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纪彭: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
辛亥革命网 2016-04-08 09:24 来源:东莞日报 作者:东莞日报 查看:
在同盟会发动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中,这位敢死队队长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被台湾作家李敖称赞为“第七十三烈士”。从早年创办“醒天梦剧社”,再到创办国内第一个无政府主义社团“心社”;从第一次参与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再到发动香山起义,建立最早进入广州市的义军,东莞人莫纪彭的一生充满传奇。
人物档案
莫纪彭(1885-1972),字宇非,曾用名莫侠仁,东莞人。17岁入东莞师范学堂,曾创办《东莞旬刊》,组织“醒天梦剧社”;参与和发动广州新军起义、香山起义等。1911年4月27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黄花岗之役,莫纪彭担任选锋队第三队队长,最终幸存。
【硕果仅存】
莫纪彭的名字如今重新被人熟知,或许得益于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历史小说《第七十三烈士》。
1911年4月27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面对清廷军队,百余名热血青年臂缠白巾向广州总督衙门发起了进攻,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黄花岗起义。一场惨烈的战斗后,七十二名义士英勇牺牲,但是在这场起义里担任第三路敢死队(选锋队)队长的莫纪彭却幸存下来。
如今,人们已无法找到翔实的史料来考证莫纪彭是如何幸存下来的。在李敖看来,这位本会死于战场的志士具有别样的意义,“因为他长寿,看见了革命以后的成果,看见了七十二烈士死后中国的乱局,看得清清楚楚”。
据史料载,黄花岗起义时,莫纪彭与喻培伦携手奋战于观音山,后与但懋辛等人会合,转往东城迎接新军,亲率志士,扑攻两广总督衙门,巷战达旦,占领观音山(即今天广州的越秀山),但后来途中被清廷军队冲散,莫纪彭孤军奋战12小时,辗转突围出广州。
后黄兴在致南洋诸同志书中高度表彰道:“莫君文而能武者,攻督署后,战于龙王庙一带,指挥其中机宜”。1973年9月出版于台湾的《革命人物志·第十二集》称莫氏为“黄花硕果仅存”。李敖说,他是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
【鼓舞救国】
莫纪彭,字宇非,化名莫侠仁,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为东莞高埗人,更多人认为他是石龙人。这不仅因为他居住在石龙,更因为那里是他结识志同道合之士,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根据地。
年轻时,莫纪彭就有着强烈的民主斗争精神。十七岁时,他在莞城秘密创办倡导民族主义、鼓吹革命的《东莞旬刊》,集结志同道合之友。在民主革命的征途上,莫纪彭结识了三位刎颈之交:李文甫、林直勉和黄侠毅,四人立誓为国民革命效力至死。
1908年,他们在石龙成立“醒天梦剧社”,专门演出东莞历史剧目。剧团先后在莞城、石龙、厚街、虎门、太平等多个地方表演,演出新编的东莞历史剧《熊飞起义》、《张家玉会师》、《袁崇焕督师蓟辽》,旨在宣传民族主义,鼓舞人们救国。
1909年,他们率领剧团莅临香港排演《熊飞起义》等民族英雄抗元抗清剧目,被当时为革命党同盟会元老的冯自由嘉许。于是,莫纪彭等四人应邀至中国日报社会见冯自由,并一同宣誓加入中国革命党同盟会,之后又介绍演剧的演员,东莞同乡十余人联袂加盟同盟会,成为东莞县中一条革命小支流。
清政府侦知醒天梦剧社与同盟会有密切的关系后,借口该团意在造反,强行把剧社解散。
【建立“香军”】
莫纪彭参加的起义不止一次,除了黄花岗,广州新军起义、香山起义都有他的身影。
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是一次反清武装起义,也是莫纪彭第一次参加起义。莫纪彭在他所撰写的《同盟会南方支部之干部及庚戌新军起义之回顾》中,记载了这次起义的部分场景。
1909年七八月间,同盟会南方支部就开始酝酿发动起义,当时决定派出广州的倪映典为领导者,莫纪彭等人协助,于庚戌农历元宵节前后发动起义。怎料还未到起义之日,1910年2月12日,广州出现意外情势,倪映典决定立即起义,但清军已有所防备。
最终,血战两日两夜,千余人的新军未能敌过拥有万余士兵的清军。倪映典在战斗中牺牲后,莫纪彭转战至弹尽援绝,沿广九路退回香港。
莫纪彭的另一光辉战绩是香山起义。1911年9月,莫纪彭带领澳门同盟会成员,乘月夜入驻在香山县前山(现为珠海),举行起义,一举攻克了石岐,并将各路起义军统一改编为“香军”。莫纪彭出任参谋长,誓师北上,于11月9日抵达广州,成为最早进入广州市的义军。胡汉民先生晚年撰文认为香军堪称首义,值得大书铭记。
【功成身退】
民国建立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民主革命中屡立功勋的莫纪彭,竟然接受勋奖,而选择功成身退。他下帷读书,与刘师复等在广州创办“心社”,提倡世界大同,从此不仕,在学术上再立旌旗。
莫纪彭积极推广的《民声》杂志,学界多称其为国内第一个无政府主义社团。1915年刘师复病逝后,《民声》杂志于次年告休。1921年莫纪彭继续担当编辑,恢复了《民声》的出版,但一共只出了三期,《民声》和心社从此解散。
在时代沉浮中,莫纪彭先后曾在程璧光海军总长麾下担任海军秘书,以及省长公署秘书等职务。在陈炯明叛变时,他又去香港创办《大同报》并任主笔。抗战时期,他转赴重庆,任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修。
解放前夕,莫纪彭去了台湾,于1972年病逝,终年87岁。
■点评
清代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曾说,“东官自是英雄地”。从宋末抗元英雄熊飞,到抗金英雄袁崇焕,再到抗清英雄张家玉,莫纪彭等莞籍革命志士正是从这样的爱国传统中吸取了精神养分,从“醒天梦剧社”专门演出东莞历史剧目,鼓舞人们救国,就可见一斑。
这些志士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却从不居功,有的人选择了辞官不做,有的人选择了归隐田园。在他们身上所反映的,正是一种厚德务实的品质,这种品质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东莞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东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李炳球
报道顾问: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