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两萧湘 辛亥举大义
辛亥革命网 2015-04-03 10:18 来源:重庆政协报 作者:张涌 查看:
巴蜀两地,自古一家。在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中,巴蜀两地不分彼此,共同谱写历史壮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两个同名同姓的萧湘在辛亥革命中演绎了一样的精彩,一个出生四川、一个出生重庆。更为有意思的是,涉及辛亥革命,重庆萧湘的活动主要在四川,而四川萧湘的活动,则主要在重庆。
重庆萧湘(1871~1940),字秋恕,清重庆府涪州武隆分州(今重庆市武隆县)巷口镇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派送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四川咨议局董事议员、副议长、董事。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萧湘等人约集四川留日学生300 余人组成“川汉铁路改进会”,并联名上书总督锡良,提出《川汉铁路公司商办建议书》。宣统元年(1909年),萧湘任四川省咨议局副局长,在《蜀报》上发表文章,鼓吹“君主立宪”和“地方自治”。1911 年4 月,清政府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奏请川汉铁路股归国有获准,并借外债修筑铁路,使川人丧失路权。川人大怒,在萧湘等人发起下,6 月17 日成立四川省保路同志会。萧湘是四川保路运动的倡导、组织者之一。6 月,萧湘以四川人民代表身份赴京请愿无成,在由京返川途中被武昌都督瑞澂软禁,直至9 月5 日才获释。
1912 年1 月,萧湘作为四川军政府代表到南京,参加了17 省代表大会,在大会上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3 年,萧湘脱离政界,返涪陵定居。回到家乡后,萧湘热心地方公益。1940 年1月,萧湘病殁于涪陵杨家院。
四川萧湘(1875-1918),字绮笙,四川荣县艾叶滩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赴日本,入东京弘文师范,与江津人邓鹤丹同学。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萧、邓即入会。 清廷取缔留学生,萧湘与邓鹤丹、程潜等密谋于日本饭田町,以求复兴中华。随后萧湘回荣县从事教育,鼓吹革命,险遭暗害。鹤丹闻之,邀其举家来江津,任教于聚奎学堂(聚奎中学前身)。辛亥之秋,保路风潮起,以萧湘为首的爱国志士,组织民众在白沙码头由长江上发“水电报”,号召沿江百姓响应四川保路运动,反对清政府出卖主权,并草拟《为白沙首义告全川父老文》要要即“讨清檄文”(后人将该文刻碑,现碑在聚奎中学),言辞犀利,慷慨激昂。白沙及周边义军群情振奋,遂挥师江津。1911 年11 月24 日,江津“反正”,为川东之先,在重庆地区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民国三年冬,萧湘被聘任为嘉州联合中学校长。次年春,调四川省教育科编辑部。民国七年,邓鹤丹任江津中学校长,延请萧湘到江津中学主讲文学。是时,北洋军阀把政,社会黑暗,先生愤世嫉俗,常纵饮消愁,身心劳损甚剧,是年冬病殁。江津中学师生,一时哭之甚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