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国家”的陆军上将范石生
辛亥革命网 2015-11-05 09:04 来源:《玉溪人》 作者:李石生 查看:
范石生(1887—1939)字小泉,号小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人。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攻打广州,情况危急。范石生率滇军保卫广州,与孙中山并肩血战,击退叛军。孙中山亲自题写“功在国家”四个大字和军刀一柄相赠,以表彰他的功绩。大本营授予他陆军上将……
范石生少年学医,青年投笔从戎,驰骋沙场,战功卓著,晚年又以行医为业,不问政事,在昆明街头被刺身亡,走完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他与玉溪人中的几位著名人物罗佩金、李鸿祥、谢汝翼、金汉鼎、杜韩甫等都有过交往和较深的革命情谊。
范石生一生的各个时期,都有着闪光的亮点。
他幼年随父亲读书,聪慧过人,16岁中秀才,因清朝废科举改设学堂,考入云南优级师范。在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的知名人物。后来,李鸿祥介绍他到新军蔡锷部任文书,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参与学员中的秘密革命活动,与同学朱德、邓泰中、杨蓁等志同道合,结为金兰之交。1911年毕业,分到新军十九镇七十五标任见习排长,见习期满转为少尉排长。是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全国震动,在云南的同盟会员加紧作起义准备。10月28日,蔡锷等邀集谢汝翼、刘存厚、范石生、杨蓁第10余人秘密商议决定10月30日起义,公推蔡锷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因为范石生、杨蓁两人事前已经在住巫家坝的七十三标、七十四标进行秘密联络,争取到了不少革命者的支持,基础较好。即由他们两人持枪护送蔡锷到巫家坝掌握部队,作为云南“重九”起义的指挥部。在蔡锷指挥下,起义军攻占昆明,取得胜利后,即派部队赴滇南,范石生随赵复祥部到了建水县,任排长。他作为一位同盟会员,策划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在七十三标、七十四标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为起义打下坚实基础的功臣,在起义成功后并没有伸手要官,高高兴兴地去当他的小排长,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在“官位”面前的高尚情操。
就在排长任上.他又经历了一次“金钱”的诱惑,在白花花的银子面前,坚定地守住了兵匪之间的那一条底线。当时河口督办解送饷银五十万两路过蒙自。范石生的顶头上司赵复祥得知后,见财忘义,暗中派兵把这笔饷银截留了三十万两存入道府库。此事传开后,顿时引发了赵部官兵抢银哗变,部队完全失去控制。范石生的一个排驻在一家大马店中,听到赵部官兵抢银哗变的消息,他处乱不惊,临危不乱,立即将店门锁闭,集合士兵训话,晓以大义,稳住了部队。赵部官兵抢银后逃散,只有范石生所带领的这个排未丢一兵一卒,一直等到省里派罗佩金前来处理善后事宜,才随罗进省编入顾品珍部,升任上尉连长。
1915年,袁世凯复辟当上洪宪皇帝,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云南组织护国军出师讨袁。范石生在顾品珍部任营长,编入蔡锷指挥的第一军进入四川,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升任炮兵团长。讨袁胜利后,部队在成都进行改编,顾品珍部改编为滇军第六师,范石生被任命为师参谋长。1920年,滇川发生战争,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范石生对顾品珍制订的作战计划提出异议,遭到顾品珍的拒绝,范石生当面说:“儒子不可教。”顾品珍听了大怒,下令免去范石生的参谋长职务,把他赶出了滇军。
范石生解甲归田,回到昆明。
不久,唐继尧又任命范石生为少将参议,随邓泰中的第一纵队入川。滇军在争夺四川的战争中被川军击败,唐继尧下令撤销第一纵队,所部交昭通守备司令蒋光亮指挥。范石生在返回昆明的途中收到杨蓁密信相约倒唐,中途返回昭通,联络营长徐德、杨延培驱逐团长周怀植,由范石生直接掌握部队,自称“定滇军后备司令”。顾品珍赶走唐继尧后,对范石生的作为颇为不满,想要军法处置。幸亏得到金汉鼎、邓泰中等人大力维护,只取消了他司令的称号,另委以十六团团长。1921年,孙中山任命顾品珍为北伐军滇军司令,范石生为北伐先遣司令,杨希闵、杨蓁、金汉鼎为一、二、三路司令,率部驻守滇、黔、桂边界,防止唐继尧回滇复辟。狡诈的唐继尧突然从广西进入云南,并暗中勾结土匪吴学显作为内应,内外夹击,顾品珍在天生关鹅毛寨战死,唐继尧回到云南复辟。顾品珍死后,由副总司令张开儒率领的一万多人进入贵州盘县,致电孙中山愿为北伐前驱,将部属分编为五个旅,范石生任第八旅旅长,向桂林进发。
1922年,陈炯明与北洋军阀勾结,公然发动反革命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离开广东到了上海,号召讨逆。滇军到达柳州后,内部出现分岐,一部分人想在广西停留下来,重新整顿部队返滇倒唐,而张开儒、范石生则力主东下讨陈。正当双方争执不休,部队停止不前的时候,孙中山下手令给杜韩甫(玉溪人)与刘德泽促滇军东下,杜韩甫因病未能前往,写信给范石生传达了孙中山的手令,范石生得到手令后下定决心东下。和张开儒争取到多数人同意,率部队进占梧州。陈炯明被迫撤退,滇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广州,迎孙中山返回广州指挥。范石生以战功卓著,升任直辖滇军第三师师长。
1923年,桂军司令沈鸿英与北洋军阀吴佩孚勾结,率部向广州进犯,滇军奉了孙中山令出击,迫使沈鸿英退至韶关。这次作战,范石生指挥有方,升任为直辖滇军第二军军长。同年年底,陈炯明向广州反扑,陈军洪兆麟部攻到广州安地石龙车站。在这紧急关头,孙中山亲临前线指挥,当时,范石生部守卫在石龙车站左翼大花桥一带,与陈军展开血战,激战数日,伤亡惨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范石生身先士卒,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大呼:“广州存亡,在此一举,我军存亡也在此一举,望弟兄们发扬滇军英勇善战的传统精神,随我冲杀!”滇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击退陈军,保住了广州。孙中山亲自题写“功在国家”四个字和军刀一柄赠与范石生,以表彰他的功绩。大本营授予他上将军衔。
1926年,国共合作,北伐开始不久,范石生所率滇军第二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作为北伐军的总预备队。当时北伐军各部队都成立政治部。周恩来指示王德三,派共产党员余少杰等8人到十六军任职并兼任党代表。范石生对这些共产党员深为器重,互相信赖。1927年,北伐即将取得胜利前夕,蒋介石在各军中清党,遭到范石生的抵制。他说:“我军并无一个共产党员。”蒋介石十分恼怒,在范石生的部队中安插了密探监视范的一举一动。8月,范石生部奉命至湖南郴州。当他得知老友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就在附近活动,立即派人前往寻找,商量合作。当时起义部队处境十分艰难,经协商后,起义部队暂用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0团番号,朱德化名王楷,任团长兼副师长和军总参议。范石生给起义部队补充弹药、冬装、棉被等军需品,并发给官兵零用钱。“合作”期间,起义部队打着范石生部的旗号开展革命活动,进行政治宣传,组织赤卫队和农民自卫军,打土豪 分田地、镇压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消灭地主武装,让人民群众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看到胜利的希望。范石生与朱德的这种传奇般的“合作”,声势之大,很快就被蒋介石的密探告密,蒋介石立即下令要范石生将朱德部队解除武装,押解朱德到南京正法。范石生把这一绝密的指令告知朱德,让他率部队从容离去,并赠几万元现洋作路费。等朱德部安全离去之后,范石生即称病去广州休养……
从讲武堂毕业,重九起义,东下讨陈,与孙中山并肩血战石龙车站,与共产党合作参加北伐,到冒着天大的风险提供军需物品给南昌起义受挫后的红军……范石生这颗将星在黑暗的夜空中闪出了奇异的光彩。
1929年,贺龙、周逸群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后继续向川、鄂交界地区发展,蒋介石令范石生前去围剿,范令一五二旅派出部队尾随,不许与红军接触,以应付蒋介石。这是它在殒落前划出的最后一道美丽的弧线,永远留在了那黑暗的夜空。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回到云南,在昆明以行医为业,不问政事。1939年3月,被人枪杀于昆明街头,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范石生的死,蒋介石当然不会下决心去追查,共产党也不会拿它当一回事,所以被刺一事,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我把他称为“悲情上将”,是因为他的悲剧在于:蒋介石骂他是叛徒,共产党也从来没有把他当作“同志”。
范石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认真思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