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澜:参加非常国会的议员
辛亥革命网 2016-03-08 09:19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徐波 查看:
张华澜(1879—1956),原名儒澜,字芷江,云南石屏人。东京弘文学院毕业。同盟会会员,回国后从事革命宣传。历任护国军第一军秘书、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名誉采访、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革云南省委会委员。
张华澜出身书香世家,曾祖、祖父及父亲都是举人。他聪颖敏慧,自幼受家庭良好教育。1897年,张华澜不到20岁就在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因为戊戌变法科举取消,他返回了云南。
回滇不久,张华澜被选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留学期间,适逢孙中山在日本联络各省留日人士,组织同盟会,他首先加入。从此之后,他与一批云南留学生聚集于孙中山的旗帜之下,积极筹谋,奔走活动,谋求改变中国面貌。
从日本卒业归国后,张华澜回滇,担任昆明农业、师范两校教员,教学之余,以救国救民思想启发学生,深受学生敬重。与此同时,他与一批民主志士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反复筹划,多方联络,以推翻清政府专制为务。
中华民国建立后,张华澜被选举为国民会议众议院议员,致力于推动社会民主、建设现代国家的事业,参加了此时期的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成果的斗争。
1915年12月,袁世凯在北京复辟称帝,解散国会。张华澜随即辗转返滇,参加了扭转时局的云南讨袁护国起义。护国战争中,张华澜担任护国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随蔡锷将军西征入四川,征讨袁世凯党羽陈宦。在云南人民的支持下,护国军力战克敌,所向披靡,使以军事为凭藉的袁世凯遭到沉重打击。旬日之间,全国反袁力量纷纷响应,其余势力改而骑墙观望,洪宪王朝迅速崩溃,成为历史的笑柄。
护国运动期间,云南率先起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护国运动胜利后,在1916年11月召开的国会众议院会议上,张华澜等43人联名提出“确定云南首义纪念日”的议案,倡议定每年12月25日为“云南首义日”。11月24日,经众议院常委会议讨论,该议案获得一致通过,护国运动开始日被确定为国家法定纪念日。12月15日,《义声报》发表题为《国会通过云南首义纪念日》的评论文章,重申了保卫民主共和的决心,也强调了护国运动维护民国新政权的意义。文章指出:“非有云南之首义,则南京政府成立与南北统一之两纪念日,早经国贼(指袁世凯)取消。假全帝制若成,则武昌起义之第一纪念日,亦且行将消灭。可知前此这三纪念日,皆得云南首义而保存,是云南首义之纪念日,宜与武昌起义而并重。”
袁世凯死后,张华澜还京供职。段祺瑞执政后,拒绝恢复《约法》,解散参、众两院。张华澜又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发动的护法运动,在非常国会上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与北洋军阀政权抗衡。段祺瑞失败,国会恢复,遂再入京复职。
1923年,曹锟在北京收买议员,贿选总统。张华澜拒做“猪仔议员”,于议会召集的次日毅然赴沪。曹锟倒台后,返回北京。张华澜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曲折政治经历,反映了中国革命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坎坷反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主志士们始终追求和推动中国进步、屡挫屡进的奋斗历程。
张华澜在他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戎马倥偬而不舍其诗文生涯。他著有《芷江诗文钞》,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刊行传世。叙事言志,诗如其人,真切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脉动。
在护国运动中,张华澜的《挽滇军阵亡将士》一诗,即表现了云南各族儿女为再造共和而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诗中写道:
世间义烈那有此?世间义烈竟有此!战死余生甘饿毙,饿毙余生仍战死,……伊谁首建护国旗?滇海三君唐蔡李。一军北出扬子江,一军东渡牂牁水。岳飞五百号背嵬,勾践六千尽君子。沉船破釜誓不还,陷阵冲锋进何驶。兵威远震四方应,功业告成半年耳!哀哉护国第二军,国体争回身失倚,严冬无衣复无米,卧抱长枪相向死。呜呼死者长已矣,生者报国志未已。
此诗作于1916年护国战争的行军途中。张华澜时任护国第一军秘书,后为哀悼护国阵亡将士而作。诗中特别对第二军在广东被困,对龙济光等“群凶构难”表示愤慨,对护国死难的将士寄以真挚敬意,反映了云南人民为争取民主共和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张华澜在民国时期历任高级职务。官场卑污,而他始终骨鲠刚强,不仅为官以正,尤其以敢于触动当权者而受到人们的称誉。民国时期他的多次弹劾活动,矛头直指当道权势人物,更被传为佳话。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按照孙中山所设计的政治架构而设立五院,张华澜被选为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在任期间,张严厉弹劾铨叙部长王用宾舞弊不公、警备总司令霍揆彰违法搜索、刘峙丧师失地等案,都轰动一时,为当时舆论所称道。
新中国成立后,张华澜加入民革,成为云南民革地方组织的奠基人之一,后任民革云南省委会委员。
主要参考文献: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58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华澜撰《芷江诗文钞》,普文印刷厂铅印本,1947年。
李自强、邹硕儒注释《护国诗词选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室、民革云南省委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87年。
罗崇敏著《红河意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杨开达《从护国诗词看护国运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