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诗人吴鼐

辛亥革命网 2015-03-05 10:23 来源:贵州政协报 作者:吴育瑞 查看:

陈去病、高天梅和柳亚子等人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发起组建南社,在偏于一隅的贵州省走出吴鼐这一位南社诗人,他执笔写革命战斗文章,还以文弱之躯刺杀袁世凯,颇具荆轲遗风。
  上个世纪初,受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思想影响,陈去病、高天梅和柳亚子等人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发起组建了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以“藉诗文号召天下,鼓吹革命”为旗帜,取“操南音不忘旧”之义而取名“南社”。大力创办报纸、出版刊物,鼓吹革命,拥护共和,声势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南社对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和文学史都产生过双重影响。

  这是一段尘封经年的历史里,在偏于一隅的贵州省锦屏县钟灵乡走出吴鼐这一位南社诗人,他执笔以为投枪,口诛笔伐,写革命战斗文章,还以文弱之躯刺杀袁世凯,颇具荆轲遗风,成为锦屏人民永远的骄傲。

  据吴鼐家族后裔,原锦屏县政协副主席吴恩荣介绍,吴鼐在离开家乡时破指滴血入酒,以 “列强入寇国遭殃,满贼专横天不光,为拯神州于水火,敢将铁骨碰刀枪。”一诗为誓,从而掀起他向满清政府发出的最强的抗议和宣战檄文。

  1877年生的吴鼐,字慕尧,号虎头,贵州省锦屏县钟灵乡人,加入南社的书号是45。1898年为“贵州不缠足会”发起董事之一。1903年在贵阳参加乡试,被定位“有乖时宜”,录入副榜,不得入京会试。吴鼐感觉不公,怒将官门踢破。1906年贵州巡抚派吴鼐赴日本考察学务,受孙文学说影响,大胆宣传革命思想。1907年,他返黔回乡变卖田产,直赴京津,走上革命道路。1912年,吴鼐加入同盟会,同年加入“南社”,为《国风日报》主笔,写下大量批判和揭露袁世凯投靠帝国主义、对革命党实行政治欺骗和军事威胁的战斗文章。袁世凯恼怒之下,下令查封报馆,吴鼐避走上海。1913年,“二次革命”开始,吴鼐著文痛斥袁世凯。袁世凯悬重赏5万银元通缉。1914年吴鼐秘密回上海,与友人一起买通袁世凯的厨师,毒杀袁世凯。但遗憾的是吴鼐未凑足刺袁资金,即有叛徒告密,吴鼐在上海褚家桥被暗探抓住后押解到北京。1915年2月19日,吴鼐和原北京《民主日报》总编辑仇亮被杀害于军警执法处,时吴鼐38岁。

  南社发起人柳亚子对吴鼐的牺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吴虎头、姚勇忱诸君子,并断头沥血,白首同归,几几乎举吾社之良而尽歼之。是曰摧残时期,然青磷碧血,抑或蔚为国光焉。”

  著名诗僧、释敬安寄禅大师的《寒夜与吴虎头坐谈仍前次韵奉赠》诗云:“独怜吴季子,诗骨秀而苍。坐瘦一潭月,吟残五夜霜。秋花无热艳,彩笔有奇光。领略清谈味,如尝般若汤。”可见寄禅大师对吴鼐诗歌的褒奖与推崇。“领略清谈味”则见吴氏诗中流荡之玄机与卓见,非哲人不能悟解。所以末句以“如尝般若汤”寄禅大师以佛家语入诗,更显出对吴鼐诗中理趣的肯定。

  吴鼐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留下的诗文依然是那么一种意气纵横、勇猛精进而不屈不挠的人格。在他的一首《绝命诗》中这样写到:“慷慨挥椎搏浪沙,丹心一片照中华,男儿一死无他恨,大千世界是吾家。”这种豪迈洒脱,视死如归的风范,必将和贵州的山水一样永远傲岸不屈,清澈透明,令人景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