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难先对武昌起义成功所起的作用
辛亥革命网 2015-07-03 09:0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姚高才 查看:
青年时期的张难先虽说敬仰孔子,熟读经书,但他目睹清朝统治腐败、列强凌辱中华,便藐视科举,无意仕途。18岁时,兄长逼着他到沔城参加州考,当满场考生冥思苦想之时,张难先展开考卷,挥毫写道:“欲乘长风破万里浪,懒与俗士论八股文”,字毕,拂袖而去。
1903年,正值而立之年的张难先仍然徘徊乡村。他闭居祖祠遍览诸子百家之言,也没找到强国济民之道。一天,他来到好友向笙三家里,遇到一位年届六旬的长者,此人就是太平军志士刘彤轩。太平军被镇压后,他只身奔走海外,以卖画为生,得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怒潮又起,心想自己也该叶落归根,于是回到家乡。虽说经历流浪,已非少年,但仍慷慨豪壮,关注时事,渴望世道巨变。经过主人对双方介绍之后,刘彤轩对张难先很是赏识,觉得张难先写的字笔力深厚,当场要求张难先从他学画梅花,并说只要十天。张难先对字画本来就有兴趣,所以很高兴地答应了。
刘彤轩在教授画梅之际,还向张难先讲太平天国反清的故事,同时传授反清革命思想。十天之后,张难先不仅学会了画梅花的骨气和精神,也学到了许多革命道理。临别时,刘彤轩对张难先说:“你应该多读新书新报,以识时务,切勿沉溺在故纸堆中。国事方殷,你要行动起来”。张难先受到刘彤轩启发,从此不再闭门读书,到处寻找新书新报学习,深感清廷统治腐朽,民生凋蔽,决定奋起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谋求民生幸福。1904年春即赴武汉,广交豪杰志士,创办科学补习所,投身民主革命。后来,张难先在《纪念师友》一文中写道:“癸卯,得见革命前辈刘彤轩,受其热爱,领其大教,真使我心心相印,当即赴省参加组织科学补习所,实行革命。我异日能稍有建树,实于此根基,尤其刘丈鼓励感召,至为深切”。并作有《向梓侯、刘彤轩合传》。
1904年,张难先怀着反清革命、拯救民族的宏愿,来到武汉,首先遇到正在武昌徘徊的胡瑛,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认为国家危机如此深重,必须通过革命来解救。但赤手空拳怎能革命?两人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一致认为“搞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张难先又说:“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行伍不可”。于是两人一同投入湖北新军。当时,张之洞要求新兵有一定文化,投军者每人要写一篇文章。张难先此时年当三十,虽已超过入伍年龄,但文章出色,被破格接收入伍。张胡二人一同被编入第八镇工程营当兵。张难先《六十自述》中记载,在兵营里,“尽心联络,并散发《黄帝魂》、《孙逸仙》、《猛回头》等书。饭后在沙滩上,与各士兵讲有关故事,皆感动。”
张难先除在军队发展革命力量外,还与军营外的同乡欧阳瑞骅联系,劝导他在同学中宣传革命。欧阳瑞骅受到张难先的鼓动,在文普通中学进行秘密活动,散发革命书刊,联系有志青年学生30多人。张难先还与学界激进人士吕大森取得联系。革命同志越来越多,张难先觉得应该成立一个革命机关。于是,他与胡瑛、欧阳瑞骅分别约会革命同志,在武昌斗级营同应酒楼开筹备会,到会的有工程营的张难先、胡瑛、朱九成、雷天壮等8人,学界的有吕大森、欧阳瑞骅、曹亚伯、康建唐等4人,共12人,机关名称拟为“科学补习所”。五月开成立大会,宗旨为“革命排满”,推举吕大森为所长,胡瑛为总干事,宋教仁为文书,欧阳瑞骅为学生干事,张难先为工程营干事,继续在工程营做联络发动工作。
武昌起义时,虽说张难先离开工程营多时,但他在工程营半年的辛勤耕耘,播下的革命火种越来越旺。《辛亥武昌首义史》中有一醒目标题:“工程营打响起义第一枪”,并在开篇中说:“工程兵第八营是湖北新军最先成立的部队,装备较优,从工程营出身的党人和著名军人特别多,如吴禄贞、蓝天蔚、胡瑛、朱元成、张难先……”。这说明了张难先是工程营革命力量的奠基人之一。工程营起义的领导者熊秉坤曾在回忆中说,1905年刚投入工程营就听说张难先、朱子龙、胡瑛在营中搞革命的故事。工程营在武昌起义中的重要作用,吴剑杰曾在《熊秉坤与辛亥武昌起义》一文中说:“如果没有工程营发难,并成功地占领楚望台,从而推动城内各营的一齐响应,决不可能造成占领武昌的局面。”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太平军志士的鼓动,张难先不一定能投身反清革命;如果张难先不亲身投入工程营发动军队,工程营的革命力量很难发展得那么迅猛;如果没有工程营作为起义的主力,武昌起义很难那么顺利地获得成功。张难先从参加创办科学补习所起,经历日知会、文学社、军政府,虽没有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但他确实是一名重要成员,他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不可低估。
(作者系仙桃市文化局文博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