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县第一个同盟会员赵金漳
辛亥革命网 2015-11-03 09:25 来源:济南文史 作者:刘晓焕 查看:
在辛亥革命历史上,济南一带也曾涌现过一大批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赵金漳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一
赵金漳(?~1914),字荆泉,长清县归德镇(今属济南市长清区)人。出身于当地著名的书香门第。父亲赵连晋,字进卿,才学兼备,颇负声望,平生设帐授徒,桃李满门。
赵家世代读书,“家学渊源,关心时务,不沾沾于贴括时文”。赵金漳自幼受家风薰陶,生性豁达豪迈,从不墨守成规,“具颖司才”。年方7岁时,就能即兴作诗,被乡间视为“圭璋之器”。赵金漳的青少年时代,清朝统治更加腐朽,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强迫清廷订立卖国条约,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此,赵金漳很早就开始忧国忧民,也更发奋读书。年甫二十,“补县弟子员”,获诸生之功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赵金漳博览报章,深受康梁思想影响,幻想中国能够变法图强。但是戊戌变法活动很快失败,赵金漳的幻想也随之破灭了。紧接着中国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受国运动,但不久,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帝国主义逼迫清政府订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廷转而变为“洋人的朝廷”,为应付巨额赔款,更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敲诈勒索。赵金漳愈愤“国事日非”,针对清廷封建专制之黑暗,他觉得非置身于学校,不能传播西方文明和增进国民民主意识,遂摒弃弃了科举之路,借清政府提倡“新政”,兴办新式教育之机会,劝说家人,拿出家中平素之积蓄,变卖家产,在家乡创办了一处高等小学,自任校董、教习(教员),不遗余力地提倡革命学说,开长清私人创办新式教育及革命宣传之先河。由于赵金漳宣传革命,言辞激烈,引起了封建官府的密切注意。不久,官府借口校内有“过激宣传”,将学校强行解散。
学校解散后,鉴于在家乡已无法呆下去,更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途径,赵金漳只身奔赴济南,考入山东师范学堂,成为校内有名的高材生。他除认真读书外,还十分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经常与同窗好友讨论时事,不时揭露、痛斥清政府的腐败,宣传民主革命,常使闻者为之咋舌。
二
1905年8月20日,革命先驱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了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留日山东籍学生纷纷加入,首批入盟的即有徐镜心、徐镜古、刘星楠等十余人。1905年冬,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会,打击革命势力,以徐镜心、谢鸿焘等为首的山东同盟会员愤而回国,计划在省内建立据点,为他日革命筹措人才。大约在1905年底1906年初,济南开始有了同盟会的活动。1906年春,同盟会员刘冠三、王讷等在趵突泉创办了省内第一份通俗体报纸——《山东白话报》。该报“论政首斥贪污,论学首崇新知,引而归之革命”,直接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刘冠三、刘东侯等人还于1906年3月创办了济南山左公学,并聘同盟会骨干成员酆文翰(洗元)、左汝霖、周树标等人担任教习,将公学建成了同盟会开展革命工作、培养革命人才、扩大革命组织的重要基地。具有革命思想的赵金漳,在同盟会影响下,“益知种族关系,深痛黄农虞夏之子孙,甘为满清胜膻之奴隶”,遂接受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主革命纲领,并积极向同盟会靠拢。至1906年春夏之交,经酆文翰介绍,毅然加入了同盟会,成为长清县第一个同盟会员,也是山东早期的同盟会员之一。加入同盟会后,赵金漳的革命情绪更加高涨,遂积极联络同志,在师范学堂秘密组织革命机关,开展革命活动。校内进步青年学生闻风而动,踊跃加入同盟会。于是,师范学堂也成为同盟会开展革命工作的重要场所。
三
1906年初夏,赵金漳毕业时,以学习优良,成绩突出,被校方选赴日本参观学习。赵金漳旅居日本半年,既考察了日本的教育制度,也考察了日本的政治、经济。
1906年底,赵金漳回国。次年年初,便应聘出任莱州府官立中学堂主任、国文教员。授课之余,赵金漳便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秘密进行革命工作。他一再向学生宣传“只有推翻帝制,发扬民主,才能富国强兵”的道理,并将从日本带回的同盟会所办的《晨钟》、《民报》、《复报》、《革命军》等革命书刊暗地介绍给同学们。青年学生争相传阅,于是,“全校学生思想丕变”,要求加入同盟会的日益增多,从而使莱州府中学堂也成为同盟会开展革命活动,进行革命宣传,扩充革命组织的重要基地。
赵金漳在莱州府中学堂一待就是5年。在这里,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扩大了同盟会组织,为日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东南各省相继独立。山东各地同盟会组织也积极响应起义。当时,济南一带同盟会积极促成了山东独立;烟台同盟会则发动了武装起义,光复了烟台,建立了军政府,革命势力很快向胶东各地发展。为配合山东党人在各地的斗争,响应南方民军,当年11月间,以赵金漳为首的莱州同盟会也积极准备起义响应。当时,赵金漳秘密招集各处同志,拟在本校大举,“光复本县(时莱州府治掖县)”。正当赵金漳与同志积极筹划举义时,不慎为官府恶探所侦悉。官府立派大兵围困莱州城,宣布全城戒严,借口盘查“乱党”,大肆捕杀革命党人。结果,莱州辛亥革命被扼杀了。在清军大搜捕过程中,赵金漳好友、学生等四名同盟会骨干被捕遇难;赵金漳则“蜷伏衣箱内,外加封锁,(由友人)畀至野外”,方得脱险。
莱州脱险后,赵金漳潜回原籍长清,谋图再举。这时,“山东独立”已经取消,济南同盟会党人又在秘密组织武装起义,争取山东二次独立。为保卫胜利果实,登州、黄县光复后,登黄民军又联合烟台民军,与来犯清军展开激烈的搏斗;鲁北、鲁南的革命党人也在加紧活动。为声援各地革命党人的斗争,牵制清军力量,赵金漳又以长清为基地,在济南以西地区组织力量,准备举事。至1912年2月,清帝退位,南北和议告成,事未果行。
五
1912年4月,山东成立临时省议会,赵金漳办学多年,又参加过辛亥革命,遂被推举为临时省议会议员。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赵金漳旋亦转为国民党员。赵金漳当选为临时省议会议员后,不负众望,敢言人所不敢之言,所提议案层出叠现,兴利除弊,部分付诸实施,于国有益,民受其惠,因而,“蜚声议席”,成为临时省议会中有名的“健将”,以至一提起赵议员即“震人耳鼓”,多啧啧称赞。但赵金漳的所作所为,却颇犯官府之忌,并大大解怒了山东地方当局。官府遂常欲罗织罪名,加以陷豁,“而求甘心”。
六
赵金漳看到北洋军阀武夫们的专横,官声的腐败,也使议会搞得乌烟瘴气,而自己也难为当局所容,遂于1913年春夏间解职归里。赵金漳胞弟赵挥尘,由陆军第五师陆军小学、中学递次毕业后,升入保定军官学校,也随后回籍度暑假。赵金漳“痛(恨)袁逆(世凯)不道,帝制自为”,遂常“勉弟从戎,以为后图”。
当时的袁世凯,见国民党已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竟于1912年3月20日派人至上海暗杀了国民党领袖宋教仁。接着,袁世凯又以办理善后为名,不经国会同意,擅自以全部盐税收入作担保,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借款总额为2,500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作为武力镇压南方革命党势力的经费。随后,袁世凯又兵分三路,大举南下,决心发动全面内战。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在人民群众的推动和鼓舞下,南方革命党人积极准备进行“二次革命”。7月12日,革命党人李烈钧接受孙中山指令,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随后,江苏、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地也相继独立。赵金漳闻讯,满怀喜悦,遂劝弟赵挥尘“投笔从戎,以伸天讨,而拯民命”。赵挥尘旋即整装南下,充北伐军先锋队营长,参加了武装讨袁的行列。嗣后,江苏民军与张勋军战于徐州,民军大挫。消息传来,赵金漳很感惋惜,深知军队“不加训练,不足以敌忾奏功”。于是开始在长清一带地区暗地招集北洋陆军第五师退伍兵士,前后达数百人,皆晓以革命大义,秘密送往江西讨袁军第八师,“以资教练,而图后举”。这时,北方完全控制在北洋军阀手里,山东地方官府对于倒袁活动也很敏感。赵金漳从事革命活动虽极为小心,但“机事难密”,逐渐为官府察觉,并暗地派出侦探多人,专门跟踪赵金漳数日,赵金漳却并未知晓。
七
“二次革命”期间,赵金漳除选募有经验的第五师退伍兵士南下充当革命军教练外,还积极创办社会教育事业,联络同志,组织进步青年,编演新剧目,借以揭露清朝政府封建专制之淫威及北洋军阀武夫们的专横跋扈,“宣传革命之主旨”。“二次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党人,赵金漳并未为其淫威所吓倒,仍在长清一带坚持反袁活动。这时,官府逐渐抓住了赵金漳“谋逆”的“证据”,遂于1913年12月27日夜派兵前往,在长清县城逮捕了赵金漳。
赵金漳被捕后的第二天,便被押送济南山东都督署军法科。袁世凯爪牙、山东都督靳云鹏及其党徒,为从赵金漳口中套出革命党的机密(尤其是革命党人的名单,以便将革命党一网打尽),对赵金漳严讯逼供,“拷问鞭打,则血肉横飞;香烧则手足无措。更有种种非刑,惨无人道”。致使赵金漳“皮脱骨露”,“生而复死,死而复生”,不知凡几。赵金漳虽备受酷刑,但终未吐革命党一件密事,亦未供出一名同志。反动派的判官、打手办法用尽,终归无效,也不得不佩服赵金漳是一条硬汉子,而“恒以铁汉呼之”。最后,反动派看到再也无法使赵金漳屈服,而留着他则对自己不利,乃决定对他下毒手。
1914年2月25日,赵金漳与其他被捕同志方觉、王鸿策、王致盛四人共赴济南东关山水沟刑场,神色自若,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赵金漳为探求救国救民途径,前后奔走十余年,为民主革命“出生入死,百折不回,牺牲一切在所不计”,最后又英勇地“为国捐驱”,充分表现了革命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与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赵金漳生前,为了革命,他的全家倾其所有,毁家纾难,为辛亥革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金漳及其一家的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