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铜梁军政府成员选录
辛亥革命网 2015-01-13 09:06 来源:重庆政协报 作者:刘尚勇 查看:
周克山传略
周克山,又名席珍,铜梁县白鹤乡惠风村(今平滩镇)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在县城巴川书院(后改为巴琼学堂)攻读。1903年考入成都四川政法学堂,毕业后再入成都高等巡警学堂学习,1907年毕业。奉委永川县警务长(警察局长),在职一年,辞职返县。
1907-1911 年(农历辛亥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周克山被公推为铜梁县商股代表,赴成都参加了川汉铁路公司股东大会,同时加入保路同志会,积极参与保路斗争。武昌革命军起,清政府铜梁县知县唐绍皋,聘其主持城防。11 月22 日重庆举旗响应,张培爵、杨沧白等于11 月23 日成立蜀军政府,时铜梁县人杨霖任交通部长。消息传至铜梁,克山与周正寰、刘鸿来、刘天玮、彭选三等,于11 月25 五日宣布铜梁县军政府成立,克山被群推为司令官(县长)。清政府知县唐绍皋交出印信五颗(即铜梁县大印和民政、财政、军政、司法之印)悄然离去。周克山在职数月,军事民事无不处理周妥。次年二月,蜀军政府另委荣昌人赵庆元来县接任知事,周克山悉数交出军、民、财、审等权,退而从事地方事业。
在军阀割据时期,驻县部队常提出无理要求,周克山常据理力争,加以抵制,使其稍敛凶横气焰,民赖以安。1925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渐及铜梁,在此影响下,他邀集地方知名人士马少白等发起,在原蚕桑局旧址,延请严镜余为校长,筹建正谊小学。次年在东岳庙增办中学部,开倡铜梁男女生合班,剪发、放脚等新风。此时,他受铜梁中学聘请担任教员。1930 年,出任董事长兼校长。1937 年卸任返乡,靠子孙耕作和教学以供给。在家休养期间,凡有仗势欺人、鱼肉乡里事情发生,即仗义直言,不畏强暴,不讳亲疏,曾面斥平滩封建把头其族叔之非,痛揭保长不法,至今为当地人民所传颂。1942年因病去世,享年68 岁。
刘天玮传略
刘天玮字毓灵,清道光三十年(1850 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于铜梁县北附郭(今巴川街道)倒石桥。刘天玮天资聪颖、文思敏捷。同治四年(1865 年)入北京国子监学习,同治十二年(1873 年)中癸酉科武举。承袭云骑尉世职,以府同知用,授山西、湖北等省道府守备或同知。所至之处皆有政声。1908 年初辞职返县襄助地方事务。刘天玮乐善好施,见贫者不能归葬,于1910 年捐延熏门外土地一幅设义冢。同年独资修建因洪水冲毁的倒石桥,方便两岸群众过河,受到赞许。
1911 年武昌首义成功,重庆于11 月23 日成立军政府。刘天玮与周克山、吴大猷等人不顾清政府知县唐绍皋反对,于11 月25 五日成立铜梁县军政府,刘天玮被公推为军政长。革命成功,县人虑土匪乘机滋事,特成立清乡军,刘天玮任统领,后改为团练总局,他任局长。1913 年农历十月十三,刘天玮亲率团丁50 人捕杀巨匪陈洪发,一方得安,群众称快。至1921 年因年高辞去公职。1923 年铜梁县十易驻军,2 月4 日至15 日县事无人,士绅鉴于刘天玮的人品和威信推为暂代,县事得以行,一方安靖。1934 年冬,与社会贤达雷筱龙、郭朗溪等人在巴岳山创办铜梁县私立崇兴垦殖农场,种植茶树、油桐等,为现在的巴岳茶场奠定了基础。“七七”事变后,天玮变卖部分田产、房产支持川军出川抗日。与雷筱龙(时为地下党员)发起成立铜梁抗日救亡团,刘天玮被推为团长。亲自发起募捐运动,动员和组织市民为抗日前线将士写慰问信和做慰问品——棉帽和鞋,还把所作的工艺品——枕头、手巾等拿到街上义卖,将义卖所得与慰问品一同交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转送前方将士,鼓励他们努力杀敌。1945 年抗战胜利后,铜梁县参议会成立,刘天玮被选为参议员,并任县志编修委员,他不顾年高,亲往采访,编写县志。1950 年11 月5 日晨,天玮无疾而终,享年百岁。
周正寰传略
周正寰字梦岩,铜梁县西郭乡(今巴川街道八一社区)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 年),曾肄业于重庆东川书院并受业于翰林赵熙处。因闻其才,被前川督岑春煊聘教其子,并与岑子为伴,同去日本留学。回国后仍在岑府教读。武昌首义后回渝,与重庆川东师范校长杨霖(同盟会员,铜梁县人,重庆蜀军政府成立时任交通部长)同谋革命,杨霖以铜梁、大足革命任务托之。回县召县中名士周克山、吴大猷等力促清政府县令唐绍皋反正,演说时,声泪俱下,闻者动容,并执旗前驱,导志士游行,声势大振,加上铜梁县区乡保路同志军直逼城下,迫使唐绍皋交出印信,悄然出走,铜梁光复。1911 年11 月25 日成立铜梁县军政府时,周正寰被公推为行政长,其后致力教育。先后任铜梁县教育局长及铜梁中学、正谊中学、养正中学、重庆省立高等女职校校长、教员达四十年。施教有方,曾受省督学的奖励。
周正寰不仅热爱教育,施教有方,而且是见义勇为、热爱国家民族的有志之士。1922 年铜梁驻军以饷款不济为由,欲收“门户捐”,消息传出,县人哗然,周正寰率领师生罢课反对,迫使军阀屈服。1927 年重庆发生“三三一”惨案,县人游行示威,声讨军阀罪行,其悲壮激昂的宣言就是出自他的手笔。1938 年前后,他积极支持次女永汝、四子永光先后去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1945 年周正寰重病在床,有探病者来,必问及抗日战争形势。当他得知日本投降的胜利消息时,不胜欣喜,好像病已大愈。后终因病情恶化,12 月8 日谢世,享年65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