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将军林修梅:岳麓山第三个被“奉令国葬”者

辛亥革命网 2016-01-22 09:02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潇湘晨报 查看:

1913年,在反对袁世凯当政的“二次革命”中,林修梅因站在武力讨袁最前线,任岳州要塞司令,战争失败后,遭通缉,随孙中山、黄兴等逃亡日本。

  从1918年起,林修梅先后发表了《精神讲话》、《社会主义的我见》、《社会主义与军队》等讲演和著作,提出了《战时财经计划草案》、《农工军组织大纲草案》。这些著作共计三万八千余字,由林伯渠珍藏,并在林修梅病故后四十九天,在广州编印成《林修梅遗著》一书,得以流传于世。

  主要事迹 职业军人,领导阻击北军的护法战争近一年

  1913年,在反对袁世凯当政的“二次革命”中,林修梅因站在武力讨袁最前线,任岳州要塞司令,战争失败后,遭通缉,随孙中山、黄兴等逃亡日本。

  林修梅是受过正规现代军事教育的职业军人,善于研究和学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性格刚烈,也有着长远的理想和抱负。

  当时流亡日本的有数千革命党人,由于事业受挫,前途渺茫,弥漫着彷徨失落情绪,林修梅却没有消极,而是在东京郊外租住的房屋里,发奋学习、著书。他入读政法学校,写有《中国交通政策管见》一书,并对西方经济学很感兴趣,译有《欧洲财政经济》一书。

  林在日本期间,参加了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成立的中华革命党,党章规定,党员必须按手印宣誓效忠孙中山本人,包括黄兴在内的很多国民党元老表示反对,林修梅却以革命大局为重,选择妥协,林这种性格刚烈之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说明他是有着长远的想法的。

  1916年,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爆发后,林修梅随程潜回国,担任湖南护国军参谋长,赶走了袁的亲信、湖南都督汤芗铭。

  林的主要功绩和名声还是在护法战争中建立起来的。1917年,段祺瑞在挫败张勋复辟后,却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约法,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反对,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林修梅在这时起义,响应孙中山的号召,成为护法英雄。

  在这场较量中,湖南处于南北争夺的要冲,段祺瑞宣布解除湖南都督谭延闿职务,派傅良佐取而代之。在谭延闿离职前的一次会议上,有人表示欢迎傅良佐,全场一片沉默,唯独林修梅起身公开反对,并在当天把军队开往衡阳,准备迎战傅良佐的“北军”(北洋军阀的军队,也是北边来的军队)。

  林当时是湘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傅良佐来湖南后,就宣布解除林修梅的旅长职务,同时调零陵镇守使刘建藩回长沙,另派人上任。

  林修梅就联合刘建藩在湘南宣布起义,这是护法战争的开始。林以数千之众,和刘建藩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千人,准备和3万北军决一死战。

  尽管首战告捷,北军第一师李佑文的部属在林“湘军不打湘军”的宣传下纷纷倒戈,但这场仗还是打得非常艰难。

  出师不利的傅良佐派北军第八师、二十师3万余兵力压境,与林修梅、刘建藩的军队在衡阳贺家山一带激战。林、刘寡不敌众,在刘建藩的参谋长黄岱阵亡后,衡阳失守,接着,邵阳失守。

  林修梅率军从北军左翼后侧奇袭,转败为胜,在湘乡永丰镇(今双峰县城),林左腿负伤仍亲自督战,大大鼓舞了士气。林采用游击战,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先后收复邵阳、衡阳,北军甚至派出飞机参战,都无力挽回败局,只得请求停战。

  傅良佐等北军长官先后出逃,当年11月19日护法军攻占长沙。尽管后来由于湖南省长兼护法军总司令程潜和湘粤桂联军总司令谭浩明为争夺权力不和,加上北军派重兵攻打湖南,导致护法军溃退至湘南一带,但林修梅的英勇善战仍然令对方却步,战争持续近一年后,1918年6月5日,双方在耒阳签订了停战协议。

  林修梅英勇护法,阻击北军的事迹在湖南民间广为流传。浏阳籍上将、曾担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回忆,小时候就听说过林修梅和北洋军阀打仗的故事。

  当时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称“北军作乱乱湖南,闹得鸡飞狗不安。百姓遭殃真可怜,年年给他出捐款。拉了夫,挑了担,几十百里不给钱。压断腰脊杆,杀人不眨眼。林祖堃(林修梅,名祖堃),真好汉,赶走北军万万千,拨开云雾见青天。”

  林名气之盛可见一斑。

  死亡 患牙病被庸医误诊而死,被孙中山追赠陆军上将

  因为战功卓著,1918年冬,林修梅被广州军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1918年到1919年,林修梅的兵在酃县(今炎陵县)驻扎了一年多。期间,林对旧式军队易成为助长恶行工具的状况进行了思考,写成《精神讲话》一书,提出要改造军队,不为私人所用。他从战争根源出发,分析了军队的作用,“倘使战争发生为侵略的,为政府少数人的,这是不正当的战争,就不应该去奋斗。为自卫、为人民的,这是正当的战争,就不应该恐怖(惧怕)”。有研究者认为,林修梅的这些军事思想,“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作用”。林在酃县驻军期间,严明军纪,一士兵敲诈了当地民众数千钱财,被发现后,就地正法,震慑全军。

  1920年后,林修梅因积劳成疾患肺炎赴广州治病,谭延闿为削其兵权,改派他任湘军驻广州军政府代表,林多次请求回湘均遭拒绝。此时,原澧州镇守使王正雅之子王育寅在父遇害后起兵反对谭延闿,向孙中山求援,孙中山派林修梅前往,林被推为湘西靖国军总司令,贺龙时任湘西靖国军三团团长,为林的下属。从此,林修梅在湘西带兵,为打通“援粤讨桂”(孙中山认为桂系军阀攻打粤军,破坏护法运动)通道,和谭延闿打了半年仗。最后无果而终,离开湘西。

  1921年,林到广州军政府担任顾问,后出任孙中山总统府代理参军长。这时他的堂弟林伯渠也在总统府任参议,林氏兄弟自留学日本就同舟共济,一起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伯渠尊长他6岁的修梅既是兄弟,又是师友,他们同住在广州六榕古寺附近的牛巷,一起探讨中国未来之路。

  林修梅是国民党高层最早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1918年起就在一系列文章里宣扬社会主义,并提出“军队农工化”的思想,这是日后工农军队的雏形。林伯渠更是早年就与李大钊相识,后来成为中共建党时期最早的党员之一,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修梅曾计划资助林伯渠前往苏联游历。

  1921年10月15日,林修梅因患牙病,被庸医误诊,感染骨膜炎,在广州中法韬美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前身)去世。

  孙中山在桂林得知其逝世消息后,非常痛心,立即向国会提议为林修梅举行国葬,随后追赠林修梅为陆军上将,孙在祭文中称林“护法讨贼,转战千里。三度衡阳,屡仆屡起”。

  当年12月18日,广州军政府在广东省议会举行追悼大会,上万人前往哀悼。

  林病逝后,上海《民国时报》在一篇报道中评价:“至于才能的高超、性情的淡泊,在近时军人中尤谓绝无仅有。值新机正待发展之时,失掉了这样一位深有觉悟的有力人物,真堪为民国前途痛惜。”该报另一篇报道则说:“近代吾国军人中奋斗有为,而抱建设的新思想者,林实首屈一指。近人评吾国新军人,南有林修梅、北有冯玉祥之言。”

  身后 是能“上马杀贼,下马赋诗”的人,却只留下一个儿子仅活到31岁

  1928年11月,林修梅的灵柩经上海运抵长沙岳麓山,安葬在屈子祠后,今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交界处知新村后面的山上。

  林修梅是继蔡锷、黄兴后,国葬于岳麓山的第三人。

  林修梅墓呈半圆形,茔地片石铺砌,坟冢花岗石盖顶,墓碑刻“奉令国葬,林公浴凡之墓”。原有百余级石梯拜台等设施及墓庐,1967年随墓同时毁坏,今不存。墓地于1987年修复,199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修梅的家乡为了纪念这位“政治革命巨子”,1941年,将其出生地所在乡镇更名为修梅乡(今修梅镇)。

  如今林修梅的家乡,遍地是以“修梅”命名的事物,只是知道林修梅的人已不多。2011年1月16日,我们循着“林伯渠同志故居”的指示牌,来到林修梅的家乡——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林修梅的故居在林伯渠故居隔壁,“准备修复”,现为一处民房,只剩下北面一堵大约一米高的风火墙是以前留下来的。

  逝世90年后,关于林修梅的公开史料很少,我们在临澧县档案馆找到档案三册,其中包括林伯渠1921年编的《林修梅遗著》,还有孙中山的两件嘉奖令(只见外封,不见原件),198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有《林修梅将军》一书。

  由于年代久远,林修梅已鲜为人知。父亲做过林修梅书记官的沈克家回忆,父亲沈道衡常常讲起林修梅,称他是能“上马杀贼,下马赋诗”的人。

  林修梅是一位职业军人,也是民国前期一位声名卓著、英勇善战、影响深远的骁将。但据他的同学程潜讲述,林“精果强干,勇于趋事赴功,不屑与世争名利”,从军近20年,没有为家中置田产。他有4个儿子,但本人常年在外,疏于照顾妻儿,致使3个儿子早逝。大儿子泽浩,曾就读于长沙明德学堂,因父亲被袁世凯通缉,被迫中途退学,闲居家中,母子相依为命(泽浩仅31岁就去世)。

  链接

  死因猜测

  林修梅戎马一生,谁都没想到他会死于牙医误诊,由于他常年在外征战,很少在家乡活动,在他的家乡等地,流传着种种关于林死因的传言,有传言称他是被日本人下毒害死的,但该传言没得到史家普遍认同。

  林伯渠在给堂叔林范心的信中详述了修梅病逝的经过:1921年10月1日,林修梅因牙痛,请牙医拔去两颗牙齿,晚上更痛,连续数日睡不着觉。9日住院治疗,吃药也没有效果,腮帮变肿,吃不下饭,不得已,只有请医生开刀导脓,病稍缓。却突然在15日上午10点肺部剧痛,抢救无效,在一个小时后去世。林修梅去世前还念及陪同孙中山出巡的事。

  鸣谢:临澧县档案局 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参考资料:《林修梅将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林修梅遗著》(林伯渠1921年编)、《湖南省志·人物志》、《湖南通史·近代卷》、《常德文史(第3辑)》、《艽野尘梦》(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