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参加者郭运昌事录

辛亥革命网 2015-11-05 09:10 来源:玉溪市文史资料第七辑 作者:陈德禄 查看:

郭运昌一名云瑞字明星,玉溪大营街人,郭运昌曾任过北伐军旅长、峡江县知事,而且乐善好施,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关心民众疾苦,为人正直不阿。

  郭运昌一名云瑞字明星,玉溪大营街人,生于1876年,终于1950年,享年74岁。其先人原籍江西,明朝初年随黔国公沐英出镇云南,其后辗转玉溪,即长居本地,厉明清两个朝代,子孙不断繁衍,至清末已成为大营街五大姓之一。郭运昌曾任过北伐军旅长、峡江县知事,而且乐善好施,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关心民众疾苦,为人正直不阿。

  郭运昌弟兄五人,运昌排行第三、少年即勤奋好学,胸怀豁达,博览经史、有救国救民大志。郭运昌年轻时正值国家多事之秋,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残酷剥削镇压百姓,对外奴颜婢膝丧权辱国。列强趁火打劫。郭运昌认为靠八股文章已不能解决百姓疾苦,非整军经武,不能实现富国强抵御外辱的目的,乃毅然弃文从武,于1905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期间,与朱德总司令是同学,据大营街一些老人及任永德等人讲,以前朱总司令曾带过信来给郭运昌,也与讲武学堂当教官的同乡李鸿祥相善,关系融洽。待到毕业考核因郭运昌刻苦努力,成绩优良,毕业后被分到新军十三标任哨官(清军制最低一级军官,相当排长,辖士兵约六十多人)。在讲武学堂学习期间及任哨官后,与李鸿祥将军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同乡,平时来往相交自是十分亲密。李鸿祥在日本士官学校期间即接受旧民主主义思想,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待到回云南后与一些在讲武堂学习的进步学生秘密联系,讲解同盟会的宗旨,以及清廷以无所作为,中国之出路唯有团结起来革命,推翻满清。

  1911年阴历9月9日,云南响应武昌起义,郭运昌与云南新军中一些进步军官与士兵,在蔡锷、李鸿祥、谢汝翼率领下向五华山进攻,虽然双方众寡悬殊,但起义军以一当十,前仆后继,终于攻占五华山,生擒云贵总督李经羲。此后由于郭运昌带兵有方,每每身先士卒,屡立战功,逐步升任陆军第七旅少将旅长。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发动云南护国起义,讨伐袁世凯,时郭运昌所部第七旅防地在外省,《明星文集》云“转战数省”,屡易驻地。即至云南护国军分两路向北出击,即率第七旅参加北伐军,并兼任北伐第八军右路军司令向江西进攻。袁世凯见北伐军军势盛大,已部节节败退,无法抵抗,知大势已去,于1916年6月6日忧惧而死。帝制既被推翻,各省北伐军暂原地驻防,以听善后。但是的北伐军除各省原有的部队外,大部分士兵痛恨帝制,出于义愤自愿参加北伐战斗,军饷由各省国库支拨外,都是社会捐助,军队过多军饷开支浩大。讨伐袁世凯既已成功,为减轻百姓负担,裁减遣散一部分士兵,军官则量才另委任他职。时郭运昌旅已进驻江西,第七旅奉命改编,郭运昌调任江西庐陵道峡江县知事(县长)。在任期间郭运昌清廉自守,关心民间疾苦,举利革弊颇有政声。

  郭运昌在峡江上任不久,眼见军阀割据,争城夺地互相混战,官场中苞苴丑遣盛行,官僚腐败堕落,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上行下效,百姓苦不堪言。自己救国救民的愿望成为泡影,知国事已不可为,又不甘同流合污,乃叹曰:“岂能为五斗米折腰乎!”遂辞官回云南玉溪。郭运昌生性旷达,不重功名利禄,在军队不克扣士兵粮饷,主持地方不勒索百姓,管囊羞涩,回乡后仅靠祖遗田地为生。一部分自种,一部分出租薄收租谷,仅能维持温饱略为有余的生活。

  郭运昌素行高洁,落落寡合,很少参加社会交际活动及与人来往,但对地方公益事业则不遗余力。常常头戴草帽、手持竹杖,到旱情严重的村镇实地调查,探索解决办法。排山营、蔡官营、谢家营、赵官坝、师旗屯、郭井……,州大河上下游许多山岭、村庄、河流、道路无不留下他的足迹。调查清楚后,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地方绅士及在外地的李鸿祥将军联系协商。玉溪许多地方公益事业,人皆知李鸿祥将军倡成盛举,殊不知其中不少义举,都先由郭运昌实现调查清楚情况,然后写信给李将军讲明解决办法谋求支援。李鸿祥虽不长在玉溪,而能对家乡情况了如指掌,多因郭运昌通报情况。他成了李鸿祥在玉溪公益事业的代理人,这些事却很少为人知道。举凡:引黑龙潭水灌溉郭井田地隧道工程、修建龙泉坝。郭运昌在自撰“龙泉坝”记中说:“甲戌秋仪廷先生告余曰,连年迭遭干旱,山田歉收,屡议建筑下河箐之坝不果,子盍为我图之?!”乃邀师子钧商讨勘定坝址,爰集四屯绅士会议询谋。佥同请刘县长禹嘉拨地方自治县三万元,及四屯仓储谷为基金,子钧为会计,郭凤朝监修,邹子孟监工,杨和轩任书记,请李仪廷将军主持共同进行。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兴工,至二十九年(1940)竣事,共用国币二十万元,坝名龙泉,分八股计积成深渊,与大坝新沟鼎足而三。此年以来,虽雨泽衍期,而山田得以早栽,秋收无歉……。由此可见郭运昌与李鸿祥将军之间的关系。又如灵照寺,系元朝时莲峰禅师初结茅栖息之地,后来蔚成丛林。历元、明、清都有高僧主持,到了雍正年间殿宇倾圮,赖蒿若、善修二位法师复修复,但到了同治年间又毁于兵火。灵照寺既是地方古迹,又是风景名胜,李将军目睹地方名胜湮没,不胜感慨,倡导重修,郭运昌在地方上也四处奔走大力支持。于民国二十年(1933)动工,至二十三年(1935)建成。灵照寺重修建成后,李鸿祥将军与众人商议说:“灵照寺系莲峰禅师创建之名迹,历代高僧辈出,地灵人杰。今既重建胜地,必得有道行修持之人主持,方可继莲峰后尘以绍宗风。”郭运昌本来信佛教,常喜欢与佛教界知名之士往来,对佛教界人士知道甚详,当下推荐自悟和尚。贵州人,出家后在贵州小丹山当主持,戒行、修持都很好,远近闻名,归依者不计其数。李将军也素闻自悟之名当即首肯,乃派人到贵州小丹山恭请自悟到灵照山当主持。自悟到灵照山后,尽心主持寺庙工作,井井有条。

  玉溪地势南方最高,东方、东北方次之,西北方则较低,河流源头大都在东北、西北两方,雨水季节三大水源之河水白白流掉,而南方则因地势较高,不能受益,李将军主持省玉溪同乡会期间,郭运昌几次到实地勘察,拟引香柏河之水,经州城东南方、高仓而到赵官坝一带,但地方上财力难以进行,谋商于李将军请求支援。当时省同乡会经费也较困难,李将军曾答复拨省同乡会经费六千元支持。郭运昌在复信中说:“仪廷先生,顷接来函,知省同乡会允支援引香柏河水工程,无限快慰,但此项工程浩大,所耗甚巨,六千元杯水车薪,难解倒悬之急……。”后来因与各乡协商,其它一些乡都不肯拨田开沟,经费又无着落,故此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待解放后,由政府发动农民修成团结河,才将香柏河之水引经州城东南、葫芦屯、高仓、解决了南方旱情。后来东风水库、田房、大红坡、凤凰等水库建成,团结河乃大部分填平作田耕种。

  州大河自北而南,至大营街折向西流,至小山脚下复转而向西北方流,汛期水流湍急,过往甚难。一九二八年以前,大营街一带仅有木椿竖于西门外河中,上支木板以济行人来往,每到洪水季节浊浪滚滚,桥身摇晃,过往行人及驮马常常跌入河中。洛河、法冲、老矣黑、水箐、龙潭等山区少数民族兄弟,甸尾村、郭井、中卫等乡村的群众,赶大营街卖山林农副产品,不得不绕道由永济桥(桂井桥)过州大河,那时一切物资全靠人挑马驮,绕道永济桥过河费时费力,十分不便。地方绅士曾倡议修建石桥以利往来,据《续修玉溪县志》卷四“建设”记载:“乡长黄占魁、邑绅郭光文等捐修。”但郭运昌也参与筹划,四处奔走协商联系,并写信给避祸居上海的李鸿祥将军,请求支援。李鸿祥虽避居上海,远在数千里之外,收到郭运昌的信后,十分关心乡梓,除自捐银元千多元外,并与各方面友好联系给予捐助,许多外界名人如赵藩、袁嘉谷、袁丕佑、陈古逸等都慷慨解囊(载汇溪桥功德碑,碑今已不存)。由于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于民国十七年(1928)建成三孔大石桥,解除了南来北往商旅过河之苦,使大营街经济进一步得到繁荣。汇溪桥是目前玉溪保存最大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桥。

  郭运昌对地方上的公益事业,较大的必与李鸿祥将军书信往还商讨解决,设法完成;较小的公益事业自己尽力而为。大营街大觉寺,原系世袭宣慰使司旧宅,后改为寺,民国十九年(1930)失火,将后面雷神殿五间及两侧厢房六间烧毁。后来郭运昌倡议集资重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建成,更名接引殿,郭运昌并请昆明张学智撰“新修接引殿记”。抗战期间大营街玉泉寺月池南侧砌石坍落,山墙断裂,随时有倒塌危险。时值战火纷飞,百姓困苦,郭运昌自己家境也不宽裕,又不忍心向群众募捐,乃动员其侄子郭凤书承担修理已坍月池及山墙,至今犹完好。抗战胜利后大营街北门双龙桥年久失修,桥护栏石全部掉入河中,桥面石板也有部分脱落,两座石桥岌岌可危。郭运昌又说服另一侄子郭凤翥出资将双龙桥修好。

  郭运昌家境并不富裕,又不善生殖货利,而乐善好施,始终如一。镇中有贫富小户人口死亡,郭运昌得知后,即叫帮工李家寿把丧家叫来付给斗米(约六十至七十市斤)资助抬埋安葬,全由后门进出不欲别人知道。有生计十分困难之家,郭运昌就把佛教会公田拨出几亩,令其栽种,象征性收取少量租谷作佛教会活动经费(大营街佛教会会长为郭凤岐,有公田六七亩,则由郭运昌掌管)。郭运昌既不重功名利禄,又不善生计经营,而又乐善好施,故此家道逐渐中落,但毕生为地方公益为乡里福利始终如一,这些事情在大营街是有口皆碑的。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