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丽江人
辛亥革命网 2015-10-28 09:34 来源:云南政协报 作者:段松廷 查看:
在日本参加同盟会的周冠南
周冠南(1875—1933),字殿卿,纳西族,丽江县大研镇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好学,27岁时考中举人。1905年被朝廷选为公费留学生,赴日本宏文师范学习,是纳西族第一个出国留学生。当时,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的革命活动非常活跃,思想进步的周冠南与周钟岳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回国后致力于兴办教育,曾任丽江府中学堂、省立第六师范、省立第三中学校长,也曾任双柏、凤仪县长,是滇西北有名的教育家。
参加腾越起义的和朝选
和朝选(1877—1926),字殿侯,纳西族,丽江县黄山镇白华村人。1909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乙班二期学习,期间加入了同盟会,成为革命志士。毕业后回原部队西防军巡防营第四营任队官(连长),该营驻防腾越厅(腾冲县)。
武昌起义胜利后第17天,即1911年10月27日,爆发了“腾越起义”,和朝选参加了起义,并成为参谋处负责人之一,后任国民军第七营帮带(副营长),开赴龙陵、镇康,任镇康知州。1917年,随军出征广东,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战争,历任营长、上校团长,后回云南任宣威县长。1926年,和朝选参与范石生、李宗仁等发动的针对唐继尧的战事,阵亡于四川棉花地(今攀枝花市)。
参加重九起义的讲武堂丽江籍学生
创建于1909年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我国有名的军校之一,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将帅,如朱德、叶剑英、罗炳辉、朱培德、周保中、龙云、卢汉、唐淮源、王均、曾万钟、孙渡等。讲武堂师生在辛亥革命、护国护法、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屡建战功,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时还从讲武堂选调了一批教官和学生。
讲武堂之所以成为云南辛亥革命的摇篮和大本营。原因在于:讲武堂初创时期的领导和教官均系朝廷派往日本学习军事回国的留学生,这些青年才俊思想进步、爱国心强、充满激情,在留日时均已加入同盟会,成为革命志士。回国后,他们除执教讲武堂外,还兼新军十九镇(师)的军官。于是,他们在新军和讲武堂学生中发展盟员,宣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进行革命活动。而学员毕业后分配至部队任军官,于是,革命火种遍及全省。
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九),云南重九起义爆发时,讲武堂师生、陆军小学堂师生和驻昆明的十九镇(师)三十七协(旅)七十三、七十四标(团)官兵参加起义。当时,丽江籍在讲武堂、陆军小学堂学习并参加了重九起义的有11人,他们是:
王洁修(1892—1927),字季莲,纳西族,丽江县大研镇玉河村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小学堂,1911年作为陆小在校生参加了重九起义并出征贵州,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三期炮科复训。参加过护国、护法、北伐战争,历任连长、大队长、上校团长、卫戌司令、宪兵司令、中将师长等职。1927年8月死于滇军内乱之中。
杨毓麟(1890—1960),字智祥,纳西族,丽江县大研镇积善巷人,讲武堂丙班生,参加了重九起义。1912年回校复训后作为第四期毕业生,参加过护国、护法、北伐战争,历任小队长、科长、参谋等,1930年调南京“中央军校”任教官,后任云南绥署少将参军。1939年回乡后清贫自守。1960年去世。
段文揆(1886—1940),字叙臣,纳西族,丽江县白沙乡人,讲武堂丙班生,参加了重九起义,后回校复训,参加过护国、护法、北伐战争等,历任连、营、团长、参谋、少将处长。段文揆与朱德不仅是同班同学,又是同年,友谊深厚,结为金兰之交。后因朱德的关系受株连被解职,定居于杭州,1940年病逝。
张宗烈(1891—1922),字发周,纳西族,丽江县大研镇人,讲武堂丙班生,参加了重九起义,后回校复训,参加过护国、护法战争等,历任连、营、团长,授少将衔,兼任过义宁、黔阳等县县长,1922年病故于上海。
习自强(1894—1952),字健夫,纳西族,丽江县大研镇人,讲武堂丙班生,参加了重九起义及后来的护国、护法战争等,历任连、营、团长、旅参谋长、科长、绥署参谋长等职,授中将衔。1937年到南京任国民政府宪政实施委员会研究委员,后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兼云南佛教会会长。
1945年后,历任云南省政府顾问、省参议员、中将高参。1946年当选云南第九区“国大代表”,出席“国民代表大会”。1949年随卢汉参加云南起义,1952年被错杀。1984年平反。
习自诚(1896—1954),字朴庵,纳西族,丽江县大研镇人,讲武堂丙班生,参加了重九起义及后来的护国、护法战争,历任连、营、团长、师参谋长、局长、参军等职,授少将衔。1931年回乡后,先任县保卫团团长(民团团总),1934年和1936年两次任县参议会议长。1948年9月任丽江县长,1949年5月起兼任第十行政督察区(丽江)专员。
他思想开明,经常做有利于地方民众的好事;他追求进步,靠拢人民,在中共丽江地下党的争取下,于1949年6月30日将政权和武装移交给共产党,从而使丽江获得和平解放,免于战火。他向人民政府捐献了很多私人财产。1950年12月,出席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代表会议。1951年被关押,1954年因病保外就医后去世。1981年,按起义人员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杨翼才,字佑三,丽江县人,讲武堂丙班生,参加了重九起义,其生卒年月与事迹不详。
朱世贵,字庚良,丽江市华坪县城人,讲武堂附班学生,参加了重九起义,任过中将,其生卒年月与事迹不详。
何精壁,字月楼,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清水驿人,讲武堂丙班生,参加过重九起义及后来的护国、护法等战争,后在滇军任上校团长。1922年初,正欲随顾品珍总司令应孙中山之邀出兵北伐之际,在宜良遇袭,与顾品珍等一起阵亡。
黎翰书,字墨轩,丽江市永胜县城南郊马家坝人,讲武堂甲班二期生,参加了重九起义,其生卒与事迹不详。
和锡章(1891—1925),字晋三,丽江县黄山镇文华村人,纳西族,1907年考入云南陆军小学堂。云南陆小是在原武备学堂内于1906年创办的,原武备学堂学生一部分进入云南陆小,余下的改办为十九镇随营学堂(又称速成学堂),1909年又将随营学堂改办为讲武堂,陆小历时6年、招生4期,1912年后停办。云南陆小毕业后未能考入武昌陆军中学堂的学生则转入讲武堂学习,讲武堂设立后云南陆小实际上就附属于讲武堂。重九起义时,云南陆小在校的三、四期学生均随讲武堂师生参加了战斗。
和锡章或为讲武堂丙班生(但未见于丙班学生名籍中),或为陆小在校生,参加了重九起义及后来的护国、护法等战争,历任连、营、团长等职,1925年6月阵亡于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