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海丛报》与孙中山之角色
辛亥革命网 2015-12-07 13:48 来源:大公网 作者:常纪龙 查看:
明年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北京已决定隆重纪念,学者进一步探究他的史实,发扬光大,凝聚民族精神。
孙中山与华文报纸的关系,近几年一些学者专注研究,文献记载不多,目前找到的史实,澳门第一份华文报纸《镜海丛报》,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以来,唯一有关系的报纸,由澳门土生葡人飞南第创办,孙中山与飞南第相识于香港,孙中山其时学医,飞南第在香港的法院当翻译,相交而成好友。
飞南第返澳,家族为印刷商,开办商务印刷公司,受家业影响,飞南第创办葡文周刊《回声》,孙中山则在澳行医,二人交往渐多,飞南第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表示同情与支持。
一八九三年七月十八日,即光绪十九年六月初六日,飞南第创办《镜海丛报》,周刊形式,分葡文版与中文版,逢周二葡文版,周三中文版,成为澳门第一份双语新闻报纸。主笔贵州人王真庆,社址澳门下环正街三号。
飞南第出版葡文《回声》,此时再创办《镜海丛报》,他虽然说得一口流利广东话,但不懂中文而出版华文报纸,运作有不少困难,学者相信,飞南第受孙中山影响,利用报纸影响力支持孙中山的活动,出版后期,孙中山匿名任主笔,与报纸发生关系,《镜海丛报》成为近代中国与革命有联繫的报刊。
孙中山与《镜海丛报》的角色关系,近几年学者不停搜证探讨,一说“客串”角色,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民主革命,行医仍是主要职业,这是目前的主流意见。另一说飞南第接受孙中山提议,合作出版《镜海丛报》,并选择双语形式。
可以确立的现象,《镜海丛报》出版后,孙中山的消息不时刊登报上,其中一则“镜湖耀彩”新闻,详细报道孙中山在镜湖医院治愈六名中葡病人,消息全文:
“陈宇,香山人,六十一岁,患沙麻八年矣,辛楚殊常,顷在医院为孙医生割治,旬日便痊精神健倍。”
“昔又西洋妇某,胎产不下,延孙医之,母子皆全。”
“又卖麵人某,肾囊大如斗,孙医用针刺去其水,行走如常。”
“又大隆纸店两伴,误为毒药水焚炙心胸头面,势甚危,孙医用药敷之,间时就痊。”
“又某客栈之伴,与妻口角,妻于半夜吞洋烟求死,次晨八时,始有人抬到列馆,如法救之,亦天更生。”
“又港之安抚署书写人尤其栋,患血症多年不愈,群医束手,亲造孙医求治,一月奏效。”
这则新闻报道,赞扬孙中山医术精湛,以临床病例回应葡人医生的排斥,帮了大忙。
这期间的《镜海丛报》的专栏、论说及社论,发表为数不少的文章,抨击时政,笔尖直指清政府,言论激烈。当中时有报道革命党人活动消息,后期报道革命党广州起义失败,刊登孙中山撰写的“农学会序”,及一些宣扬民主革命思想的文章。足见他与葡人飞南第友情非浅。学者对孙中山的角色,持有不同意见,例如孙中山是否《镜海丛报》合作股东,还是飞南第个人创办,缺文献参考及实物佐证。
部分学者认为,飞南第不谙中文,执笔者应该是该报主笔王真庆,笔名“黔中味味生”。《新华澳报》作者胡根《黔中味味生与澳门第一份中文商报》文中称,学术界认为该报主持者不是飞南第,而是孙中山,孙中山曾以匿名兼任主笔及编辑,对此立论他未表同意,他列出三项根据:
一、《镜海丛报》多次刊登讽辱大赌商何连旺文章,但孙与何友好,担保孙中山任华人西医,一八九五年底,支持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孙中山若参与编务,不会採用攻击何连旺的文章。
二、孙中山行医,设私人诊所,不时往返石岐、广州活动,无暇分担一份周刊的编务。
三、孙中山没向人提过他在澳门一家报纸当编辑或撰写政论,在他的文集也未见记载,倘若是,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国后,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
办报宣传革命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北京《光明日报》记者到里斯本访问飞南第好友诺巴特(曾任?仔市政厅官员)的后人劳拉.诺巴特,对方忆述父亲谈话中,谈到飞南第与中国人孙中山十分友好,孙中山与飞南第商议合作创办报纸,即后来的《镜海丛报》,作为宣扬反帝制的醒钟,社址设在飞南第祖楼下环正街三号。
学者陈树荣著《孙中山与澳门》提出两人合作创办《镜海丛报》论点,借葡人在澳门言论管治较为宽松,利用报纸发声。中国新闻社二○一一年发表《孙中山与澳门土生葡人情谊》一文,文中一段:“在澳门,孙中山一边行医,一边从事革命活动,其中创办《镜海丛报》是他的重要活动之一,在办报过程,孙中山与澳门土生葡人飞南第结下深厚友谊。”江滢河刊于《中国经贸导刊》的一文中,述及“孙中山与好友印刷商飞南第合办中葡文版的《镜海丛报》,孙中山主理中文版,曾刊登过他撰写的《农学会序》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文章,并报道革命党活动,报上社论大多抨击时弊,言词激烈。”
在澳门“国父纪念馆”网页看到使用“合作”一词,介绍孙中山事迹的说词写?:“一八九三年,孙逸仙被澳门葡医排斥,迁居广州,但同年七月,便与澳门土生葡人飞南第合作创办澳门第一份中葡双语报纸《镜海丛报》,报上登了不少革命政论。”今年十一月十二日纪念孙中山诞辰,澳门台北文化办事处主任卢长水在典礼上致辞称孙中山“行医济世,办报宣传革命”。
对孙中山参与报纸业务学者有所共识、文献记载及调访求得事实的部分,是《镜海丛报》设分销及收广告站,包括孙中山在澳门仁慈堂右街开办的孙医馆、草堆街的中西药局、在石岐开设的“西门外中西医局”、广州的省城双门底“圣教书楼”、香港文武庙直街“文裕堂”,均代读者订阅《镜海丛报》和代收广告站,反映孙中山参与报纸事务涉及发行销售及广告,将自己开办的医馆店舖为报社所用,具体介入报纸运作,超乎局外人所做的事。
探讨孙中山在《镜海丛报》的角色,有一件事可供思考,光绪二十一年即一八九五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策动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逃回澳门,《镜海丛报》随即结束,由一八九三年七月十八日出版,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关闭,生存两年又五个月,报纸结束随?孙中山逃亡而发生,飞南第这独资持牌人又什么原因未将报纸延办下去。
葡人歷史学者、汉学家高美士忆述,孙中山广州起义失败逃返澳门,立即由飞南第陪同潜回香港,再飞渡日本,当时孙中山男扮女装在香港登岸,两人接近生死之交。
从可寻的事实来看,孙中山与《镜海丛报》是革命者与报纸的关系,他看到报纸影响力的重要,笔桿的作用,以文字为武器,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必须打倒帝制,建立共和。他与飞南第的友情,是一位外国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同情与支持,是孙中山后来提出的“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实践,革命的成功,不但本国民众拥载,还须像飞南第的国际进步力量支持,报纸工作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一部分,在他的影响下,《镜海丛报》堪称中国第一份与革命有密切关系的报纸。
学者提出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没有谈及他与《镜海丛报》的事,这一段空白,留待学者搜集更多实物与资料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