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辛亥靖国志士钱定三、宋向辰、樊灵山传略
辛亥革命网 2015-08-13 09:2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查看:
钱鼎,派名光斗,钱鼎身兼同盟会员、哥老会员、陆军同学会会长三种资格,有沟通联络三个革命团体的便利条件。
钱鼎(1884~1911),派名光斗,老派名绍起,字定三,陕西省白河县卡子镇陈庄村(小地名钱家大院)人。生于清光绪九年腊月三十日,卒于宣统三年九月十一日,享年27岁。祖籍安徽寿州钱家岗。清乾隆年间,其先祖钱公方远始迁陕西省白河县定居,钱鼎为钱氏迁白后的第七代裔孙。钱鼎妻汪氏,女一,无子。钱鼎牺牲后,南路按抚招讨使张宝麟安抚南路时到白河县,立其堂弟钱光福长子钱华汉为嗣。
钱氏曾为白河县旺族,书香门第。钱鼎 “生有異禀,目光射人,体清癯”(郭希仁语),聪颖好学,少有大志。钱家素有练武传统,钱鼎自小即好习武事、爱读兵书。他不仅练拳使棒、舞刀弄枪,且每每读史传于深夜,尤其对《说岳全传》爱不释手。喜诵《满江红》,仰慕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诸人的忠烈事迹。清朝晚期,红帮(即哥老会后期组织名称)组织在陕南和湖北活动频繁,一些重要的经济活动,都要依靠红帮的保障。由于钱家 “经商涉远,往来襄樊汉江之间”,因此有人参加红帮组织。钱氏家族也没修祠堂,却维修关帝庙作为家庙常年祭拜。钱鼎则在“弱冠时即入哥老会,资望特深。” 曾与同学在宅旁关帝庙关羽像前立不赌、不嫖、不吸鸦片的“三戒”。
清光绪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入陕西陆军小学堂读书。毕业后,被选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步兵科深造。钱鼎回陕后通过郭瑞圃(河北人,鼎在保定入同盟会识郭)介绍结识陕西同盟会友人后,即与陕西新军这批同盟会员一起奔走联络,大事运动,秘密发展同盟会力量,积极做反清起义的准备工作。
钱鼎身兼同盟会员、哥老会员、陆军同学会会长三种资格,有沟通联络三个革命团体的便利条件。在钱鼎等的推动运动下,宣统二年农历六月初三日(1910年7月9日),同盟会、同学会、哥老会首领和军学各界代表井勿幕、钱鼎、张钫、党自新、张宝麟、张聚庭、张仲仁、朱叙五、胡景翼、万炳南、张云山、陈树发、朱福胜、马玉贵等37人,在西安大雁塔秘密集会,歃血为盟,成立反清统一组织“三合会”(同盟会、同学会和哥老会),即史称“三十六兄弟会盟”。为陕西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武装基础。
辛亥反正之后,在东路吃紧的时候,被渭南县令杨调元加害。
三天之后,钱鼎遗体运回省城,暂厝东关八仙庵,闻者悲愤,吊者塞途,罔不坠泪,莫不哀之。陕西省军政府在八仙庵举行了万人公祭,张凤翙、曹建安、刘伯民、党自新诸起义将领往祭慿吊,时都督张凤翙以副统领之礼请恤入祀“忠义祠”。
钱鼎牺牲后,居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淡村的钱氏二房族人(钱鼎为居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的钱氏四房人),将其安葬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淡村镇淡村村。现钱鼎墓为庄稼地中的一座近30平方米的大土丘,土丘上生长着一棵椿树。逢年节日,钱氏族人都予以祭奠。
钱鼎为陕西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27岁即为革命捐躯,可谓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他“是一位有卓越才干、顾全大局、颇有威望的领导人。他的牺牲是革命党人的一大损失”(《陕西通史》民国卷)。民国时有人写诗赞道:“首义西都壮古今,光芒一现将星沉。荒江何处埋忠骨,当使英雄泪满襟”(曹冷泉《陕西近代人物小志》)。其弟钱甲,辛亥年五月在武昌准备反清起义,事泄遇难,年仅23岁。这对辛亥革命英烈,出生入死,功勋卓著,值得后辈缅怀和永远纪念。
其弟钱甲,辛亥年五月在武昌准备反清起义,事泄遇难,年仅二十三岁。这对难兄难弟,出生入死,功勋卓著,值得后辈永远钦佩和纪念。
龙门狂生言:不朽钱鼎,一代风流,少有大志,联络会党,投身革命,矢志不移,西安起义,化解纷争,渭南遇害,英雄早逝。钱鼎为陕西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二十七岁为革命捐躯。他“是一位有卓越才干、顾全大局、颇有威望的领导人。他的牺牲是革命党人的一大损失”(《陕西通史》民国卷)。民国时有人写诗赞道:“首义西都壮古今,光芒一现将星沉。荒江何处埋忠骨,当使英雄泪满襟”(曹冷泉《陕西近代人物小志》)。
宋向辰 (1879~1917)名元恺,字向辰,亦作相臣。陕西耀州(今铜川市耀州区)人。青年时就读于味经书院,书院停办后转学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优异成绩被选送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官费留学。在孙中山爱国精神感召下,加入中国同盟会,是陕西早期同盟会会员之一。
三十二年(1906)秋,同盟会陕西分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宋被选为负责人之一。杨铭源等在东京创办《夏声》杂志时,他不仅捐助经费,还经常写稿,宣传民主思想与同盟会的纲领。三十三年(1907)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因代表中国同学反对该校不准中国留学生听日本军港地理课程的决定,被校方勒令退学。后入明治大学经济科学习。
三十四年(1908),受孙中山派遣到朝鲜和中国的大连、北京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宣统二年(1910)春与井勿幕回陕,集同志于泾阳柏氏花园,讨论同盟会工作,被公推与井勿幕、柏惠民、邹子良四人总揽渭北会务,分工负责组织联络各方同志。会后,即指定樊灵山、胡应文、马天闲等在耀州庙湾陈家沟等地设畜牧场,在宜君、马栏等地筹设铁矿,作为联络各方同志的据点;同时还积极制造枪支、炸药,准备武装起义。同年,利用担任陕西中等农林学堂日语教员兼陕西高等学堂兵学教员的合法身份,晓学生以革命大义。一时教员、学生参加同盟会的很多,学生中张义安尤为他所器重。
1911年10月22日,西安起义,成立秦陇复汉军总司令部。宋先一日将革命文告印好, 让马开臣张贴于街巷,并将东仓门军装局枪弹分给民军及各校回县学生。10月29日军政府改组,任外交部(后改为司)部(司)长兼军医医院院长。曾率炸弹队在乾县薛禄镇击退清军的进攻。1912年,陕西军政府改外交司为交通司,宋转任交通司司长。1913年改行新官制,裁并交通司,宋又任陕西留日学生经理。即将赴日就职时,“二次革命”爆发,遂参加反袁斗争,直至“二次革命”失败后,又追随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任中华革命党陕西支部长。
1916年秋辞去陕西留日学生经理职务返陕,在西安柳巷组织乐群学社,自任社长。乐群学社实为中华革命党陕西支部机关驻地,宋在这里训练党人,积蓄力量,开展革命活动。
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辟帝制,举国同愤。孙中山密电向辰:“率秦晋健儿,直捣燕京(今北京),讨伐张逆,再造民国。”并任宋为讨逆军总司令,宋遂与樊灵山等奔走呼号,运动起兵。陕督陈树藩欲借此扩张势力,消灭异己。决定陕军分三路进兵,以陕西警备军统领郭坚为讨逆军总司令,率北路军先行,宋、樊等随军参赞。
讨逆军7月初渡过黄河, 拟借道山西直捣北京。陈树藩诬郭部为“叛军”,电晋督阎锡山“费神剿除”。阎即派大军截击围攻;陈树藩乃令未过河的两路军驻守黄河西岸,断其归路。讨逆军苦战月余,宋壮烈牺牲于万泉县高碑庙(今属万荣)。孙中山为其题挽匾“国而忘家,为国捐躯”。
樊灵山 (1885~1917)名毓秀,字灵山。陕西耀州(今铜川市耀州区)人。早年就学于三原宏道工业学堂,曾联络同学,秘密进行反清斗争,被校方察觉,开除学籍,遂离陕赴上海,考入南洋公学数学专科。期间,结识一些留日回国的进步学生,并经井勿幕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回陕后受命在耀州(今耀县)筹建同盟会组织。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井勿幕、宋向辰、邹子良的领导赞助下,会同胡应文、马天闲等在耀州(今耀县)庙湾陈家沟筹办畜牧场,积聚革命力量,准备反清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22日,省城的同盟会员联合新军与哥老会发动西安起义,樊等在耀州 (今耀县)药王山响应。不久,前陕甘总督升允被清廷委任署理陕西巡抚率甘军数十营进犯西路,直抵乾州(今乾县),革命军兵马都督张云山誓以死守,战事异常激烈。樊奉张凤翙令率部赶赴乾州(今乾县)增援,与守城军队内外夹攻,扭转了西路战局。
1912年陕西军政府拟委任樊为交通司次长,被他谢绝,毅然东渡日本,留学三年,并在东京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
1914年,北京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与陕西都督陆建章等盗卖延长油矿,引起群众激愤。在日本的中华革命党陕西支部长宋向辰派樊与曹世英等六人回国,组织革命力量,密谋起义。次年袁世凯称帝,蔡锷举义旗于云南,各省响应。樊同曹世英等参加了陕西的讨袁军事活动。1916年袁世凯在陕西的代理人陆建章垮台,曾倾向革命的陈树藩取得陕西督军(1914年6月袁世凯下令将各省都督改称将军;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又令将各省将军改称督军) 地位后投靠了北京政府。樊不愿同流合污,愤然辞去军中职务,以教书为业。
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帝制。樊再次投笔从戎,参加讨逆军,与宋向辰等随军参赞。讨逆军东渡黄河,北上讨伐,凡战守机宜、筹集粮饷等,均效力甚多。由于陈树藩与阎锡山互相勾结,截击围攻,讨逆军受到严重挫折。孤峰山夜遭数倍之敌进攻,樊与大部队失散,率数名士兵且战且走,在临晋(今属临猗)县境被俘。身陷囹圄,仍疾言揭露军阀罪行, 宁死不屈,同年7月15日被杀害。于右任有《夹马口吊樊灵山宋相臣》七绝一首,诗曰:
樊宋英魂渺何处,马前风雨恨难消。
河东一战如何记,酾酒黄流唱大招。
龙门狂生言:一代英风双烈士,千秋侠骨五台山,药王山上草木葱,青山有幸埋忠骨。民国元老于右任有诗赞曰:西北事如何,招魂青史思盟侣;宋樊灵安在,酾酒黄流吊国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