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大王——喻培伦
辛亥革命网 2015-03-30 10:21 来源:重庆政协报 作者:李国章 查看:
吴玉章同志在喻培伦烈士殉难50 周年之际,曾为烈士遗像上题诗:
当时年少正翩翩,
慷慨悲歌直入燕。
几尺电丝难再续,
一筐炸弹奋当先。
成仁烈迹惊环宇,
起义欢声壮故园。
五十年来天下变,
神州春色遍人间。
吴老以诗高度赞扬了这位壮烈就义的爱国豪雄,慷慨成仁的革命志士。
喻培伦是四川内江人,出生于1886 年,自幼聪明好学,仰慕英雄人物。他厌恶封建科举制度,而对机械金石、雕刻等技艺非常爱好,一般技艺一学就会,又善于模仿;对各种小型机件,初次到手便能装拆自如。1905 年,喻培伦、喻培棣兄弟俩东渡日本留学,留日学生中的革命活动对他教育影响很大。面对祖国沉重的民族危机,他深感忧虑。1908 年同盟会领导的河口起义失败后,他向吴玉章提出志愿加入同盟会,从此喻培伦积极投身革命。为了筹备武装起义,喻培伦开始学习军火的制造。他潜心钻研化学,和吴玉章的哥哥吴永禄一起在租屋试验炸药,制造炸弹,有一次他独自在室内试验炸药,药瓶突然炸裂,手脸负伤倒在地上。警察闻声赶来,他尽力站起身来,若无其事地装做化学试验,警察未看出破绽,只当作学生做实验不小心出了点小乱子,也就摇头离去。这次喻培伦虽然治好了伤,但一只手却成了残废。在此事故和失败面前,他未曾动摇,越发精心研究,终于试制成功一种在当时是威力很大的炸弹。他还改进了炸弹的发火机关,还把炸药外型做得像朝鲜土特产麻糖,既便携带又不易被检查发现,喻培伦在革命党人中赢得“炸弹大王”美名。
1909 年秋,同盟会决定集中力量暗杀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摄政王载沣。喻培伦和黄复生接受任务,把炸药安全地带到北京,并商议决定在北京加工制造炸弹外壳,设法在摄政王经常经过的石桥附近安设炸弹,由于行事仓促,炸弹被人发现取走。这次谋炸摄政王失败并没有使喻培伦气馁。
1911 年初,喻培伦得知孙中山和黄兴等准备在广州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的消息,便不顾身残多病奔赴广州。他的弟弟喻培棣也争着往广州赴命,他劝弟弟说:“我去,你一定要留下,两人都死了没有益处,徒然使父母伤心”说毕,与弟弟抱头痛哭而别。
“炸弹大王”喻培伦一到广州,黄兴等大为高兴,当即派他到实行部负责为起义制造炸弹。统筹部决定在1911 年(辛亥年)4月13 日发动起义。由于种种原因,起义一再改期到4 月27 日。在临起义前两天,清军加强了戒备,形势非常紧张,黄兴急忙筹划应变。有人被困难吓倒,提出再改期,还有人主张取消起义。喻培伦和林文等坚决反对改期,喻培伦热血沸腾厉声责问:“起义诚知必死,殉国死,义也,吾人不肯死,谁肯死者钥国事将不可挽矣!”这时有人劝他:“你一臂已废,何苦去送死钥”他愤然回答:“诸位四体皆健,还不如我这个残废人!”
4 月27 日下午,广州起义爆发。黄兴率领队伍,冲向两广总督衙署。铁骨铮铮的喻培伦,臂缠血巾,胸前挂着一筐炸弹,奋勇上阵。黄兴派喻培伦带领一路队伍,从后面攻打督署。喻培伦先炸破了督署后墙,带头冲杀进去,然后杀散署内大堂和两厢的卫兵,再从督署前门走出。这时清水师提督派大批援兵赶来,起义总指挥黄兴眼见寡不敌众,便下令撤出督署,接着起义队伍分兵三路,其中一路由喻培伦率领去攻打督东公所。喻培伦把生死置之度外,冲杀在前,以炸弹作为主要武器,殊死搏斗。从傍晚苦战到深夜。后来在大队清军增兵包围中,他身中数弹,倒在地上,但仍使尽全身力气,把最后一颗炸弹甩了出去,终因弹尽力竭,被清军所俘。他为了避免牵累别人,隐匿真实姓名,自称王光明。他直面敌人的拷问而坚贞不屈,满怀革命必胜信念,慷慨激昂地宣称:“学生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然后壮烈就义,年仅25 岁。牺牲后同其他死难烈士合葬于广州东北郊的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12 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他为“大将军”。
1981 年,四川内江市人民政府在市区人民公园内建立了“喻培伦大将军纪念碑”,1985 年内江市在碑后增建“喻培伦大将军纪念堂”,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