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皋:编发芜湖第一张武昌起义号外

辛亥革命网 2016-03-08 09:01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高光兴 查看:

张九皋,原名张可铣,号鹤影,江苏溧阳人。早年参与创办安徽省第一张大报《皖江日报》,编发芜湖第一张宣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报纸“号外”,独自创办安徽第一张《工商报》。

  张九皋(1887—1963),原名张可铣,号鹤影,江苏溧阳人。早年参与创办安徽省第一张大报《皖江日报》,编发芜湖第一张宣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报纸“号外”,独自创办安徽第一张《工商报》。一生以报纸为阵地,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报业人。新中国成立后,加入民革,曾任芜湖市政协委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张九皋出生于江苏溧阳一个小店员家庭,他六岁入私塾读书,后因家境贫寒,几经中断学业。14岁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5岁到芜湖恒益参店做学徒,为店东一个清末老秀才所喜爱,不仅有机会接触到书报刊物,还不断得到指点,常常通宵达旦看书,并开始对新闻报业发生浓厚兴趣。19岁那年冬天,张九皋在报上看到上海新创办的《南方日报》招聘各地访员。他喜出望外,决定报名应聘,结果被聘用了。这是张九皋一生从事新闻工作的开始。次年,张九皋辞去店员工作,开始专业报人生涯。不久又先后兼任上海《新闻报》和《中外日报》驻芜通信员。

  张九皋对劳苦大众怀有深切的同情,一步入新闻界,就把一支犀利的笔刺向了地方的腐朽官僚势力。经过几年报人生活的锻炼,加之结识了许多维新人士,并接触到一些南社和同盟会的成员,张九皋敏锐地感觉到一个变革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到来。

  面对反动官僚的黑暗势力和萎靡不振充斥黄色低级趣味的芜湖地方小报,张九皋萌发起创办一张进步的、反映民众心声的报纸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联合维新人士谭明卿一起,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几经周折后,终于在1910年12月21日,创办了安徽历史上的第一张对开大报《皖江日报》。张九皋担任主编,谭明卿担任社长。在张九皋全新的办报思想指导下,芜湖地方的维新人士和革命党人纷纷投稿,以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白话文形式,鞭挞时弊、讽刺抨击地方统治者的贪污腐败行为。报纸载着革命党人的战斗文风,一扫旧报坛萎靡陈腐的八股气息,销量迅速上升,深受社会各界欢迎,成为在陈独秀的《安徽俗话报》停刊后又一份反映民声、宣传革命的报纸。

  1911年武昌起义的枪声传来,张九皋兴奋的几乎发狂,于10月12日编发出芜湖第一张宣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号外”,之后又连续发了3天,有时一日发行三四次。一时间,报社门口要“号外”的人群涌动,一报难求,他不得不每天将所得消息写大字报贴于报社门口,最紧张时张九皋曾五六夜未合眼。报纸对大众产生如此强烈的鼓动作用,对张九皋也是极大地鼓舞。

  1915年,张九皋在商界朋友和广大店员的支持下,又独自创办了《工商报》,但同时担任《皖江日报》的总编。这两份报纸在后来的革命运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和舆论导向作用,如支持“五四”学生运动,传播新文化;打击商界的亲日顽固派,策动全埠大罢市,抵制日货;在五卅运动中发挥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等。著名的学生领袖和革命党人钱杏邨、蒋光慈、恽代英和李克农等都常常为报纸撰稿。两报成为革命阵营的重要宣传阵地,张九皋成为学生领袖和革命者的知心朋友,工商报社也成为他们经常召开会议和活动的联络地点。李克农在芜湖创办了培养共产党人的民生中学,张九皋联合工商界朋友积极为其筹措资金,并担任学校董事长。1918年,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由郝耕仁介绍到报社,与张九皋一见如故,被安排担任文艺副刊编辑。张恨水在芜湖写出第一部小说《紫玉成烟》,分别在两报上连载,引起轰动。后张恨水到上海又赴北京,成为张九皋特约驻京记者。

  1937年抗战爆发,张九皋携带小型印刷机和铅字,带领工商报社的同人从芜湖撤退到江北三河镇,尽管条件艰难,仍然及时通过电台编辑前线抗战消息,发行宣传抗战的16开《工商报》(三河版)。

  1949年5月,张九皋将工商报社的所有财产交给了军管会,他说:“我办报纸一是为芜湖地方新闻事业的发展,二是为了人民大众,将器材交给人民大众使用,我是很乐意的。”1958年,张九皋成为芜湖首届政协代表。  

  主要参考文献:

  《张九皋自传》。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