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震华:不让异草的乱世奇葩
辛亥革命网 2015-12-14 08:55 来源:天津档案网 作者:胡荣华 查看:
1912年1月初,辛亥革命在北方的重要组成——滦州起义爆发。但这一以在北方地区实现民主共和为初衷的革命行动,远不如1911年10月间发生在南方的武昌起义那么幸运。由于叛徒的出卖和北方地区封建势力的相对强大,这场军事行动最终以失败落下帷幕。参加起义的革命志士许多也被清廷残忍杀害。
若不是崔震华在朝廷密探带着清兵对滦州城内革命党人秘密聚居地点进行盘查时,急中生智,和妹妹从所居住旅馆后院越墙而出,她可能会和当时遇难的其它战友一样,在清政府制造的那场白色恐怖中留下一个悲壮的命运。
与众不同的小女孩
崔震华是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人,这个地方在清朝末年属直隶省管辖。1886年,当这个小女孩呱呱坠地的时候,崔家长辈们沿袭族谱规定的“华”字辈,为她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震华”,晚她两年出生的妹妹则被起名昭华。
其人如名,她的性格和她的名字一般,颇带男儿气概。小时候的她顽皮地像个猴子。虽然这个书香门第为女孩子制定了种种清规戒律,但她还是常常偷跑出去和邻家男孩一起打陀螺、斗蟋蟀、弹玻蛋儿、爬树掏鸟窝、下河叉鱼。街心河边充满了她银铃般的笑声。保守的长辈犯愁,这个疯丫头以后可怎么办?开明的长辈则赞赏,从小不走女儿路,长大必是又一个花木兰。
接受近代教育的新女性
20世纪初年,崔震华和妹妹来到了天津。作为当时直隶省会城市的天津,不仅以京畿重镇、华北工商业中心著称,还有着相对内陆城市更为开放的氛围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家资殷实的崔家大人们让这对姐妹来天津,不外乎让她们见见世面,汲取点优质教育的素养,以便在将来与门当户对夫家的沟通中,更有底气。
对于家人的决定,崔震华早就乐不颠儿了。不过,她打的算盘和长辈不同。从小的另类成长经历已经在她脑海中深深植入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她目标单纯而明确,和男人一样接受新式教育,自谋职业,自己养活自己,谁说女子不如男?
在天津读了两年书之后,崔震华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华北著名女学——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这所学校是一所专为新式小学培养师资的中师学堂,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时任清政府天津女学事务总理的傅增湘在1906年创办。校风好、作风朴素、提倡务实,使这所学校当时倍受社会各界赞誉。她喜欢这所学校以往所积聚的所有好的东西,更喜欢这里到处飘散的开放民主自由的空气。
坚定的革命斗士
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聘请了许多学有建树,思想开明的学者来校任教。他们中的一些有海外留洋的经历,一些则是参加了同盟会,以任教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的民主志士。1908年被聘来校的白毓昆就属于后者,他是同盟会派往北方地区发展革命势力,开辟北方工作的重要成员。白老师常常在课上慷慨激昂地抨击传统封建专制制度,痛斥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凌辱和清政府的懦弱,号召学生们为民族独立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使本就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崔震华,在心中燃起了想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点什么的热情。
崔震华从小就是一个EQ极高的人,豪放直爽、乐观开朗、为人仗义、爱交朋友的性格,让这个略具男子气概的河北姑娘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女师学堂的学生领袖。白毓昆很快注意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活跃女孩儿,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当然不光需要男人,而这样豪情满怀的女子不正是革命事业所需要的吗?
在以后的岁月中,崔震华成为白毓昆的培养重点之一。她不仅偷偷参加白在课下所组织的诸多集会活动,还将民主思想向同学亲友们传播。她的妹妹崔昭华终于受不了姐姐连夜在枕边的絮絮叨叨,也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支持者。
1911年11月,为配合武昌起义后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加快北方革命的步伐,在京津这一清廷心脏上猛刺一刀,以法租界梨栈生昌酒店为机关的北方共和会在天津宣告成立,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崔震华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此时,她已从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毕业,并得到家人支持,在天津谋了一份教师的职业。
其实教书只是手段,革命才是目的。入了革命阵营的崔震华渐入佳境,她利用家境充裕、有海外华侨亲戚的优势,积极奔走各方,从家人、亲戚、亲戚的亲戚那里,为革命募集活动经费;她利用老师的身份,向学生及家长灌输民主的思想、宣传革命的意义;她利用积聚的广泛人脉,到奉天、张家口、通县、任丘、遵化各处活动,秘密打听清政府内部的情况,供革命党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