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法脉传人何子渊

辛亥革命网 2015-12-23 09:2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何子渊研究会供稿 查看:

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与儒家渊源”是渊公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证

  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与儒家渊源”是渊公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证:

孙穗芳、何梅林、罗苑铭等参加缔造共和民族英雄孙中山何子渊铜像落成仪式的领导嘉宾在铜像揭幕现场合影留念

  1、出身:何子渊出生于名门旺族、书香门第——石马”星窝子”。星窝子素有“群星汇聚之地”、“三秀一廪”之称。

  2、师承:子渊12岁参加科举童试,获兴宁第一名。被一位17岁便考中秀才,刚20出头,经过三年多的蹈光养晦,正摩拳擦掌,雄心勃勃要干一番事业,准备在兴宁龙田设馆授徒,开设“经馆”,年龄只比少年何子渊大9岁的后生仔罗黼月看中,当即被收为“头徒”(入室弟子)。自此,师徒两人便开始一起切磋学艺,长达八年之久。

位于兴民中学内的兴宁学宫

  罗黼月(1856--1942),原名献修,字孝博,兴宁龙田人,出身经学世家,以经史、理学、辞章见长。十七岁考取秀才。1889年,考入广州广雅书院。1931年,任中山大学教授,授周易、尚书、三礼等专业课程。著有《尚书大义述》、《周礼学》、《修辞学》、《兴宁罗氏族谱》等著作传世。

  3、成长:1885年,何子渊跟恩师拜别,回到石马时已年届弱冠,正好与开“经馆”创业的罗黼月当年差不多大。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启发下,子渊不久便在石马柳塘,自己的母校“培兰书室”基础上,创办了平生第一所新学制学校“依南洞小学”。年少气盛的他在开学当日,便挥笔在校门两侧题下“敢夸才依马,唯骥道南吾!”的校训。

  也正因为子渊先生当年这一不经意之举,成了今天“儒家学派法脉传人何子渊”研究的铁证。“道南吾”三个字,既道出了渊公对未来的虔诚期许,又无意间将他自己定位为二程理学,即儒家“道南”学派的法脉传人。在21世纪,100多年后的今天,与“师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中山先生,携手迈进了儒家殿堂。

1906年,何子渊等人创办的兴宁县立中学

  4、力行:1888年,因学生满员及依南洞小学场地限制,何子渊不得不在石马星窝子山嘴又创办了第二所西式六年制小学“同仁学校”。

  从同仁学校“同人于野,仁者乐也!”的校训可以看出,子渊不仅师承孔孟,推崇儒家思想,而且还轻视庙堂显学,专注贫民基础教育。

  “同人于野,仁者乐也!”的思想既与孔子的“中庸之道”“有教无类”、孟子的“仁政”一脉相承,又与当代处在儒家文化圈的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梦”等主流思想相吻合。

  另外,从何子渊一生所献身的事业可以看出,他不仅在思想上效法儒家,而且在行动和实践上也始终与儒家保持一致,“克已复礼”、身体力行……(渊公一生的社会实践<略>)

1903年,何子渊等人创办的兴民中学

  5、创新:此外,从何子渊“求真、尚善、包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可以得出结论,子渊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科学精神,追求真理,而且他还特别推崇对学生进行儒家道德的启蒙和善念良心的培养,时时处处提醒和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并要求学生继承儒家法脉,确保主导中国意识形态两千多年的儒家文脉不致中断,进而将儒家文化发扬光大,造福苍生,泽被后世……

  【何子渊研究会供稿】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