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财急难 忠勇千秋:重庆辛亥英烈张威
辛亥革命网 2015-01-09 15:59 来源:重庆政协报 作者:袁代奎 查看:
曾建于重庆渝中区鹅岭公园内的“建国先烈墓园”,是重庆有名的辛亥革命纪念地遗迹。中为张培爵衣冠冢,左右安葬九位在讨袁护国斗争中遇难牺牲的英烈,其中有轻财急难、忠勇义烈的万州英豪张威。
张威,字镇夷,1889 年出生于万县长江南岸。兄弟四人,张威第三。1904 年入陆军小学,升南京陆军中学。1907 年考入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并参加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
1911 年底,熊克武在上海筹建蜀军,川籍同盟会员纷纷从日本、南洋、北京、天津等地聚集上海。12 月,张威和吕超(汉群)、向传义(育仁)、熊慕颜等保定军校生从河北来沪,寻求黄复生筹资返川,参加革命。黄复生欣然将他们转介给黄金鳌(肃方)、熊克武,同组蜀军袁回到四川。张威任十八团(卢师谛团)一营营长,驻夔州。他治兵有方,军纪严明,不扰民众,奉节百姓称道不已。
1913 年8 月,熊克武、杨庶堪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号召,在重庆宣布独立,讨伐袁世凯及其四川代理人胡景伊。川东宣抚使黄金鳌扼水道交通,卢师谛团、张威营等部驻守万县、夔府,一时声势甚盛。但由于赣宁等省讨袁失败,袁世凯遂调滇、黔、陕、甘、鄂等省军队入川“会剿”。湖北、陕西附袁军进窥川东,奉节人心浮动,谣言时起。张威所辖兵仅数百人,他聚众誓师抗敌,说“事不成我当先自杀以谢罪”。士卒皆感奋泣下,愿听从张威号令。张威遂分全军为三队,以一队抵御鄂军于东,以一队防范陕军于北,而以一队居中镇戍。刚定策布阵,陕军一旅之众压迫夔境。张威考虑到自己职位低而且兵力单薄,于是打出“夔州总司令”旗号,虚张声势,与敌交战,先声夺人,敌闻风而溃,张部追击二百余里。9 月,四川讨袁失败,讨袁军被迫遣散。张威屡次要自杀以践前誓,为部下所阻,并收去他的手枪、佩刀,故得不死。他又虑士卒携械四处逃逸,为害百姓,于是出己财遣散,收缴他们的武器,存放在奉节县马知事处,然后从容出夔门,远赴上海,继续谋求革命。
1914 年秋,他与杨庶堪、卢师谛及湖口起义失败后来沪的张岂庸等人商议,决定由张威和张岂庸携带自制的小型炸弹,秘密前往北京行刺袁世凯,另派吕超随同赴京。张岂庸(1889-1970),江西省万载县人。1911 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13 年毕业于保定军校,与张威尧吕超为校友,擅长制造火药和炸弹。临行之日,上海的革命同志为他们饯行。席间,张威和张岂庸慷慨陈词,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在座者无不为之感动。到京后,为避开众多耳目,入住一家小旅馆。在京数日,终于获知袁世凯将出席参议会开幕式,他俩决定于是日当街狙击,各抱炸弹冲向袁世凯,与之同归于尽。然而在其必经街道等候多时,总不见袁世凯的身影。事后查明,原来是吕超到京拜访同乡某参议员时,袁无意中泄露事机,被其子密报,袁世凯临时取消莅会安排,刺袁计划因而失败了。刺袁未遂,搜捕风紧。他俩不得不离京,1915 年初潜赴天津,住在天津租界张培爵与邹杰等经营的机器织袜作坊。张培爵力劝他们放弃暗杀计划,夺去了他们的炸弹,要他们返回上海,组织力量,举行起义。
张威和张岂庸回到上海,汇报了京、津之行及张培爵的意见。杨庶堪、卢师谛对他们倍加抚慰。不久,看见报载张培爵、邹杰等同志3 月4 日遇难的消息,他们痛不欲生。张岂庸得到孙中山在日本召见的通知,东渡扶桑。张威则到杭州,准备组织举义,事泄,附袁军大肆抓捕,他越城而逃,易名吴市,潜回上海。
袁世凯深知上海为全国重镇,向为“乱党”发源地,特派心腹大将郑汝成任上海镇守使,兼任江南制造局总办,坐镇东南。郑汝成野权谋诡谲,干练多才,嗜杀成性,极端仇视中华革命党人,1913 年参与暗杀宋教仁;1914 年11 月7 日派杀手狙杀范光启(鸿仙),同时捕杀由北京赴沪准备起义的200 余武装人员,多方准备的第三次革命因此受挫。革命党人决定除掉这个凶恶敌人。1914 年杨殷替宋教仁复仇,行刺郑汝成,将其炸落马下,惜未炸死。其后党人曹笃、丁厚棠在上海四马路又狙击郑汝成未果。1915 年2 月,陈其美奉孙中山之命从日本潜回上海,分析情况后,认为必须除去郑汝成。暑期,张威和刘子春来急电催请黄复生速返上海,商量请黄复生用炸弹诛除之,张威愿作他的助手,以成其事。张威早就耳熟能详黄复生研制炸弹受伤的感人事迹及其与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的传奇故事,敬仰其高尚情操和气节,视之如兄如师,虚心学习制作炸药、炸弹的方法。两人购买炸药,准备制造炸弹,谋炸郑汝成,以去掉革命的绊脚石,为无数牺牲的革命党人报仇。不料诸事俱备之时,被日本浪人告密,搜出炸药,他俩同时被捕,关押在虹口巡捕房,黄复生化名张本权。在审讯中,他俩争相承担责任,称系己独自所为,与他人无关,互相掩护。陈其美、卢师谛、朱之洪、徐堪、向传义等人千方百计地营救他们。时有中国会审官关炯之也设法营救。根据当时情况二人需缴一万元,可以保释候审。但避难中的革命党人筹款困难,由陈其美多方想法先缴了五千元,黄复生仅被审问一次,即取保获释,当天就偕同朱之洪离开上海,东渡日本。而张威因在限期中筹款不及,被引渡于上海镇守使署,羁押狱中,等待判决。卢师谛、向传义等打算利用郑汝成是他在保定军校时的总办和老师,与郑的儿子又是同学这两层关系,以师生情、同窗谊施救,郑之子也同意为他求情宽恕免罪。他们探监时教他伪称是野黔中良民,神经迷乱,哀诉以求宽免。但张威不屑苟且偷生,不愿顺此说法以求解脱。他大义凛然,尽情倾诉革命经历和决心,痛斥袁世凯和郑汝成。郑汝成遂下令杀之,张威自知必死,乃写遗书诀别,“人生行事,但求心之安耳。心安则为之,成败毁誉荣辱皆外来事,不足以动于中也。”慷慨激昂,充满刚直崇高的精神,表现了为革命视死如归的胆气和豪情。1915 年11 月,从容就义,时年方26 岁。
四川隆昌世家望族之子郭某,1911 年与张威相识于上海,敬重他德行高尚,结为好友,并将其妹面许与他。郭某归家讲述张威之为人,其妹动容首肯,全家赞同。二人鸿雁传书,志趣相投袁倾心相爱,未及礼聘,即遭遇癸丑之变。张威以身许国,不愿拖累女友,数次辞婚,郭某无不可,郭妹持之不。没过多久,她游学京沪袁在上海遇见张威,嘘唏无一语及儿女情长,惟勉励他努力国事。以后书信往复,也是谈国事,论革命。张威被捕,随身带着郭女相片,临难前告诉行刑人不要拿走,让它陪伴自己,并遗言朋友们,必附此照片以殉葬。行刑人为之泣下,收殓他遗体的人也泪流满面,将遗体暂时殡葬于上海宝山里路侧。他与郭女书诀别:“正月初一,我生日也。年年此日,望呼名字奠薄酒数杯,黄泉无遗恨矣!”郭女得书,设灵位奠祭而恸哭不已,四处征集、广为宣传张威生平事迹和精神,生死不忘,坚贞不渝,数年后赍恨而殁。
1915 年12 月16 日,革命党人王晓峰、王明山在外白渡桥将郑汝成炸死,为国除奸,为民除害,也为张威和宋教仁、范光启等无数牺牲的革命党人报了仇。1919 年迎归遗骨,公葬于重庆浮图关下鹅岭。1926 年“建国先烈墓园”建成,原重庆蜀军政府秘书院长向楚为之撰写墓表并镌刻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