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瑛:丹心报国坚如石 碧血惠民美若瑛

辛亥革命网 2016-02-18 09:56 来源:团结报 作者:黄继烈 查看:

石瑛先生,又名蘅青,他出生于1878年农历9月30日,1903年春在兴国州城考中秀才,同年秋在省城武昌考中举人,1943年12月4日在重庆逝世,享年65岁。

  石瑛先生,又名蘅青,别号顺松。湖北省阳新县燕厦镇新庄坪村人。他出生于1878年农历9月30日,1903年春在兴国州城考中秀才,同年秋在省城武昌考中举人,1943年12月4日在重庆逝世,享年65岁。

  为孙中山守灵抬棺

  由于受到新潮流的影响,为了改变旧中国之命运,弃仕不就,石瑛进入武昌普通中学堂攻读现代物理化学知识。不久又受到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与推荐,并经考试合格,远赴欧洲学习海军和铁路。在欧洲期间,与在英国伦敦蒙难的孙中山先生相识,并参加了中山先生的秘密革命团体。

  十九世纪末,清廷腐败,列强入侵,国贫民弱,世运危艰。石瑛先生紧密追随孙中山先生左右,寻求革命真理,倡导三民主义。1912年1月1日,他陪同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参加了中华民囯的成立盛典,接着并担任了军事秘书和禁烟总理。1913年袁世凯复辟称帝,他率先书檄声讨,因而受通缉被迫流亡再次赴欧。1922年陈炯明叛変,孙中山被困于永丰舰,他与居正等人冒险向舰上运送给养。1924年7月,在广州参加了孙中山主持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前后二十年中,风雨飘摇,战乱频仍,他与孙中山同生死,共进退,全始终。1925年孙中山逝世,是他和国民党中央其他负责人及亲属共24人,为孙中山守灵抬棺。

  民国第一清官

  石瑛先生曾两次赴欧洲求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武昌高等师范大学校长,武汉大学首任工学院院长兼教授。又当过广州石井兵工厂工程师和上海兵工厂厂长。先生还担任过南京市长、国民政府考试院铨叙部长、浙江及湖北两省三任建设厅长,湖北省参议长。

  1933年东北三省已经沦陷,日本侵略者的狼爪伸向了南京,要在夫子庙、新街口一带开设商业网点。石瑛召开会议,明文规定全体市民一律不准任何人向日本人出租或出卖房产、地产。日本公使多次求见南京市长,但他始终拒绝与日使见面。汪精卫亲自打电话要他组织市府科长以上的职员于“明天下午”到机场迎接日本“贵宾”,他当即愤然回答:本人“无此媚骨”,并随即叫秘书通知:“明天下午市府全体职员放假”。财政部长孔祥熙克扣南京市府的公用及教育经费,石瑛向其讨要,孔反而百般刁难。石瑛忍无可忍,一边愤然说道:“南京市全年收入还不及你孔家财产百分之一”,一边抓起桌上的墨盒朝孔祥熙身上掷去,将孔的毛料西服途成了墨水一片。

  石瑛先生的一生,是大公无私,清正廉明的一生。台湾出版的《石瑛传》这样称赞石瑛:“一丝一毫,我之名节;一分一厘,民之脂膏。宽一分,民赐我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平时总是粗茶淡饭,只穿布衣素裳,一生没有穿过一件皮衣。市长出行,都是轻车简从,不许别人迎送簇拥。有一次返乡探亲,县府准备按家乡“十八碗”的习俗来盛情款待,被先生一口拒绝。他一人悄悄来到一个老太婆家,吃了一碗芥莱饭,还付了6元钱。先生辞去南京市长职务之时,派人送了18口木箱到家中。若干年后村子搞土地改革,认为石瑛是国民政府的高官,箱子里装的一定是金银财宝。打开来看,18口木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籍。

  因此,石瑛先生获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和爱戴,称他是“民国第一清官”,又称他是“民国包拯”、“当今海瑞”和“现代于谦”。国民党元老居正称他为“中华伟人”。

  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大陆辛亥革命遗属代表团访问台湾。国民党前任主席、现任名誉主席连战先生为纪念石瑛写了一副题词:德追古贤,而今犹称圣人;才兼中西,建造现代国家。连战先生的题词,称石瑛先生为“圣人”。

  石瑛有一句名言:“读书方能革命,革命不忘读书”。他用自己的行动做到了这一点。先生一生多处为官,每到一地必首先重视教育,大力开办学校,亲自遴选校长,尤为重视选任小学校长。石瑛一到南京,就在“三条巷”兴办了一所小学,并将一位名叫丁超的中央军校教官招来,要他担任这所小学的校长。

  石瑛先生的一生是忘我牺牲奋斗的一生。他坚持勤政爱民,致力兴业救国;光明磊落,爱憎分明;大公无私,清正廉明;崇尚科学和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有用人才。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