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雅雨:书生从戎 喋血辛亥

辛亥革命网 2015-12-08 08:52 来源:南通日报 作者:梁天明 查看:

白雅雨,名毓昆。1868年生于南通一个书香世家,他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老师、为实现民主共和理想而捐躯的烈士。
  长江入海口的波涛拍打着大堤的岩石,召唤着一位近代南通籍英烈的不朽魂灵;江海平原的春风吹拂着狼山的松林,倾诉着一位著名爱国志士的悲壮事迹!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老师、为实现民主共和理想而捐躯的白雅雨烈士。

  白雅雨,名毓昆。1868年生于南通一个书香世家,居城南白陆巷。自幼天资聪慧,饱读诗书,18岁考中秀才,名列榜首,被江苏学政王先谦看中,选拔到江阴南菁书院深造,专攻地理学。1890年任聘于南洋公学附中、澄衷学堂执教史地,1908年任聘于北洋法政学堂,同年与张蔚西创建我国第一个地理学会——中国地学会,任编辑部长,1910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期刊《地学》杂志,通过出版杂志,介绍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强烈不满,揭露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侵略行径。他认为:“舆地之学为吾国固有之精粹,尤能兴起学者爱重国土之观念。”他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学家。

  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社会混乱,民不聊生。有志之士纷然而起,探求救国救民之路,革命党人更是立志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1899年,白雅雨结识了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蔡元培等人,并与从事革命活动的章太炎、邹容、张键、章士钊等人有来往。白雅雨以学校为阵地,寓爱国思想于地理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前途和命运,培育了一批出类拔萃的爱国革命青年。其中,他给予李大钊的影响最大亦最深远。李大钊1907年到北洋法政学堂求学,白雅雨成为他的史地老师。白雅雨渊博的史地知识,鲜明的爱国思想,献身革命的豪情壮志深深地影响并强烈地吸引着年轻的李大钊。师生二人志气相投,经常在一起促膝谈心,交流思想,研究时事,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白雅雨的谆谆教导,在李大钊心坎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震动全国。白雅雨认为,京、津是“清室之根本”,因此,极力主张组织发动京、津起义,以达到推翻满清之目的。他以组织红十字会的名义,聚众演说,宣传革命道理。11月,白雅雨在法租界的生昌酒楼与李大钊、凌钺等人建立了天津共和会,首批会员有20余人,白雅雨被公推为会长,负责领导工作。12月14日,他又以同盟会代表身份,在天津英租界召集天津的其他革命团体,成立“北方革命协会”,以“崇奉孙中山三民主义,增进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为宗旨。在此推动下,北方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1911年12月31日,送走了妻儿,白雅雨便只身前往滦州,参加起义。那时的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临行前,他曾对战友说:“我来天津三年多,孜孜以求的,与诸位冒险奔波的,就是革命。如当今不加倍努力,就将付诸东流。此时,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路可走。成则国人所求,败则以身殉国,亦可无愧于生平!”这是一次惨烈的战役,白雅雨率领20余人的敢死队攻入滦州州衙,顺利接管了各项税款、文书。继而电告各国驻华公使、领事,宣布滦州独立。白雅雨、王金铭、施从云策划成立北方军政府,白雅雨为参谋长。就在滦州全城百姓争相欢呼呐喊、锣鼓喧天庆祝胜利之时,袁世凯派重兵前来围剿,王金铭、施从云惨遭杀戮。

  此时白雅雨也与部队失去指挥联络,但他下定“必与清军一战”的决心,准备返回天津继续组织起义。于是,他带领七、八个人从小道出走,只身逃进一座古庙,藏在神像后。半夜时分,当他们换上便服,走到古冶时,不幸被清兵捕获。敌人一见抓到了白雅雨,喜不自禁,立即加以审讯。

  面对敌人的严刑,白雅雨怒目斥责,慷慨陈词:“吾,为国充兵,吾自当为国死,今被逮,吾何讳为?”他又笑着对周围的官兵说:我死没有什么可惜的,倒是你们来日就要做外国人的牛马,多么令人痛心!

  临刑前,白雅雨昂首向苍天,高声吟唱《绝命诗》: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

  刑场上,敌人粗暴地令白雅雨下跪。白雅雨昂首挺胸,双目怒瞪,大声斥道:“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杀则杀之,何辱为!”刽子手残暴地砍掉他的一条腿,白雅雨扑倒在血泊之中。因无辫可揪,刽子手又把白雅雨的身体倒悬,挂在树上,割下他的头颅,尸首分离,惨不忍睹……白雅雨时年44岁,壮烈殉国!

  1912年1月1日,新年的钟声在敌人腥风血雨的屠杀中敲响,此时,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已近垂垂末日……

  白雅雨殉难后,李大钊痛悼不已,并深深怀念着自己敬仰的师长。他在日记中写道:“过雷庄,猛忆此地为辛亥滦州革命失败之地,白雅雨先生及其他诸烈士均于此就义焉。”李大钊号召后人勿忘辛亥革命中牺牲的烈士们,要为他们崇德记功、树碑立传,让辛亥革命的先烈和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冯玉祥将军是滦州起义的初期参与者,在他的倡议下,为白雅雨在北京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纪念园。落地的花岗岩石坊为门,浑朴而凝重。坊柱有联:“尺山尺水永留血迹,此日园林簇锦绣;一花一木想见英风,当年勇烈动山川。”拾级而上,山腰处有一平台,环以石栏,台中立一尊八棱石幢,乃烈士衣冠冢之碑。巅峰上的纪念塔塔座上刻有冯玉祥所书的“精神不死”四个遒劲的大字。

  1937年国民政府为白雅雨及其他烈士举行了国葬,并追赠白雅雨为上将。1912年9月,白雅雨灵柩抵达家乡南通,南通各界人士、军警、学生等参加烈士殡仪者数千人。灵柩安葬在狼山大观台东侧松柏环抱的山腰间。墓坐南,背青山,面对大江……

  白雅雨血染辛亥,走完了一个革命家伟大壮丽的一生。狼山,因有白雅雨烈士长眠于此更加生色;南通,能孕育这样不朽的英烈而倍感自豪!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