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修梅:奉令国葬的护法将军

辛亥革命网 2015-01-08 14:21 来源:常德晚报 作者:常德晚报 查看:

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林修梅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一生,留下了大段可供史著的事迹,在尘埃拂落的时光中闪现,强劲生动,引人侧目……
  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

  若不是“林伯渠同志故居”的文字介绍,或许有很多人不会知道,一代名将林修梅与开国元勋林伯渠堂兄弟的关系,而他们的故居也仅有一墙之隔。

  只不过,除了北面一堵大约一米高的风火墙是旧物外,林修梅的故居没有其它相关的遗存。如今,除了这个镇名叫“修梅”外,人们对林修梅其人其事已渐渐模糊。

  倘若时光回溯一个世纪,林修梅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在乱世的中国如星辰般闪耀,与他以文采出色而著称的堂弟林伯渠一道,被孙中山赞叹为“一文一武,大有作为”。

  只可惜,这位第一个公开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以护法闻名遐迩的一代将才,却因庸医误治,英年早逝,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之憾。

  尽管如此,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林修梅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一生,留下了大段可供史著的事迹,在尘埃拂落的时光中闪现,强劲生动,引人侧目……

  职业军人

  说起当地的林家大院,凉水井村的老人们总有许多的话题,这个有名的书香世家演绎的传奇故事一直是他们的谈资。

  据说,林修梅自幼尚武,晨昏苦练不缀。林家大院四周原有九株古柏,常常沦为他的练掌之物。一日,一伙盗贼将乡邻的耕牛盗走,小修梅得知后,竟怀揣利刃,独自一人追去数里之地,将耕牛从盗贼手中夺回。其刚烈个性,可见一斑。

  但林修梅显然不是单纯的武夫。除自小跟着教书的父亲饱读诗书外,16岁时,他随着在道水书院任山长的叔父林鸿仪(林伯渠之父)进城读书。在这里,他读到了黄宗羲的《原君论》,读到《申报》、《万国公报》,开始知晓国内外大事,激起了强烈的爱国忧患意识。

  21岁时,他参加州式“中第一入补博士弟子员”(第一名秀才)。1903年,湖南巡抚俞廉等创办了湖南武备学堂,林修梅成为了这个新式军校的第一期学生,从此走上了职业军人的生涯。

  1906年,他被公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比他早到日本两年的堂弟林伯渠重逢,在日本,他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人,并加入了同盟会。

  回国后,被派往四川新军任职,次年受命入西藏训练藏兵。据后来的“湘西王”陈渠珍在《艽野尘梦》一书中回忆,时任三营管带的林修梅正是他的上司。由于陈渠珍在藏兵驻地侦察时被俘,林修梅因此被撤职。此后,他仍书面向上级谏言,提出西藏治军方案,但都没被采纳,只得辞队回到内地。

  护法名将

  林修梅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就此掩灭。辛亥革命前夕,林修梅回到湖南。武昌首义后,他跟随焦达峰等同盟会同仁光复长沙,后在湖南都督府参谋部任职。

  作为一名受过正规现代军事教育的职业军人,林修梅善于研究和学习。这一期间,民国湖南地方政府的军事政策和构架大多出自林修梅之手。

  然而,时局动荡,瞬息万变。袁世凯窃国当政的现实打破了他的建国理想,于是,他出任岳州要塞司令,坚定地站在武力讨袁的第一线。

  “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林修梅跟随孙中山、黄兴等逃亡日本。当时流亡的数千革命党人中,弥漫着消极失落的情绪,林修梅却在租住的城郊小屋中发奋攻读政法和经济学。他参加了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成立的中华革命党,憧憬着中国的未来发展。

  1916年,林修梅回国担任湖南护国军参谋长,积极参与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约法,孙中山随即反应,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此时的湖南俨然成为了南北两军激烈争夺的焦点,南北战争一触即发。9月18日,扼守战略要地衡阳的林修梅当机立断,与时任零陵镇守使刘建藩毅然宣布独立,公开宣布与段祺瑞政府脱离关系。

  “保持正义,与国存亡。”这是林修梅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浓重的一笔。

  “湘军不打湘军”的攻心战略,受伤不下火线的勇猛刚烈,变化莫测的麻雀战术,锐不可挡的大无畏气概,护法英雄林修梅用一连串优异的战绩,让不到6000人的南军与3万装备雄厚的北军相持在耒阳、永兴间,最终在耒阳签订了停战协定。1918年,鉴于林修梅在护法军中的卓著功勋,广州军政府晋升林修梅为陆军中将。

  一时间,林修梅英勇护法、阻击北洋军阀在湖南家喻户晓,至今仍有不少故事在民间流传。有研究者称,此后湖南的军事家人才辈出,大都受过林修梅的影响。

  将星陨落

  谁也未曾想到,这位戎马一生的英豪竟然会死于牙医的误诊。

  据林伯渠在给堂叔林范心的信中写道:1921年10月1日,林修梅因牙痛,请牙医拔去两颗牙齿,晚上更痛,连续数日睡不着觉。9日住院治疗,吃药也没有效果,腮帮变肿,吃不下饭,不得已,只有请医生开刀导脓,病稍缓。却突然在15日上午10点肺部剧痛,抢救无效,在一个小时后去世。

  这样的结局显然让很多人觉得不可信服。在林修梅的家乡临澧,一直有种种其死因的传言,有称其为日本人下毒所害等等,只是均未有实据,无法得到史家的普遍认同。

  无论怎样,这位被称为当时媒体所评论“南有林修梅北有冯玉祥”的“吾国新军人”,这位最早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国民党高层将领,这位能“上马杀贼,下马赋诗”的临澧才俊,最终将他的生命止步于最茂盛的年华,定格在永远的41岁。

  1928年11月,林修梅的灵柩经上海运抵长沙,葬在岳麓山屈子祠后,墓碑上刻“奉令国葬,林公浴凡之墓”。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