏常熟的清末状元张謇削了长辫,穿上西装,在当时的历史浪潮中率先搏击而进。被誉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的他成为了我国近代纺织业的先驱。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并以家乡为基地,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纺织业发展成绩斐然。在洋务运动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口号下,张謇等一干实业家成为朝廷座上宾。
1909年10月,江苏谘议局成立,56岁的张謇以196票当选为议长。这位处事谨慎的南通商人,开始在地方立法、实业与教育、财政、维护主权、纠劾官吏等诸多方面,展露自己的担当。
在当时,张謇以受到帝师提携的状元身份,先后创办了30多家各类企业;江苏、安徽几个县的状元都转为开办了纺织工厂。在上海、浙江与张謇地位思想相仿的李书平、汤寿潜,这些过去亦是张之洞等洋务派的幕僚,在官办企业合资掌权。
商界巨贾们的“参政”情况也有推进。那时候张謇主持的江苏谘议局第一届常会,共收到议案184件,其中议员提议案就有98件。尽管各地会议矛盾不断,时有行政强权干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当时在参观了两省“议会”后仍写道,会议秩序井然,议员争论出以公心,无负指陈利弊、筹计治安之责任。
路权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当时清廷推动下的近代工业也难有起色。数据显示,至1911年,中国修建铁路9600多公里,外资经营、控制下的铁路达8800公里,占91.5%。1895年至1913年,外国在华设立的重要厂矿约136家,投资额为此前50年各国在华工矿业投资的13倍。
为维护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由此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1906年11月9日,江苏铁路协会在上海张园召开大会,一位兴办大学的士商大声说:“国民对于此问题非争路也,争人权也。”
在路权方面,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的商人集股成立铁路公司,参与到粤汉铁路的“废约争路”运动,相继将三省路权收回。在汤寿潜的组织下,江浙两省商人收回苏杭甬路建设权,坚决废除英国与中央政府的合同。而四川保路运动,直接成为武昌事变的导火索。
面对已经羸弱的清廷,商人们的自主联合加强。李平书、沈鳗云等担纲的上海商业总会,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堡垒,曾以集体名义为南京军政府垫款180万两。
在清廷风雨飘摇之际,各地商务总会内部,潜藏着一股革命图存的力量。以上海商务总会为主力,1910年3月各地商会发表了联合请愿书,未获得答复。上海商业总会的沈鳗云等人极为失望,在革命党人影响下沈毅然加入到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
风云变幻
当时,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实业家的支持进一步推进。沈鳗云以信成银行行长名义出具一万两银子的保单,并与胞弟所在洋行德籍总经理密约,代同盟会购买价值一万银两的武器。光复上海和支援各地起义时,革命党陆续从洋行的仓库将这些武器取出使用。
沈还受孙中山先生委托亲往南洋群岛,宣传革命主张劝募捐款。公开资料显示,在1894年到1911年华侨资助的款额,占革命派全部经费来源的75%左右,其他来源如革命党人会费、外国友人捐款、港澳台同胞捐款,占15%左右。
而此时帝国主义却公开支持袁世凯,与袁世凯关系密切的立宪派首领张謇等也力推其上台。面对各方压力,孙中山被迫向袁世凯作出妥协,同意临时政府迁都北京,袁宣誓就职。
张謇自1911年12月一个多月间,共筹军政费用50万到70万元,他还直接参加了有关行动,南通地区的光复,即由张参与操控。江苏省临时议会会议上,张謇亦当选为省临时议会议长。
杭州新军起义成功后,实业家汤寿潜被陈其美和上海商人推举为浙江都督的人选。在立宪改良时曾经营医院、水厂、大学的李平书,一度全面管理了上海的地方行政事务。
在1916年袁倒台后,张謇的产业亦在20世纪20年代濒临破产,几家金融寡头收并了他的工厂,标志着时代的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