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川、陈秋霖:革命路上的传奇兄弟
辛亥革命网 2016-03-24 09:50 来源:东莞日报 作者:东莞日报 查看:
陈逸川,这位中国同盟会东莞分部部长,曾率领国民革命军进入东莞城接收清朝县令的政权,其后又假扮孝子帮助孙中山逃过陈炯明的追捕。
而他的弟弟陈秋霖,被孙中山称赞“陈秋霖一支笔,胜过十万大军”;后来却在与忘年之交廖仲恺同车参加会议时遭遇枪杀。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两名东莞籍的亲兄弟谱写出了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
人物档案
陈逸川(1880-1961),原名陈泽霖,塘厦四村庙岭人。1911年,率领国民革命军进入东莞城接收清朝县令的政权。曾任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东莞分部部长。1914年南下香港随孙中山开展讨袁工作。1915年,东渡日本任孙中山秘书。1961年在广州病逝。
陈秋霖(1893-1925),原名陈沛霖,笔名独尊,塘厦四村庙岭人,陈逸川之弟。曾任《闵星日报》、《香港新闻报》总编辑,1922年因倡导香港海员罢工,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兼广州《民国日报》社长。1925年,与廖仲恺同行参加会议时遇刺身亡,年仅32岁。
陈逸川:率革命军接收东莞清政权
出任中国同盟会东莞分部部长
有一种说法认为,陈逸川是在1905年于莞城读书期间与同学黄侠毅、李仁荪等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是在1907年在香港加入同盟会。
无论如何,如今的史料可以考证的是,由于深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熏陶,陈逸川青年时已表现出强烈的革命精神。读书时,他就时常回到故乡塘厦宣传三民主义。
不久,陈逸川去了香港,希望在那里实现他的革命理想。1908年,因革命党员来港数量逐渐增多,陈逸川等人开始负责组织民生书报社(后改名少年书报社)。这家所谓的书报社其实正是陈逸川等人掩护收留同盟会会员的所在。随着革命进程的变化,《中山文史(第56辑)》记载,1910年,冯自由辞去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一职,随后改选谢英伯为会长。谢英伯于1911年夏赴檀香山,“众举陈逸川代之。”
陈逸川的前半生与孙中山关系十分密切,在思想和行动领域,都可看出他紧跟孙中山的步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临时革命政府随后成立。据《东莞市塘厦镇四村志》记载,当时陈逸川与其他革命志士揭竿而起,率领国民革命军进入东莞城接收清朝县令的政权,先后光复东莞、宝安两邑。
1912年,陈逸川等人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东莞分部,陈逸川任部长。东莞分部的成立,无疑为东莞后来的革命进程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扮孝子助孙中山脱险
1912年初,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出任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不久,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等4个政团组成国民党,陈逸川作为国民党党员在北京担任临时政府的国会议员。
1914年袁世凯称帝后,开始大肆拘捕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籍的国会议员,陈逸川闻风而走,逃过一劫。陈逸川随后南下上海、香港,追随孙中山开展讨伐袁世凯的运动。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后来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坚决讨袁。1915年,陈逸川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成为孙中山的秘书。史料记载,陈逸川与孙中山关系密切,当时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操办婚礼事宜的正是陈逸川。
1916年4月27日,陈逸川随孙中山返回上海,再图革命。六年之后,一直跟随孙中山的陈逸川见证了陈炯明的叛变,并将孙中山从这次叛变中营救出来。《东莞市塘厦镇四村志》记载,1922年6月25日,陈炯明率兵炮轰总统府,欲置孙中山于死地。陈逸川等人扮作孝子,披麻戴孝,骗开位于双门底的城门,护送孙中山到天字码头,登上了停泊在白鹅潭的军舰离开广州。
1934年,陈逸川离开了政界,在广州过着隐居生活。1961年9月,陈逸川在广州病逝,享年81岁。
陈秋霖:
一支笔胜过十万大军
孙中山盛赞其文笔
像他的兄长陈逸川一样,年轻时的陈秋霖就已展露出他的革命激情。1906年就读广州培正中学时,陈秋霖在学校主撰《天民》、《共和》、《民生》、《采风》四报,发表反帝反神权的言论,结果被校方开除学籍。
《东莞市塘厦镇四村志》记载,离校后不久,陈秋霖加入了广州有志青年组织的十人团,先后出任漳州《闵星日报》、《香港新闻报》总编辑。
1921年,香港爆发海员大罢工后,陈秋霖主编的报纸立即发表文章,斥责英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倡导香港海员进行爱国大罢工。当时的港英当局惊恐于陈秋霖犀利的文笔,于是封闭报馆并拘押陈秋霖七天,随后将他驱逐出境。
回到广州后,孙中山接见了陈秋霖,并对他大加赞赏,当即委任陈秋霖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在广州期间,陈秋霖兼任广州《民国日报》社长。这份报纸正是当时护法军政府的机关报。陈秋霖发表文章,发出“打倒列强军阀,拥护国民革命”的呼声,孙中山赞誉说,“陈秋霖一支笔,胜过十万大军”。
与廖仲恺同时遇刺
陈秋霖主持《香港新闻报》期间,与当时寓居香港的同盟会会员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关系密切,成为忘年之交。
1925年8月20日早上,陈秋霖从广州小北天宫里家中出来,沿仓边路步行前往位于广九大马路的惠州会馆(国民党中央党部)参加会议,路上遇到廖仲恺和何香凝从财政厅乘车出来亦去会馆开会。廖请陈坐上汽车同行,到达惠州会馆门口后,廖仲恺和陈秋霖两人同步上台阶。
突然,从会馆旁边闪出两名枪手向廖仲恺开枪,廖仲恺当场中弹倒地。慌乱中,陈秋霖迅速抱起中枪的廖仲恺冲上台阶,不料一名枪手从陈秋霖背后开枪,陈秋霖腰部中弹却全然不知。惠州会馆内的工作人员听见枪声急忙跑出来,众人赶忙将廖仲恺抬上汽车送去医院急救。
据陈秋霖的外甥李百忍回忆,与此同时,有人看见陈秋霖痛苦异状,便将其扶到客厅休息。当时陈秋霖掩面痛惜道:“唉,为什么行刺廖先生?”随即,有人发现他的腹部有血渗出,于是急忙找来汽车将他送到附近的东山医院抢救,这时的陈秋霖已经昏厥过去。
遇刺第二天,廖仲恺伤重不治。陈秋霖因腹部中弹,子弹穿过两条小肠,由于失血过多,手术失败,三日后亦伤重不治,年仅32岁。廖陈遇刺,举世震惊,一时间各种猜测四处传扬,但因各种历史原因,廖陈被刺案至今仍有不少谜团。
点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礼贤会进入东莞中南部相对落后的塘头厦传播。虽然西方教会传教有其自身目的,但它创办的各种学校,带来的西洋风间接开启了乡村人的文智。
一些先进人士更从中吸取西方文化的养分,或进入学堂,或走向当时思潮活跃的大千世界。陈逸川、陈秋霖、陈孚木、陈安仁、张彩廷家族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港九铁路开通后,天堂围站成为塘头厦对外联络的重要窗口,塘头厦与香港、广州的交流更加密切。
回望历史,辛亥革命时期,塘头厦出现众多的革命先进和知名教会人物,实在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东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李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