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甫:从儒雅书生到起义先锋(2)

辛亥革命网 2016-04-25 10:02 来源:东莞日报 作者:东莞日报 查看:

“脸白皙,双眼圆圆,大如鸽卵,身段稍胖略短”,莫纪彭日记中描述说,李文甫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美少年。这样一个儒雅的书生,却在黄花岗起义中担任选锋队(先锋队)队长。

  1924年,李文甫的遗骨与其他烈士的一起安葬在黄花岗烈士陵园。同一年,石龙中山公园里,李文甫纪念亭也建了起来,碑记由当时的广东省省长胡汉民亲自撰写。2003年10月,石龙镇政府对该亭进行了重建。如今的石龙中山公园里,朴实无华的李文甫纪念亭,默默地为后人遮阴避暑。

  【文笔流利】

  宣传革命不遗余力

  1909年,醒天梦剧团应邀到香港排演历史剧目,香港同盟会负责人之一冯自由等看后大加赞许,认为演出内容是鼓吹民族革命最好的宣传。随后李文甫与莫纪彭等四人应邀到《中国日报》社拜访冯自由,一同宣誓加入了香港同盟会。

  早在离家赴港前,李文甫就挥毫写下“砥节砺行,直道正辞”八个大字,以彰显为革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决心。在香港从事革命宣传的同时,李文甫等还与东莞的同志保持联络,继续出版《东莞旬刊》。

  由于文笔出众,李文甫由冯自由聘请,任革命报刊《中国日报》协理,为该报纸撰写社论和新闻稿,随后,李文甫出任经理兼《时事画报》笔政,他用犀利的文笔针砭时弊,宣传革命。同盟会南方支部成立后,为扩大宣传工作,李文甫还担任过《东京民报》编辑。

  【慷慨就义】

  七十二烈士中

  唯一东莞人

  1910年,李文甫等人秘密潜入广州,组织广州新军起义,李文甫与林直勉等均为起义骨干,在起义中或为内应,或出外勤。起义军血战两日一夜,在主将倪映典阵亡的情况下,李文甫等人集合残余力量,转战大南门、小南门,直至弹尽力竭,沿广九路退回香港九龙。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数百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七十二烈士被收葬于黄花岗,故又称黄花岗起义。

  这七十二烈士中,就有李文甫,他也是其中唯一的东莞人。在黄花岗起义中,李文甫被选为第七队选锋队的领头人,率领50人负责攻旗界、石马槽和军粮局。李文甫是与黄兴一起首先攻进总督衙门的数人之一,随后,他转战飞来庙、北较场等地,与清军展开周旋。

  幸存者描述他作战“极其勇敢”,手持两枪携带炸弹,率众冲锋,掷弹猛击敌人,在脚部受伤的情况下还杀死了数名敌人,但终因行动不便而被俘。第二天,李文甫等29位被俘的同志被押赴刑场。

  就义前,他从容自若地说,“大丈夫能为推翻鞑虏而死,死而无憾。”随即,他高歌《满江红》。就义时,李文甫年仅20岁,他生前没有子女,好友林直勉就以次子林汉阳作为他的义嗣,以告慰先烈。

  ■点评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的先烈

  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之役后,潘达微搜集烈士遗骸,得七十二具,将其葬于广州原红花岗并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东莞人李文甫是“七十二烈士”之一。当时被革命党人称为“东莞三杰”的只剩下莫纪彭、林直勉两人。

  清朝灭亡,结束了千百年来的封建统治,民国肇造,逐渐走向共和。历史不会忘记为推动社会变革作出贡献,甚至付出生命的先烈。东莞有众多的革命志士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他们为中华民国的创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李文甫仅仅是东莞人当中一员。许多莞人的事迹仍然湮没于历史的谜团之中。

  但愿矗立于石龙中山公园的纪念亭能不时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东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主任 李炳球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