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保喧的辛亥功绩

辛亥革命网 2015-05-27 08:56 来源:宁海新闻网 作者:童章回 查看:

1911年辛亥革命时,童保喧担当起杭州起义的总指挥和攻克江宁之浙沪苏联军的参谋处长,在部署起义和指挥战斗中把握关键,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时,童保喧(1887—1919)是25虚岁的宁海籍军人,他任杭州宪兵队长等职,挺身而出,担当起杭州起义的总指挥和攻克江宁之浙沪苏联军的参谋处长,在部署起义和指挥战斗中把握关键,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祖国沦为被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爱国志士奋起寻求救国之路。孙中山(1866—1925)自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遭拒后,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举起革命大旗。1895年在日本领导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先后领导两广等地10次武装起义,也均遭失败。1906年,秋瑾等组织“光复汉族,大振国权”为名的8军,亦遭失败而本人就义。到1910年2月,陶成章在日本重组1894年创立的光复会,推章炳麟为会长。吸取以往南方各地单独起义,因孤立遭受失败的教训,在浙江、上海、汕头等地组织光复军。1911年7月,宋教仁、陈其美、谭人风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提出“培植元气,休养实力,同心同德,创造时机和不轻易发难”的方针,全力推进长江中下游省区的革命运动。童保喧1907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入学途中在上海女报社秋瑾处,由吕公望介绍加入光复会,1910年回浙江。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时,任新军21镇宪兵执事官等职。

  杭州起义的周边形势

  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各地革命党人联合立宪派纷纷响应。22日湖南、陕西响应,23日江西、29日山西、30日云南响应,11月3日,上海和贵州宣布独立。满清王朝也重新启用袁世凯,调北洋军镇压武汉革命军,11月2日汉口失守,革命的成功有赖于各地的进一步响应和对武汉革命军的武装支援。而浙沪苏地区的形势更加紧迫,上海已于11月3日宣布独立,江苏省会苏州也于5日宣布独立,但江宁(今南京)在军事实力雄厚的保皇党张勋控制下,有以武力扑灭沪、苏革命火种之势,浙沪苏地区的革命形势——力量对比,就决定于浙江能否及时响应起义。

  勇敢地指挥起义成功

  浙江杭州的朱瑞、吕公望、顾乃斌等革命派头面人物,正当紧接上海发动起义的关键时刻,11月3日在顾乃斌家举行决策会议之际,或派代表出席观望,或云出去调兵,或推托不愿担当总指挥的重任,为什么?一句话,怕枪打出头鸟,万一起义失败的杀头之祸,故杭州革命军,陷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在这一紧急关头,童保喧忍不住慷慨激昂地陈词,于是顾乃斌提议保喧担任临时总指挥,众人均同意,于是童保喧勇敢地担起重任,在4日晚有条不紊地指挥起义成功,5日,以临时都督童保喧布告安民后,次日让位汤寿潜任浙江都督。

  浙江独立和克宁意义

  杭州起义成功,宣布浙江独立后,浙沪苏地区已站在革命战线,攻克江宁封建堡垒,是奠定东南、稳定武汉革命基地的关键。接着,浙沪苏联合组成以浙军为主的攻宁联军,童保喧任参谋处长。11月13日出发,21日投入先占乌龙山、进克幕府山的战斗。逼近孝陵卫后,童保喧在友军连续受挫、伤亡惨重、战局危急的情况下,率领炮兵营长张国威到前沿视察,为指挥部制定了抢占紫金山顶天堡城、居高临下控制南京城的决策。他亲自指挥炮兵准确轰击,并以重赏选募来的192名敢死队员奋勇抢攻,终于在11月28日午夜战至次日凌晨,夺取了天堡城。12月2日围攻朝阳门,迫使张勋的守军退去,革命军攻克江宁。广西、安徽,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也于11月8日至27日相继独立,革命队伍进一步壮大。武汉革命军虽然11月27日汉阳失守,退守武昌,由于东面浙沪苏地区已被革命军掌握,同西南、湖南等地组织多路援军支援武汉,终于迫使清廷退位,促成1912年l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假若浙江和今南京,不是童保喧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当时今长江三角洲和武汉的革命成败,就有问号了。有如天平的砝码,左右平衡,童保喧虽然是英俊青年,在辛亥革命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倒袁功臣与英年早逝

  1913年革命领袖之一的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杀害,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江西李烈军首先举旗,南京、广东、安徽、上海、福建、湖南、重庆等地响应,浙江袖手旁观,宣告失败。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据有浙江政权的朱瑞已经投入袁氏怀抱,童保喧直言相谏,朱瑞反而欲捕杀童公向袁报功。童保喧又于1916年5月12日举起义旗驱朱,宣告独立,继广西、贵州、广东后,响应云南蔡锷倒袁成功。童君又一次让给屈映光、吕公望等人主政,这时童保喧就任师长的浙军第一师,已是浙江的主力军。北洋军阀不让浙江人掌握浙军兵权,派杨善德主浙,先将童保喧挤出杭州,继于1918年4月调童保喧为闽浙军副司令,与粤军对杀。这时粤军陈炯明等虽打孙中山的旗号,实际上已同北洋军阀一样,孙中山也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于是年5月20日,愤而孑然一身,离开广东去上海。童保喧亦认识到,这种战争毫无意义。21日从平和出发,22日至漳州,在打败陈军后,于6月18日写的《克饶平有感》诗中云:“雄师七晚克饶平……羞将战绩详军报,怕听生民吁苦声。两粤川湘千万里,几时同罢兄弟兵?”9月14日奉命率军回驻厦门。处于忧郁中的童保喧,于1919年3月阅兵时感风疾发,5月23日去世,年仅33岁。童公去世时,“五四运动”风起云涌,接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北伐战争等革命新时代均未见到,英年早逝,令人长叹。

  魂归故里与后人评价

  童保喧逝世后,总统徐世昌赠上将衔并一万银元的安葬费,灵柩运回宁海,安放于缑城东南水车东南的山上,至今民间流传着“奉旨穿城”的安葬盛况。4年后,童公部曲和杭州军民建童公祠于杭州西湖宝石山下岳坟东侧,请章太炎写了《童师长祠堂记》,为童保喧的辛亥革命等功绩作出精确的评价:“少以干翮闻于军中,初举大义实为干魁;其后,抵制帝制,走其幸将,功亦第一。……炳麟于是系之曰,浙江之布衣芟大难者三矣,首,富春孙桓王,次,长城陈氏,而临安钱氏为其下……君起偏裨,奋其冯震,卒攘东胡,恢复疆理,直袁氏强衙,再起与之争命,视钱氏为难能。晚遭顿挫,不能以其材逞。夫浙之祀君,义也。”这是民国时期的思想家、光复会创始人、童保喧的上级领导章太炎对他辛亥革命与一生功绩的恰当评价。由于解放后城市建设的变迁,童公祠不复存在了,今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应忘记童保喧的辛亥功绩。

  杭州西湖畔的秋瑾塑像,是为纪念浙江辛亥革命早期先烈而建。建议浙江省政府,恢复章太炎的《童师长祠堂记》碑于秋瑾墓旁,纪念在浙江辛亥革命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童保喧,为杭州西湖增添一个辛亥文化景观,并建议宁海县政府,将前童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童保喧故居修复,以供童保喧的革命事迹陈列展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