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英杰林者仁
辛亥革命网 2015-11-16 09:11 来源:龙文新闻网 作者:康永远 查看:
一百年了,沧海桑田、魂牵梦引的一百年。
响水河的水依旧流淌,流走了百年的往事;响水亭的曲依旧传唱,蕴藉着曾经的记忆。
匆匆行色自响水桥上穿过,依然不变的是那踏上响水桥前行的坚定的步伐,抑或是踏上停靠亭旁的蓬船,顺着响水河的水入九十九湾义无反顾地使向旭日东升的地方,意气风发地投入霞光的热烈之中。
在这匆匆前行的人流之中,就有一个值得我们崇敬,值得我们铭记的人——他就是林者仁。
林者仁,字袖湖,今龙文区蓝田镇东屿村人。东屿村是毗邻响水河的一个小村庄,自古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响水河与东屿人生生相息,她那不变的义无反顾地往前流淌,恰是当地人的一种精神所在,者仁先生是喝着响水河的水成长的,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她的魂魄。先生自幼天资聪慧,又勤学苦读,经史子集颇有根基,为林氏族人所喜爱,他早年留学日本国,在日本求学时先生思想活跃,爱国情怀已被激发,加上当时的中国已是风雨飘摇,先生便接受孙中山老师的思想,加入同盟会,从此,先生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革命道路。
辛亥革命前夕,1909年中国同盟会漳州分会宣告成立,先生是漳州分会的骨干,余有陈智君、苏郁文、朱润卿、宋善庆等。他们坚信“只有革命,才有生机。抗清反清是大势所趋,人心莫逆”,他们在漳州创办“阅读报社”、“夜校”,大胆介绍革命思潮,传播民主共和思想,启迪青年的觉醒。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获得成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国有十几个省也纷纷做出响应,清王朝处于崩溃边缘。漳州同盟会的革命仁人也借势燃起漳州光复大业之火,11月11日清晨,先生和陈智君、宋善庆等与漳州哥老会张仪等攻入漳州府道尹公署(即明伦堂,今属西桥中心小学),卸掉清王朝黄龙旗,升起第一面辛亥革命旗帜——五色旗,宣告清王朝在漳州的统治命运的结束,宣告漳州光复。林者仁先生在被占领的公署当众宣布:“现在时危势迫,各省警报纷纷,我漳州伯叔兄弟,各有生家性命,方免祸至灾临,现在绅商学界,大家求保平安,为此宣告独立,军民一心,商界照常贸易,居民从此安宁。”(《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的光复,给漳州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女平等、剪辫放足,体现了革命于人的解放;兴办学校,大办教育,体现了革命引领于人的思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当上了大总统,后来他还给自己封了个皇帝,于是,又一场革命开始了“反袁护国”。觉醒了的漳州人民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也加入了这场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林者仁先生是其中的激进者。
1927年,林者仁先生参加了北伐战争,供文职,任战地政务委员会委员。后历任福建省高等法院院长、龙溪县县长等职。1949年于台湾逝世。
林者仁先生的青年时代,中国国力衰微,内忧外患,先生能投身于革旧纳新的革命之中,为世人所赞誉,是我们后学的楷模,先生于国家于家乡的伟绩定能彪炳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