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辛亥革命先驱刀安仁
辛亥革命网 2015-06-30 09:31 来源:德宏团结报 作者:张再学 查看:
盈江的凤凰山上,一株挺拔的橡胶树经历了上百年风雨洗刷,依然枝繁叶茂,扎根沃土。游人至此,驻足仰视,无不怀想当年的刀安仁先生。
刀安仁,盈江新城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1891年,年仅19岁的刀安仁开始承袭父亲土司之职。是年,英帝国主义入侵干崖的铁壁关地区,祖国内忧外患,刀安仁子承父业,率众守土,征调四五百名士兵,灵活机动,以弱胜强,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8年浴血奋战,换来的是清政府一纸割地协议。无力守土保国的现实,深深刺痛了一个爱国者的胸怀。
1906年,刀安仁辗转前往日本。途经新加坡,购得8000余株橡胶苗运回干崖种植,成为世界上首次在超越北纬24度以上种植橡胶之举,刀安仁也成为中国种植橡胶的第一人。东渡日本时,刀安仁结识了孙中山和黄兴等人,毅然选择了革命的道路。1906年5月31日,刀安仁和其弟刀安文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1908年春,刀安仁带领10多名日本专家回到干崖,担任土司之职,积极兴办实业,宣传革命,积蓄力量,筹备举兵灭清。但是最终因为当时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兴业受挫。同年,仰光同盟分会决定发动永昌起义,刀安仁亲自组织起义骨干力量“敢死队”,试图攻取永昌城。后因消息泄漏导致起义失败。之后,张文光、黄毓英、王尧民、杜寒甫等一些革命志士来到干崖,与刀安仁一道筹划东山再起。1910年,刀安仁再次东渡日本,面见孙中山汇报工作。回到干崖后,于同年秋赴仰光向黄兴汇报滇西起义筹备情况。
1911年10月17日夜,滇西腾越枪声激烈,杀声震撼长夜,张文光、刀安仁领导的1200多个起义士兵直捣清军驻地,击毙总兵张嘉钰和营长张桐,一举攻下腾越城。起义军势如破竹,攻克永昌、顺宁和云龙等地。队伍增至4万余人,一度控制了腾越、保山、龙陵、临沧等滇西广大地区。刀安仁任第二都督,都督府设在道台衙门内。
腾越起义,震撼朝野,成为辛亥革命一股重要力量,受到孙中山的称赞。在任都督期间,刀安仁发布一系列文告、宣言,为扩大革命成果,促进云南全省起义,还拟定了出师永昌等计划。
孙中山被迫退位后,刀安仁被窃国大盗袁世凯囚禁,饱受摧残与折磨。后虽被孙中山等人营救出狱,但不久旧疾复发。1913的春天,年仅41岁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在北京病逝。孙中山先生闻此噩耗扼腕痛惜并题书:“边塞伟男,辛亥举义冠遇春;中华精英,癸丑同恸悲屈子”。北京政府追任他为上将军衔,并以“上将恤典”的荣誉在京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同年五月,刀安仁的灵柩护送回干崖,葬于今盈江县新城乡凤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