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卓秋元

辛亥革命网 2015-06-02 10:06 来源:炎黄纵横 作者:阮道明 查看:

卓秋元,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卒年29岁,却书写了灿烂的人生。

  卓秋元,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卒年29岁,却书写了灿烂的人生。

  卓秋元,又名依六,1882年出生连江县长龙镇院后自然村。长龙镇是个山区,院后村散落在香炉山麓,村子附近还有一座名刹广应寺。

  父亲卓有川是个农民,生了5个孩子,秋元排行第四。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从小就让秋元入私塾读书。然而因家贫,12岁的卓秋元就辍学当一名走街串巷肩挑花担的“卖花郎”。工余他坚持自学,“四书”、“五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书都成了他的自学读本。

  长龙镇,与透堡、丹阳两镇毗邻。这一带人文荟萃,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贤士,比如唐朝直笔史张莹、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等。他们生前公正廉明爱国爱乡和高尚人格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成了家长教育小孩的蓝本。卓秋元也从中得到启蒙和教益。

  人的一生要经过磨难,才有顿悟,才能勇往直前。卓秋元也是如此。有一回,卓秋元去丹阳镇卖花,地痞无事生非,欺他人小,把他的花担抢光,还将他痛打一顿。痛定思痛,卓秋元意识到自强才能自立,要学会自我防卫本领。于是,他拜师学拳,且十分投入,一有空余,便练拳耍棒,甚至连挑花的扁担也成了练武的工具。不但如此,他还只身到深山野岭里张弓打猎,既守猎,又练胆。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时间的勤学苦练,他掌握了多种拳法与武打器械,并在远近有了名气。

卓秋元烈士遗像

  这时,广应寺从山西五台山来了一位高僧当主持,这位主持不但拳术高超,“一拳能敌数手”,而且痛恨清政府腐败。为了普渡众生,这位高僧仗义济贫。周遭乡亲称他是个“出家不出国”的爱国爱民高僧。为了使自己的拳术有所长进,卓秋元经常到广应寺与高僧切磋拳术与武艺,久而久之,两人志趣相投,结成了俗僧好友。

  除暴安良,成了卓秋元平生的侠义之举。有一次,秋元去宁德办事,偶然看见蕉城街头人声嘈杂,原来是当地一群地痞正在追打一个外地客人。秋元义愤填膺,“该出手时就出手”,以迅雷不及掩耳腿脚功夫,打得那几个地痞狼狈逃窜。过路行人为其见义勇为大声叫好。又有一次,秋元路过朱公岭,发现三个匪徒拦路抢劫一农妇。秋元放下花担,提起扁担,大喝一声,打得匪徒落荒而逃。从此,朱公岭匪迹逍遁,一度平安。像这样为民除害的事例,卓秋元经历了许多。

  进入1900年后,风云际会,中国正酝酿一场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波涛所及,连江透堡镇出现了“广福会”农民团体。它表面上是群众习武,实际上是反清秘密组织。这一情况,早就被走街串巷、挨村进户的卖花郎卓秋元探得一清二楚。对“广福会”的“光复汉室,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宗旨,秋元十分赞成。1906年初,他和胞兄孝元,主动联络丹阳镇的胡应升、魏金龙、陈发炎等志同道合的几位伙伴一同加入了“广福会”,成了其秘密会员。卓秋元加入“光复会”,是他人生转折点。

  1908年,连江晓澳小学校长吴适被广福会推为“大哥”后,他把广福会改称为“光复会”,旨在推翻清政府,创建共和国。有了明确的宗旨后,光复会迅速发展壮大,成了连江县一个颇有规模的革命组织。卓秋元入会后,由于有文化有武艺,经常主动承担危险任务,又善于团结其他会员,深得会长吴适的赏识。吴适称赞他是个“勇而慧、心眼宽”人物,并请他当自己的助手和参谋。为了便于进行革命活动,在广应寺高僧的支持下,卓秋元在寺内建立了秘密据点。

  1911年,孙中山决定在广州发动第十次武装起义,并委任黄兴为这次起义的前线总指挥。为了吹响起义集结号,黄兴派人回闽组织志士奔赴广州,参加起义。吴适接到参加广州起义的通知后,立即从光复会会员中挑选出能征善战的会员,组成一支起义敢死队。秋元等22名壮士被选中,他们随同吴适一起从马尾港登上货轮赴穗。

  卓秋元知道这次赴广州起义,是九死一生,不成功便成仁;是七尺男儿肩负的历史使命,义不容辞。他在家里书写了“薰风南来”四个大字横幅,嘱托家人说:“适当时候请名家刻于堂楣,上蓝色,志念。”显然,“薰风南来”,表达了他心中期望的广州起义成功,能像南来薰风一样吹遍北国,实现国家共和一统。接着,他来到经常习武的广应寺,与支持他革命活动的主持道别,说自己要出一趟远门。应主持之请,他写了一首诗“霹雳惊雷震九天,炉峰距粤路三千。推翻帝制求民主,建立共和志益坚。梓里健儿勤奋斗,山村士卒勇争先。舍身宁可酬家国,敢教壮志献英年。”表现出爱国爱乡的志士情怀。

  3月29日,广州起义枪声打响了。作为黄兴指挥的第一路军先锋队员的秋元,义无反顾地冲向广州都督府,射击、投弹、冲锋在前。在与都督卫队搏斗中,他施展拳术,横扫敌军,和先锋队员一起攻占了都督府。在转战途中,在车辕门与广州都督李准的增援部队遭遇时,不幸中弹负重伤。战友劝他下火线,他说“宁可舍身救国,不能苟且偷生”,浴血继续战斗,直至流光最后一滴血而惨烈牺牲。

  一个29岁的青春就这样倒在了血泊里,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献给了辛亥革命。今年,是辛亥百年。百年沧桑,勇士已去,历史永远铭记卓秋元的英名。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